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大名著是否适合孩子阅读引热议

2017-01-09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春华柏拉图指控

2016年9月26日,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文章《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秦春华在文章中表示,四大名著或许并不适合孩子阅读。这些文学经典的确是经典,“但都是成年人的经典,并不是孩子的经典。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人都应该阅读同样的经典”。与此同时,他还认为,应该让更多的现当代中文经典名著摆在孩子的书架上,更多关注白话文学经典的传播和阅读引导。对此,有网友认为,应培养小孩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引导、自作主张;也有网友表示,小时候被逼着看看不懂的名著确实很痛苦,什么年龄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思考。

儿童是否该读经典当“喜好自定”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可不是带有思想毒害的禁书,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所有经典书籍,其实都没有所谓的适合与否。真正的判断标准,不是年龄上的限制,而是阅读者是否喜欢与接受。小孩子看名著更多是看热闹而不是寻内涵,看情节而不求甚解。看三国主要看打仗的热闹,看西游记也主要看英雄的勇敢。也没有人因为看了四大名著,就变得厚黑奸佞,从而怀疑自己的价值观。更多时候,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对看书的限制。

孩子的接受与思考能力、创新与甄别能力,其实远比大人想象中的更为强大。只是因为基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我们人为地设定了一堆条条框框,把孩子严严实实地限制在里面。家长、老师与专家,往往以成人的标准去限制孩子的成长,使他们失去了自我选择的空间与诗意成长的机会。结果就是在长期的路径依赖之下,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跟独立性、自主性都完全消失,有了听话的孩子却少了独立张扬的自我。但什么才是适合的标准?有益、有效、有趣和喜欢的东西,就是孩子最喜欢的。与其告诉或者限制孩子读什么书,不如教会他们如何读书,并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尊重孩子的个性与权利,让他们有自我决定的权利与空间,素质教育才有可靠的基础。

争议来源于文学影响的焦虑

民间向来有“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的说法,文学影响的焦虑,自古有之。柏拉图指控诗歌的罪状,将诗人逐出“理想国”,原因就是诗歌常常亵渎神灵、丑化英雄、摧残理性、滋养情欲。这一指控,与时下对名著的指控非常类似。还好,历史的发展并没有按照柏拉图的设计走,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就发展出了最早的“诗学”。历史证明,柏拉图多虑了,世界因为诗歌的存在产生了璀璨的文明;而人类的所有罪恶中,因诗歌而起的毕竟在少数。

也一直有人指责童话或民间传说的残忍。比如《巨人传》中著名的情节,巴奴日与卖羊者发生争执后,使用巧计,使所有羊与卖羊者都赶到海里淹死了。儿童大多会为巴奴日的聪明哈哈大笑,但是不是因此培养了残忍呢?未必。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死”(其实也包括其他成人所谓的诡计权术等等)在孩子那里,只是个符号,根本不具备成人脑海里那种阴森复杂的含义。回到中国的“四大名著”,它们能成为“经典”并非幸致。事实上,自它们诞生以来,就占据着读书人的书单。现代的大家,有案可查的,如胡适、鲁迅等,有谁没阅读过这些小说,没从祖母那里听过相关的故事?这些小说,较之枯燥的四书五经,更贴近儿童的生命,并给予他们以持久的滋养。而他们基本也并未因为看了《水浒传》而在内心播下了残暴的种子。总之,要相信人自己的选择以及判断力,不要以想象中的所谓负面影响,来限制孩子的阅读。

猜你喜欢

春华柏拉图指控
木碗
地导防空指控系统ZK-K20引关注
待到春华烂漫时
美国指控汇率操纵的历史、启示与应对
我们该如何表达苦难?——读黄春华《扁脑壳》
柏拉图之灵魂观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国内近二十年来柏拉图研究综述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
春华而后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