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 久久孝心
2017-01-09李仁甫董学忠郑艳左莉
李仁甫+董学忠+郑艳+左莉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作为中国五大传统节日之一,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放假三天到七天不等,为什么偏偏重阳节不放假呢?”在2016年重阳节到来之际,湖南岳阳籍作家张一一呼吁将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设为国家法定假日并放假三天。张一一的呼吁引发了热议,得到不少网友的支持点赞。有网友说:“国庆节刚放假七天,如果重阳节接着放假三天,那就有十天假期。这对于许多在外求学和务工的游子而言,又多了一次回家陪伴父母家人的机会。”不过,也有网友对此持不同意见:“尽孝也并不一定非得在重阳节放假方能体现。只要大家心中有孝,每天都是孝亲节;而如果心中无爱,即使每天放假,老人也不会感受到丝毫孝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思路点拨│
该命题材料具有“任务驱动”的特点,现实情境感比较浓厚,贴近考生的生活,也便于考生作多元化的思考。题目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很多,比如:作为五大传统节日之一的重阳节该不该放假?重阳节放假,尽孝是否就是唯一理由?该怎样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重塑传统节日的文化形象是否仅靠放假一种形式?孝的内涵重要还是形式重要?怎样辨别孝或爱的真伪?为什么要感恩父母?考生如果平时对节日文化、孝道文化进行过专题式的积累,那绝对没有“无米之炊”的担忧。
具体立意时,要善于提取材料中的关键词。看起来,“重阳节”“放假”“孝”“爱”都是题中之义,但比较起来,“重阳节”“孝”这两个词更为关键。当然,最好以一个关键词为主,兼顾另一个关键词,而不要平均使力。如重点写“孝”,把“重阳节”作为背景即可;重点写“重阳节”,“孝”可以是理由之一,但还可以补充其他理由。值得警惕的一些情形是:如果泛谈“孝”,而不能就“孝”的内涵与形式之争表态,会疏离题意;如果过多地宽泛地论述一般的传统节日而不能回应“重阳节”的特定内涵,会给人游移之感;倘使仅仅谈“爱”,无疑便属偏题之举了。
本题写议论文比较方便,考生容易打开思路;而写记叙文和散文,可能更容易获得高分。“重阳节该不该放假?”“孝的内涵与形式存在什么关系?”在记叙文和散文中应该巧妙而含蓄地做出回答,适当地用一两句议论或抒情的句子点题即可。写人叙事时,要有精彩的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场面等),比如时下过重阳节有着怎样的氛围,考生可抓住其主要特征进行场面描写。
1高分佳作
“孝”的词性
文/方亭文
翻一翻你心灵的词典,告诉我,“孝”是什么词性?1
很多游子将它当作名词,总被重重定语修饰,于是有了“放假时的孝”“功成名就后的孝”,更有了“迟到的孝”;很多孩子将它看作形容词,其后总跟着重重物质类名词,于是有了“孝之礼物”“孝之金钱”,殊不知却往往换来“孝之遗憾”。2
其实,“孝”本动词,实际生活中只需最简单的主谓宾结构,便可从无限悠远的过去延伸到并不漫长的未来。没有过多的限制,不需充足的条件,只要有颗孝敬之心,时时处处可尽孝。3
弗洛伊德曾说,男童存在对母亲极度依赖的“俄狄浦斯情结”,长大后这种情结会自然转变为对母亲无条件的爱与付出,这也便是我们所称的“孝”。因而,“孝”实乃人生而有之的本性,更是漫长演化赋予我们的一种“非条件反射”。
可是,为何我们在懵懂无知的童年尚知“孝”,反而在渐明事理的成年却给“孝”种种的限制与条件呢?
究其外因,渐成风气的“金钱至上论”把我们推向了名词属性的“孝”。层层看似光鲜耀眼的定语包围着干瘪可笑的、物质化的“孝”,在对形式的追求中丢掉了“孝”的温暖实质。我们总以为更丰盛的饮食、更宽敞的住宅是孝,却未曾想过父母在空寂的房屋中面对一桌精心烹饪的饭菜因儿女的缺席而“停杯投箸”“四顾茫然”的凄凉。我们努力建造着“孝”的样板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而父母需要的不过是青瓦白墙、膝下承欢。名词化的“孝”因名词的具象而变得冰冷与单调。
进一步探其内因,对责任的推卸使“孝”沦为徒作修饰的形容词。诚然,将“孝”作动词似易实难,因为它并非瞬间的动作而是长久的过程,需要我们挂于心头;可若将其形容词化,赋予某段特殊时间、某种特别举动以“孝”的含义,我们便感觉轻松很多。只是,在“孝”的节日中,我们收获的只是空洞的道德满足感,抛却的却是对“孝”的长远担当。
其实,“孝”这一动词体现方式很多。几千年前的孔子早已提出其关键:色难。色难,即要求我们在面对父母时应如《礼记》中所言:“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时时刻刻对父母保持愉悦和乐的面容,从不在父母面前流露厌恶反感的情绪,如此,“孝”必可内化为对父母的一颗热爱尊敬的心,外化为种种孝老爱亲之举。4
让我们再温习一遍人生的语法吧!“孝”是个动词,千万别让宾语遗憾退场,别让主语久久缺席! 5
2高分佳作
愿孝如枸杞
文/陈蔚曦
春采叶,名为天精草;夏采花,名为长生草;秋采果,名为枸杞子;冬采根,名为地骨皮。一种草药,四季守候,心暖一生。愿为枸杞一般的孝子,守候一生,温暖一生。 1
重阳节是敬老的节日、孝亲的节日。但孝不是仪式,并不以节日为依托。相反,它该成为一种日常。多一个假期,不足以倾尽满溢的孝心;少一个假期,也挡不住孝子对父母的挂念。孝,是与生命等长的情感,是与微笑等温的感动。它本身就像一株草药,缓慢生长,不能速成,否则就会失去本来应有的药效。迅雷烈风不是孝,激昂洪流也不是孝,它们只是戴着“孝”的帽子,轰轰烈烈一番后就会陷入长时间的沉寂。 2
一株枸杞,四时不断的呵护。天精草补益,长生草养气,枸杞子明目,地骨皮降火。无论何时,你走向一株枸杞,它都会张开怀抱,为你提供力所能及的治疗。孝子当如此。孝行不是堆叠的公文,可以积聚成山,然后一扫而光。它是涓涓细流,是明天再也追不回的今天流逝的水。它可以是再简单不过的小事,化于生活,融于家常。一通电话、一顿饭、一起看一次电视……什么都好,只要让做父母的明白:你在,你一直都在。《目送》的最后一章,精美的彩图旁,是龙应台每天和父亲通电话的内容。即便到了后来她的父亲已经失语,她打给父亲的电话却不曾有一天间断。因为她明白,父亲需要听到她的声音。 3
枸杞的药性在中药里都属于温和的,更不用与西药相比。但这样的植物具有的是西药难以把控的效果。西药保肝,但枸杞养肝;外科手术提升视力,但枸杞明目;西药治身,枸杞暖心。我们对父母的爱不就如同枸杞吗?金钱可以撑起一栋豪华的房屋,名声可以吸引来一个热闹的“朋友圈”,可这些改善的只是外部条件,它不关乎内心的感受。孝心对于获得物质的享受确实无能为力,可父母的笑颜是因为一份爱才绽开。点亮他们世界的明灯,不是身外之物,是爱。爱是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越过外物无法逾越的障碍,直抵内心。 4
愿为枸杞一般的孝子,守候一生,温暖一生。 5
低分病文
“整容”的节日
文/陈灿宇
节日,原指有特定意义的日子,而现在恐怕要变成“放假的日子”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节日们长得越来越像,除了吃月饼、吃粽子等“格式化程序”外,似乎再无其他区别。甚至有人仅将其局限在放假的层面上,这无疑是对节日原本意义的淡化甚至扭曲,是对节日的“整容”,但此番“整容”更似“毁容”。
节日原本容貌如何?1
屈原沉身汨罗有了端午,此为忠义;介子推葬身火海有了寒食,此为志洁。而这才是节日的本貌,精神容貌。2
这就使人不得不探求节日的真正意义。每个节日的背后或有一段感人的佳话,或有一位伟大的人物,但它们确有一个共同的目的——给人以精神慰藉。古时,节日并没有被“整容”作假期,它依旧保持着纯朴的精神容貌,给人以心灵上的洗涤。“千里共婵娟”是中秋之貌,“遍插茱萸少一人”是重阳之貌,它们背后都有强大的精神支撑,所以至今依旧青春明艳、动人如初。如若苏轼仅是在《水调歌头》中慨叹一句“啊,中秋放假,真好啊”,怕只能沦为笑柄。3
到底是什么让节日“整了容”,撕毁它原本的精神容貌,而重新给予其华而不实的物质容貌?
现今社会存在着一种可怕的现象:文化流失,精神萎靡。很多人早已忘了节日的本貌,忘了节日这一具象事物背后的抽象精神。节日纪念的是一段佳话或一位伟人,但又远非如此,它纪念的更是传统文化与中华精神。它带给人们的应该是一种生存哲学以及生命美学,而非一具空洞的“假日”躯壳。4
由点及面,节日的“毁容”恐怕也是文化的“毁容”,甚至是人类精神的“毁容”。
在如此忙碌的时代中,人们的价值观也有所“毁容”,而假日也就成了唯一的纪念方式。
“整容”有时是为了更加美观,但也于无形之中摧毁了自然本真之美,反而成了“毁容”。如此一来,倒不如保留它朴实却美丽的本貌。
“整了容”的节日与人类精神,请回归本来的“精神容貌”。5
病文升格
“整容”的重阳节
文/陈灿宇
重阳节长什么样?赏菊、登高、嗅战地黄花分外香,温一壶菊花酒,承欢父母膝下,表达孝心,此为重阳之原貌。只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重阳节的容貌发生了变化,它与其他的节日越长越像,如同按相同的模子“整了容”。1
其实,节日们原本各具容貌。比如屈原沉身汨罗有了端午,貌为忠义;介子推殒命火海有了寒食,貌为志洁。又比如,“千里共婵娟”是中秋之貌,“遍插茱萸少一人”是重阳之貌。不管状貌如何,其背后都有强大的精神支柱支撑,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心灵上的洗涤。可是令人感到痛心的是,这些节日的原貌早已不复存在,人们似乎都忘记了节日的真正意义,而统一用“假日”来作为唯一的纪念方式。2
看看被“整容”的重阳节,如今有多少人能体会到“菊花须插满头归”的心境?被“整容”的重阳节,失去了独特精神容貌的重阳节,还是“孝道”的载体吗?莫非在一些人的心中,回家是其次,而闲逛狂购、游山玩水才是他们的本意?我想,倘若心中无孝,即使每天都是法定假期,也不会给“空巢老人”带来温暖,那只会给他们带来另一种形式的“空巢”。3
试问,到底是谁给重阳节之类的节日“整了容”,使当今社会陷入一种“节日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放假”的尴尬局面呢?
我想,商家的手里握了一把“手术刀”,毁了其精神容貌,赋予其物质容貌——将节日与商品挂钩。过度包装的月饼、奇形怪状的粽子……诚然,节日的物质容貌丰富了,可它的精神容貌却皱纹横生,美丽不再。
除此之外,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也难辞其咎。我们的精神是否在日益萎缩?传统节日背后的传统美德是否正在被我们逐渐忘记,以至于我们只能在被“整容”的重阳节里借着“假期三天”用“快递”的物质来表达孝心呢?4
千山万水挡不住孝心的启程。与其幻想通过增加法定假日来增加回家的次数,倒不如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省亲之旅。有孝心,无关假期。真孝子,时刻可以尽孝!
“整容”前的重阳节似一只木舟载着“孝”从历史长河上游缓缓驶来,若想它继续驶向彼岸,便请整回它原本的容貌吧。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