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耄耋老人与档案的情缘

2017-01-09于文歌周总印

档案天地 2016年12期
关键词:凤林张老张家口市

于文歌 周总印

随着社会发展,档案工作不断加强,档案服务社会的作用逐渐被更多人认识,随之也出现了一批把“死”档案变成“活”资源的志愿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离退休人员。为了使生活更有意义,生命更有价值,他们不计报酬、不怕辛苦、无私奉献,把无人问津的档案加工成为民众乐意接受的史料,在促进档案为社会服务中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时时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觉得讲述他们的故事便是自己的一份责任,以期更多的人积极主动地挖掘和开发档案,传承光荣历史,宣扬先进文化和先进人物,弘扬传统美德,张凤林老人就是他们中的一位,通过与老人的几次接触和深入了解,老人的事迹深深感染着我,使我对老人充满了无限的敬佩,促使我借张老的事迹来讴歌那些沉醉于档案资源开发,致力于档案文化建设的老同志,让我们一起共睹晚霞的灿烂吧!

偶与档案接触,萌发写书念头

张凤林老人出生于1933年,是张家口市桥西区堡子里的一位老党员, 这位年届83岁的耄耋老人,13岁便参加革命,先后在市公安局、市毛纺厂工作。退休以来,张凤林老人一直马不停蹄地为社会做贡献,在平凡的工作中闪烁着老党员的伟大,发挥着一面旗的作用,他的举动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扬,也展示出了张家口老党员的风范。

1998年5月,张凤林老人为了查找个人落实政策的相关证据,来到了张家口市档案局,由于老人所找的内容,在档案目录中没有体现,为了不让老人失望,接待人员不厌其烦地逐页翻阅相关的案卷,经过几天的时间,工作人员查阅了几百卷档案资料后,终于找到张老所要的证明材料,老人如愿地落实了政策,并享受了相应的待遇。老人在对档案人员热情服务深表敬佩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档案的巨大作用,对档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档案结下了不解之缘。

自从他在张家口市档案局查找到个人需要的资料后,他便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借助档案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建设时期曾在张家口工作过并做出积极贡献的人物生平事迹编写成书,使更多的人了解他们,更好地感悟人生。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要完成这样一项艰巨的任务谈何容易,他深知完成任务的曲折与艰辛,但他依然做出这样的选择,显然他已做好了吃苦受累的准备。目标确定后,张老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激动得几个晚上都没睡好觉,总觉得自己活得更有价值了。

历经千辛万苦,喜结丰硕成果

以档案资料为依据编写成书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在困难面前,张老发扬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以战无不胜的勇气、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踏上了漫长的编辑之旅。1999年6月,张家口市档案局的查阅室里便多了一位常客,那就是张老。每天他都早早地来到查阅室不厌其烦地查找资料,张老渐渐地被档案中人物的先进事迹深深感染,他那颗为社会奉献的心更加炽热,更加珍惜每一天,奉献每一天。在查阅过程中,有些档案因存放年久,翻阅时散发出难闻的味道,并飞溅出肉眼看不到的纸屑,使人产生呕吐和干咳的感觉,可张老总是咬牙坚持,认真查找、详细记录着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查阅档案时因久久保持坐姿,常常产生腰酸背痛的感觉,他就站起来缓缓,然后坐下来继续查阅,回家后,他还要耐心整理编写,一直到深夜。老伴和孩子们不理解,不懂他哪来的精神头,虽然累点儿苦点儿,但他觉得很充实、很快乐。是啊,张老为了心中的目标,为了坚定的信念,他全身心投入到编写工作中,经常忘了年龄,忘了时间,忘了休息,在默默地投入付出和耕耘中,也尽情地享受着其中的乐趣。经过长时间的查阅,张老为书本的编辑积累了真实可信的材料。

在收集资料、整理及编写过程中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由于有关人物档案资料都零散地穿插在许多案卷中,给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查询带来了较大的困难,需要多渠道查阅大量档案资料寻找相关内容;由于档案中存放的相关档案资料的不完整、不系统,需要采访当事人、知情人、反复论证,以使缺漏内容得到完整补充,工作的艰巨给当时年近七旬的老人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使资料更具完整性,他还先后到过中央档案馆、河北省档案馆、天津市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档案馆、河北省人民银行、保定造币厂、天津造币厂、北京造币厂等地查找资料;为了使撰写的人物事迹更加丰满,他不辞辛苦,多方打听主人公及其家人的现住地址,自费到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采访他们,在漫漫的采访道路中,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在乡间的小道上,在车水马龙的行人中到都曾有过他的身影,因多年没有与当事人联系,每找到一位被采访者,都要花费好大的精力,从多方打听当事人的情况,到详细寻找当事人的住地以及得到当事人的认可的过程,都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稍有懈怠就会放弃,张老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不顾年老体弱的影响,凭着一颗执着的心,在烈日炎炎的酷暑,在数九寒天的深冬,坚持不断地寻找,中午都舍不得休息一会儿,渴了喝一口矿泉水,饿了啃一口自带的干粮,便继续打听寻找,途中经常被累得筋疲力尽,可每当几经周折找到一位被采访者时,他便精神焕发,信心百倍,和当事人说明来意,在得到当事人的认可后,便详细询问起当事人当年的情况,并把当事人所回忆的情况及时做详细的记录,有时好不容易找到当事人的家,可是当事人已经过世,他就怀着沉痛的心情采访他的家人,让其家人给叙述当年的故事,随手记录下他们仅有的记忆,多少次老人都因外出采访,吃不好、睡不好,过度劳累而住进医院,老伴和孩子都劝他悠着点儿,别把性命给搭上,他总笑笑说:“没啥,过几天就好了。”每当病情稍有好转,他就立刻投入到编辑工作中。多年来,张老经多方采访、记录,为编撰人物事迹增加难得的新素材。为了增强书籍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张凤林老人购买了照相机、录像机,为被采访人及家人拍照、录像,留下影像资料,挑选有代表性的照片编辑到他编写的书中,给书籍增添了灵气;为了保证编写的真实性,初稿成形后,他还多次到档案馆查找相关资料,让被采访人反复核实,纠正更改;为了保证写作的质量,每写好一篇人物事迹,他都要请写作水平较高的人员把关,并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按照要求反复推敲、认真修改,直到满意才结稿。

多少年来,张凤林老人采访了在张家口工作过的上百人,查阅档案资料几万卷,为被采访人拍照2千余张,先后用了6个照相机、2个录像机,自己工资几乎大部分都花费在外出采访的车费、住宿等项目上。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1月,张凤林老人主编的《大好河山百人录》一书结稿,准备出版,可出书的费用就得2万多元,对于没有一点积蓄的张老来说可真是一大难题,他思前想后决定多方求援,当他把苦衷向有关单位、亲戚朋友诉说时,得到了同情,他们觉得张老为了写书,吃了那么多苦,现在卡在这点钱上,有点太可惜,觉得应该帮这个忙,在大家的鼎力支持下,《大好山河百人录》终于出版,张老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也用实际行动验证了“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深刻道理。老人怀着激动的心情把530本书籍全部无偿赠送到读者手中,人们捧着沉甸甸的书籍,翻阅着一段段感人的事迹,在启迪中感动,在感动中升华对人生的感悟。《大好河山百人录》一书的出版,为张家口人物史料增添了新的内容,为社会弘扬正能量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了读者和有关人士的欢迎和一致好评。

又定新目标,再启新征程

《大好河山百人录》1999年启动编写,2015年出版发行,全书分六大部分,收集人物事迹上百人,影像资料30余张,共十六万余字,编撰历时16载,十六载的耕耘,十六载的拼搏,张老用信念和坚守迎来了丰硕成果。十六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人生的旅途来说确实是一段不短的行程。在与档案为伴的路程中,张老了解了一个个勇于奉献、热爱生活的人们,也把这种可歌可泣的人物的精神面貌通过书籍介绍给社会,去感染教育更多的人。张老在体验人生价值和乐趣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叹档案的魅力和作用,是档案给他写作的动力,是档案为他提供写作的源泉,他深深地爱上了档案,继续利用档案为社会服务成了他执着的追求。在成绩和赞誉面前,张凤林老人没有骄傲、没有停步,在收获喜悦的同时,他又开始新的长征,着手编撰《大好河山百人录续集》,为向社会释放更多的正能量而努力。你看他又静静地坐在档案接待室翻阅着一张张发旧档案,专注地寻找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除了编写书籍外,他还担任了张家口市桥西区关工委副主任,桥西区文物保护队队长、桥西区文体局顾问、堡子里景区管委会顾问、抡才书院顾问、市二五一医院监督员、张家口市钱币学会会员、张家口收藏家理事、桥东区文联代表等职务,现在老人虽已年过八旬,可他耳不聋、眼不花 、背不驼,说话声音洪亮、思维清晰、目光炯炯有神,尽管一身多职,非常忙碌,但他很快乐,每天无论到社区工作,或到档案馆查阅资料,还是忙活其它工作,老人总是那样入神专注、乐此不疲。一辆发旧的自行车是他的交通工具,他常常骑着自行车,身挎照相机或身背录像机穿行在大街上,渗透出一种与年龄不符的神气,勾画出一幅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在张家口的各种学术研讨、文化交流及各种宣传活动中都活跃着他的身影,他用相机记录着历史的瞬间,常常通过各种媒体传递着向上的精神。当问起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笑一笑,毫不犹豫地说:“我想在有生之年,投入更多的精力,干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不辜负党对我的培养”。老人的话语平平淡淡,却在其中透露出伟大的情怀和不懈的追求,感动之余值得深思。

前些日子在张家口市档案局再次见到老人,他高兴地告诉我,《大好河山百人录续集》初稿已完成,从他的声音和表情中可以深切地感觉到他那喜悦的心情,接着他又说:“续集质量更高,社会效应会更好”。我问他:“续集出版后您还写吗?”他微笑着回答:“写,一直写下去,我已把利用档案为社会服务当作自己生命价值的重要体现,成为我快乐的源泉,我已经离不开热情服务的档案人,离不开真实可信的档案,我会在有生之年把档案中更多、更好先进人物事迹挖掘出来,展示给大家,为弘扬正气、净化社会环境尽一份力量”。我情不自禁地向张老投去崇敬目光,这就是一位老党员的追求,他不正是甘于奉献社会的离退休干部中的一个缩影吗?一位普通的社会老人,作为局外人都能对档案有着如此的情怀,为档案资源的挖掘和开发,为档案文化建设无私奉献,而本身就是从事档案工作的我们,更应该从中受到启迪,做好档案工作,并在档案事业的发展和档案文化建设中做出积极的奉献。

(作者单位:张家口市档案局)

猜你喜欢

凤林张老张家口市
一个英雄就是一座丰碑 一个英雄就是一面旗帜
“铁裁缝”高凤林,为火箭焊“心”
高凤林:为工匠代言
“办月刊,你们胆子很大啊”
杨松霖
张家口市邮政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
人 物
耄耋老人的快乐晚年
书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