真心爱,用心罚
2017-01-09张升利
张升利
热播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么一个情节:雍正为儿子请来私塾先生邬思道。一日,邬先生正处罚二位公子,已过吃饭时间许久,但谁也不敢去劝,王妃试着提醒也碰壁了,最后,请出邬先生的红颜知己才停止处罚,大家安坐下来一起吃饭。导演本意想说明这位女子在邬先生心中的分量,我们却能从中窥见那时对教师的尊重,对教师批评、处罚学生权利的认同。这是王公贵族的做法,那平民百姓呢?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姓朱的在别人家里当家教,但每当体罚孩子时,孩子母亲便让婢女前来求情。有一天,她亲自到窗前求情,老师大怒,拿着木板“界方”出来,孩子母亲见状赶紧跑,可这教师认死理,追上后竟然打起了孩子母亲的屁股。(自后横击臀股,铿然作皮肉声。)估计,现在的教师看到这一幕要哭晕在卫生间。一位从教近三十年的老师在临近教师节时不无感叹地说:“都说教师的地位在提高,我怎么感觉现在当老师的都像小媳妇,学生、家长都得罪不起。以前,家长虽说文化不高,但对老师都挺信任的,对老师说的都是,‘老师,孩子做得不对,您该打就打,该骂便骂!现在,学生犯错,弄不好,反而是老师要向孩子、家长道歉。”的确,网上时不时出现这样的新闻:“学生未完成作业,被班主任体罚,家长怒讨说法。”“××一小学老师批评学生,家长持刀闹学校”……仅从标题上看,就恐怖至极。
所以,罚还是不罚,这是个问题。其实,像“不打不成材”“严师出高徒”“板子头上出状元”这种支持教师惩罚学生的理念应是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很多家长还不明白这个道理吗?那为什么现在的家长对教师惩罚学生还有这么大的意见呢?应该看到,教师在惩罚学生时还存在问题。一是有些惩罚已经危及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比如打耳光、揪耳朵,就有可能损伤面部神经,造成身体损害,而带有污辱性的语言则有可能带给学生心理阴影。毫无疑问,这些应该坚决禁止。二是惩罚随意,没有针对性,不管犯错的类型、程度的轻重,都接受同一个惩罚。迟到,蹲马步;讲话,蹲马步;没做作业,蹲马步;考试作弊,蹲马步……或者不外乎换成“抄作业”“罚扫地”。孩子定式地认为犯错不过就是“蹲马步”“罚扫地”没什么大不了。“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不正是惩罚不到位造成的吗?三是采用“株连”“连坐”让没犯错误的学生无辜受罚。有报道,一个班上课时,有几个同学讲话屡教不改,班主任就让全班同学头顶凳子上课。估计老师是想让说话的学生有“负罪”感,觉得自己连累了大家会不好意思,从而改掉毛病。可学生不见得会这样想,反正是大家都顶着板凳,又不是自己一个人难堪,所以还是老样子。再如,一次考试没考好,全班罚抄卷子十遍,这种无意义的处罚,家长当然不乐意了。
其实,很多教师实施了处罚,却不明白惩罚的意义和作用。处罚是一种让犯错误的孩子承受适度痛苦或者权利受适当约束,同时又不致使孩子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的管教或惩戒方式。处罚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是让孩子担责和反省改过。对学生的处罚也就应围绕这两点进行思索。
首先是要不要对学生进行处罚。也就是学生是未成年人,要不要对自己所做错的事担责。有一句俗语:“小时偷针,大时偷牛。”孩子总要长大,进入社会后,他要不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既然如此,那么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担责意识。所以从个人成长角度而言,只有在小时候偷针时受到惩罚,才有可能避免“大时偷牛”现象的发生。从培养健康集体角度而言,如果今天一位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没受到惩罚,那么第二天、第三天……就有另一个、两个、十几个学生不完成作业。教师懂这个道理,而家长因为溺爱,孩子因为年龄小未必就清楚。所以对学生的处罚一定要建立在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上,而不是直接给予处罚。例如,学生迟到,首先是不遵守规则,其次是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其三是耽误了自己的学习;又如考试作弊,首先是不讲诚信,其次是不能真实反映自己的水平,不利于查缺补漏,提高成绩等。包括为什么上课不能讲话,为什么要做值日,为什么要完成作业,为什么不能吵嘴打架,为什么要尊敬老师,等等。教师可能以为这些简单的事孩子们明白,其实,如果没有教师的教育,孩子们还真的只知道老师说过不能做,至于为什么还真不清楚。教师也不可能每次等孩子出现错误后,要进行处罚时,再来与他分析责任、后果,而应防患于未然,孩子入学时,每学期开学时,每周班会课时重申规则,重复强调犯错后会造成什么后果,要承担什么责任,要接受什么处罚。而对于那些屡次犯同样错误的学生就要单独地、深入地帮助学生认识错误,让他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罚,做错了事就要担责,接受处罚。
接下来要考虑的是处罚的方式了。中国对这方面的规定比较含糊,只是重申了教师具有批评、处罚孩子的权利。国外有些地区的规定则要具体些,美国得克萨斯州规定,惩罚学生的部位可以打学生的屁股。韩国的《教育处罚法》规定,老师有权使用直径1厘米左右,长度为50厘米的戒尺来惩罚学生;可以打手心、屁股等脂肪丰富的地方,如对女生打小腿5下,打男生小腿10下等。但不可能每种错误都“打板子”,法规也不可能规定得那么详细,哪种错误接受什么处罚。可让班级事先约定好所犯错误该实施何种惩罚,也可用“我想听一听,你认为自己该受到怎样的处罚呢?”或者“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置?”之类的话语,由学生自己决定。如果教师也认为合理,就可以照他说的办;如果不合理,也可在量上酌情增减或另行处理,这样当事学生一般不会有惩罚不公的怨言。惩罚的方式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改正缺点,“千错同一罚”,为惩罚而惩罚只强调了惩罚的畏惧性,没有体现它的教育性。例如,学生乱扔纸屑,当然可以罚他为班集体扫地,还可要求他监督别人有没有破坏卫生;倘若学生没做作业,可以在补齐作业后,要求写为什么不完成作业的反思、以后的保证等;如果是欺负同学,除了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外,蹲马步、罚跑也不为过,让他感受身体的痛楚,还可要求搜集有关朋友间要团结互助的名言警句誊写下来,或者推荐学生读指定的书,写出读后感;又如学生经常容易写错某个字,不能简单地罚抄几十遍、上百遍;可以让学生在适当订正的基础上(比如抄一、两行)还要写出自己为什么会记错,准备用什么方法记牢,记正确;上课捣乱纪律的,可以惩罚他不准参加某项集体活动……惩罚的方式只有将犯错的类型、原因、造成的后果,有利于改正的方法联系在一起才能起到真正教育的作用,也更易为家长接受。在实施的态度上,教师也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切不可因为一时的恼火、愤怒而冲动行事。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教师处罚学生,学生服服帖帖;有些越罚越顶着干,这就跟教师平时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有关。“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平时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那么在接受惩罚时,他也知道那是为他好而易于接受。
有句话说得好,爱之深,责之切。对学生的错误不漠然置之,是对学生负责任的表现,而不简单,不粗暴,用心以恰当的方式给学生以惩罚,是对学生更深层次的关爱。虽是罚,却是爱!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昌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