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花落美国音乐人鲍勃·迪伦
2017-01-09
2016年10月13日,瑞典学院将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75岁的美国音乐家、诗人鲍勃·迪伦,以表彰其“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开创了新的诗性表达”。尽管三十多年来,鲍勃·迪伦一直活跃在音乐圈,但他创作的歌词却被认为“朗读出来就是一首诗”,美国诗坛怪杰艾伦·金斯伯格曾评价其为“最棒的诗人”。
鲍勃·迪伦1941年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希宾,20多年以后,他成了上世纪60年代世界反主流文化的主将。他的音乐涉及很多严肃的社会问题,和美国当代史中的越战、民权解放运动、学生运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的《像一块滚石》 《答案在风中飘荡》 《手鼓先生》《政治世界》《重访61号公路》等作品,不仅确立了其在摇滚音乐界的教父级地位,也奠定了他20世纪伟大诗人的身份。他还分别于1996年和2008年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每一条小径都通往星辰大海
或许多年以后,人们终会心平气和地谈论这届诺贝尔文学奖。但现在,关于美国唱作人鲍勃·迪伦的讨论仍在喧嚣中。支持者认为评委会态度先锋,大胆突破;反对者则认为将文学奖颁给歌手,更像是评委们的一次集体“致青春”。其实对诺奖而言,这已不是第一次把文学奖颁给“非文学”人士。此前有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和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去年的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位记者。
奖项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对过去的肯定,而是对未来的召唤。连日来,鲍勃·迪伦迅速占领微信订阅号、刷屏朋友圈,他的作品和人生得以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在我们的时代,经典与大众,主流与非主流,纯文学与俗文学之间并没有一道无法翻越的高墙,在表达人性的维度和阐释理想的媒介上,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甚至影像,就像花园里一条又一条彼此交叉的小路,都能通往星辰大海。
与其说诺奖颁给了歌手和60年代,不如说是颁给了诗意和一颗不老的心。因为,不老的诗意是一个时代的指针。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人总是一个时代最敏感的群体,所以常常感时忧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们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力,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大爱……如果说,节奏与韵律构成了诗的重力,那么这个世界就是诗意的重力。喧嚣过后总会走向平静。对于经典,时代终会给出答案。
诺奖还是诺奖,文学已非那个“文学”
事实上,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似乎也带着某种出人意表的文学修辞。历史也已经证明,评选无法像机器一样精确,既有漏选也有误选。但无论如何,它毕竟是举世关注的风向标,排除“意外”,它至少强调了以下两种倾向:
其一,它表明西方意义上的文学,日益强调其综合的、通俗的和异质的特征。在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崔健和金庸也逐渐进入了文学史视野,但毕竟是“非主流”。而与中国文学始终保持着高傲纯洁的血统不同,西方文学日益与大众传媒、女性主义、种族问题、后殖民等文化思潮密不可分。在今天的美国,几乎很少找得到“纯粹”的文学研究。其二,它表明了西方一如既往对思想和社会问题的关注。正如诺奖委员会对鲍勃·迪伦的评价:“他把诗歌的形式以及关注社会问题的思想融入到音乐当中,他的歌充满激情地表达了对民权、世界和平、环境保护以及其他严重的全球问题的关注。”这是严肃文学之“神”,同时也是村上春树屡次折戟的原因。
需要客观地看到,这次诺奖,也许会对未来文学产生一些微妙的影响——在多元化的媒体时代,它打开了文学新的窗户,为未来进一步把电影、新闻纪录等样式纳入文学视野开辟了道路。这似乎是一个取其“神”而舍其“形”的过程。我们也许会本能地抗拒,但也要保持开放思考的心态。毕竟,谁能预见百年之后,“文学”会是什么样子?
放任自流的时光
1941年5月24日,鲍勃·迪伦出生于明尼苏达州的一个普通家庭。虽然他成长的工业小镇天气寒冷并且远离文化中心,但这一点都不影响他迷恋上当时尚属新兴事物的摇滚乐。不过早期的摇滚乐多以青春期躁动为主题,对他这类文学青年而言未免略显单调,所以他的兴趣逐渐转向了民谣。他将民谣歌手伍迪·格思里视作人生楷模,仅在大学里虚度了一年光阴就退了学,怀揣10美元独自来到了格思里的所在地,也是前卫艺术家的集散中心——纽约格林威治村。
迪伦一边学习格思里尖锐批判的创作风格,一边试图在这座冰冷陌生的大都会中寻找机会。幸运的是他很快收获了一份爱情:热爱文学与艺术的纽约姑娘苏西·罗托洛。苏西是一名民权运动的积极分子,相投的志趣和政见很快令两颗年轻的心走到了一起。苏西将兰波、布莱希特等熠熠生辉的名字带入了迪伦的生命,极大地拓宽了他的视野;同时影响他创作了一系列政治意味浓厚的抗议歌曲,比如日后传唱世界各地、几乎成为英语学习教材的《答案在风中飘荡》。但当他遇到当时非常走红的民歌手琼·贝斯时,既是出于男人的天性,也是为了事业的发展,他最终还是抛弃了苏西。
垮掉的一代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反战运动如火如荼,世界各地纷纷掀起左翼运动,一切都在加速覆灭与重建,所以迪伦睿智而深刻的音乐很快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伴随着第3张专辑《变革时代》的发行,他的事业达到了高峰,同名曲目亦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反战之歌,足以列入迪伦的顶级代表作:“缓慢即将变飞驰,秩序正在遁无形,冠军终要沦末位,因为时代已经迎巨变……”他宣称:“这首歌不是被任何特定的人,而是被‘时代写就的。”自此,迪伦的声名已经超越了贝斯,成为了公认的民权运动旗手与青年意见领袖。
然而,迪伦不管走到哪里都会被热心民权的歌迷团团围住,不断被要求发表政治看法,一言一行都会被认作具有社会意义,这令他逐渐感到民权运动歌手的身份已经对自己构成了很大限制。因此,一个彻底的转型计划也在悄悄地酝酿。《重访61号公路》时期的迪伦,已经全面融入了“垮掉一代”的文学图景。他的垮掉精神和文学野心在诸如《荒凉小街》这类开创歌词创作新高度的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首长达11分钟的歌曲从圣经、雨果、灰姑娘童话,一路写到了艾略特的《荒原》、金斯堡的《嚎叫》,诸多复杂意象如若信手拈来,洋溢着强烈的超现实气息,一派混乱荒凉的城市暴动景象,自成一套象征体系。
危机与重生
像每个为盛名所累的摇滚明星一样,迪伦渐渐也为业界的阴暗面所侵染。他染上了毒品,与诸多女子往来甚密。巡演日程愈发紧密,精神却愈发空虚,于是迪伦垮了,灵感也渐有枯竭之势,但是来自唱片公司和出版商的压力却没有减轻分毫。1966年,一场猝不及防的车祸险些断送了他的性命,并确实断送了巡演,却反而将他从死于吸毒过量的灰暗可能性中拯救了出来。接下来的8年他都没有回到路上,几近遁隐,这使他可以脱离群情激昂的60年代主流来思考音乐,数年的大起大落后内心终于归为沉静。
迪伦投向了宗教的怀抱,甚至将《以赛亚书》的内容搬入了《沿着瞭望塔走》。这又是一个在他的老乐迷看来不大合适的举动:心中那个永远冲在时代最前端的英雄似乎妥协、畏惧,变成一个无聊的普通人了。但迪伦毫无顾虑,甚至去参加圣经学校。他还与乡村音乐大师约翰尼·卡什合作了一系列作品,客观依旧却少了刻薄,不再像以往那样咄咄逼人,更多的是平静外表下的暗潮汹涌,这宣告他步入了全新的人生阶段。如今年逾古稀的鲍勃·迪伦仍然驰骋在巡演的路上,每年都要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开100余场演唱会。他的行动早已迟缓,体态也很僵硬,嗓音更加刺耳,但什么都无法影响他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随心所欲地唱出那些漂亮有力的句子,直到生命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