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走过的路
2017-01-09杨涵
杨涵
晨雾里撑出一只渡船,庄子站在船头。无所谓何时上船,无所谓何时下船。这一程山水,庄子并不孤单,但又无比孤单。
庄子望着船边碧绿平静的水面,似一块布匹,从中间裁剪开随即又合拢:“出游从容,鱼之乐也。”身后默默为他划船的船夫说话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多少个漫长的夜里,这位船夫总是伴着庄子,但从未真正走进庄子的内心。无疑,庄子所看到的宇宙,是富有人情化的,而船夫所见的只是事物的表象。其实,现实的世界并不如庄子内心的世界一般平静,濠梁之外,诸侯剑锋饮血,帷幄之内,将相指点江山,人们都试图建功立业,以追寻一种价值,而何为价值?他们又何尝知道。
一群人被手脚捆挷着扔进一个昏暗的洞穴里,他们所看到的,只是墙上洞外之人的影子,日复一日,他们所形成的观念里,以为外观世界不过是那些影子罢了——这便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的洞穴。纵观历史,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如此浩荡之势如何从平如明镜的水面之上寻觅呢?多少豪杰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到如今不过只留下了飞鸟的痕迹,那些功名,如今看来却不再激荡人心。
庄子这时走到了人类的反面,因此他看到了人们光鲜表面之后的黑暗。人们面前的世界越是荒唐,越是不公,庄子就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他看到的世界是朝敦夕月,是落崖惊风。兵刃相接,战马嘶鸣,庄子自在游走其间,内心寄于神圣安静的一隅,看世事的角度不同,因此,他看到了鱼的快乐。
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船夫不依不饶:“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真是一个伟大的对手!我非子,所以我不了解你。是呀,人与人是不相同的,人与鱼更是不相同的,不相同的事物何以相通呢?而庄子偏就打破了这种隔阂。齐生死,齐富贵,无大无小,无老无少,不同事物不作比较,相同事物也不作比较,像海纳百川一样包容世间万物,庄子便知道何为不拘于虚,不笃于时,不屈于教。因此,他与万物合为一体,他感知到鱼的快乐,感知到道的博大,感知到北方海里的大鹏。船夫不知鱼之乐,而庄子确确实实知道鱼的快乐。
“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下了船,没有跟船夫告别,船夫也没有挽留。两个如此不相同的人却成了一生的朋友。庄子独身一人,他走上山岗,觅得一棵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之树,于其下安然而睡。他蹿进树林,追逐一只蝴蝶,他忘记了树下沉睡的是庄周呢,还是飞舞的蝴蝶是庄周?天是庄周,地亦是庄周。“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何以如此逍遥?存于世,必有其用,不论富足贫贱,每一个个体都是自足的,价值不在远处,我们需要做的是恪守自身的价值,这是万物的尊严,有了这个尊严,万物才都是自由的。太多的人看不到这个价值,而追逐功名束缚其身,庄子反其道而行之。“无己、无功、无名”,以自身诠释逍遥二字,给洞穴中的人指明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庄子是孤独的。
但他其实并不孤独。今天,许多人走上了庄子之路,更多人也会走上庄子之路。我们匍在地上沿着前人的脚印缓缓前行,似乎脚印永远有我们触及不到的地方,路太长,而我们的进度太慢。我想,在读完庄子后,会有一个人站起,不再沿着地上的脚印,向远方跑去,我们会以为他疯了,而他在跑过一座座山后,一定会看到比海更广阔的天地。
那才是庄子所走过的路。
点评
本文作者巧妙借助“庄子走过的路”这一概念,通过庄子在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述,来展现庄子的思想,在构思立意上胜人一筹。而将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改编成庄子与船夫之间的对话,则更加突出了“行路”这一概念。此外,能将柏拉图的“洞穴理论”跟庄子“庄周梦蝶”等思想相结合,足见作者对庄子的思想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整篇文章论述精到(见文中画线处的句子),同时富有哲理,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