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的放矢抓关键厚积薄发冲高分

2017-01-09彭巧燕

广东教育·高中 2016年11期
关键词:实词虚词分析法

彭巧燕

2016年高考全国卷的文言文翻译两小题的赋分高达10分,是我们高考复习中必须抢占的一块阵地。

可是在高考复习中,很多同学对文言文翻译感到困惑,明明能读懂文本,可是等到翻译文句时却又抓头挠腮、百般纠结,结果失分频频,让人叹息。究其原因,主要是翻译文言文不是光靠读懂文本就可以轻易做到的,因为心里理解不等于能用言语表达,能用言语表达不等于能诉诸笔端,更何况翻译的好坏还看个人的现代汉语书面表达能力。所以,在时间紧迫的考场上,此题虽容易得分,但是实在难以得高分。

为帮助同学们更加有效地进行文言文翻译复习,我选取了往届高考试卷中极具代表性的考题,给大家例析高考文言文的一些翻译方法。

一、考情分析

不打无准备的仗,若要得高分,必须先了解考情:所谓“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在对文言句子理解的基础上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是翻译的基础,翻译是理解的物化,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理解把握,这三项正是《考试大纲》规定的考点:⑴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⑵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⑶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概而言之,“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第一考学生的知识积累、厚积薄发能力,第二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言语段、句子的融会贯通能力,第三还考了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真可谓一石三鸟。

例如2016年全国1卷第7题“(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答案:(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计分点:锡,通“赐”,赐给;虔,恭敬;而,却;之,这样的事;句式,安乎,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计分点:责,责备;救正,纠正弊病;世,当时的人;持禄固宠,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本考题中,文言实词方面考查了通假字、一词多义等,如:“锡”通“赐”,通假字;“虔”,恭敬,“不虔君命”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责”应是“责备”;“救正”即纠正弊病;“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加固宠幸”。文言虚词方面考查了“而、之、乎”,如:“而”作转折连词,却;“之”作代词,代这样的事;“乎”,译成“吗”。 句式,“安乎”,译作“心安吗”?总的看来,本题的得分重点在于正确解释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与文言句式,分值已占全题分值的八成。由此可见,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与文言句式这些关键得分点是多么重要。

二、备考策略与方法

(一)有的放矢抓关键,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这两大类关键得分点,我们就掌握了攻克文言文翻译的重型武器。

虽说“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取决于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理解和对文言句式的把握,但文言实词数量多、变化多,包含诸多文言现象,如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单音节词变双音或多音节词、偏义复词等。再者,文言文试题的选文虽都出自课外,但是所考的文言实词、虚词大多来自教材,尤其是那些出现频率很高的常用实词。所以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要着重复习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知识点。因为这都是分值所在之处,也是能够稳拿的。例如2010年全国2卷翻译第1小题“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本题总分5分,1分归大意,4分归属关键字词——本题考查的几个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是“贷、没、鬻、以”:贷,借;劳,犒劳;“没”,通假字,通“殁”,死亡;鬻,卖;以,目的连词,来。故全句可译为“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本题的得分重在正确解释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分值已占全题分值的八成。由此可见,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这两大类关键得分点是多么重要。

除了增加知识的储备外,我们要充分运用所学的翻译技巧与手法,像文言翻译的首要标准“信”靠拢。“一一对译、字字落实”便是最基本的方法技巧,但我们还需要学习文言实词、虚词的一些推断方法,例如字形分析法、通假推断法、结构观察法、语法分析法、借助语境法、知识迁移法等,提高思维能力和判别能力。这些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因篇幅所限,不再一一赘述。在此只例谈一下如何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以供同学们借鉴。

如:2013年高考山东卷翻译第2小题“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根据语法分析法,可以知道“薄”应为“牧守”的谓语,应作动词,而“薄”本为形容词,故可以判断“薄”在此处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再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可以判定它的解释为“轻慢”而非“轻薄”,其它“迁徙”“盖”二处,一一对译即可。全句可译为“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李揆)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薄”字能准确翻译,得益于语法分析法和借助语境法的综合运用。

又如:2015年高考广东卷翻译第2小题“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观察“惜弘文”和“多象昇”的结构,一致,判定“多”应与“惜”一样是动词;根据语法分析法,也可以知道“天下”为主语“多”应为谓语动词,而“多”本为形容词,故可以判断“多”在此处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再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可以判定它的解释为“赞叹、赞赏”而非“增多”,其它“由此”“惜”二处,一一对译即可。全句可译为:“老百姓因此惋惜侯弘文(的遭遇)而赞叹卢象昇的(义举) 。”此例也是语法分析法、结构观察法和借助语境法的综合运用。

(二)独具慧眼辨句式,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就掌握了准确翻译的又一法宝。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整句翻译,但命题者总是选择那些含有关键性词语和带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些得分点呢?考纲涉及的文言句式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最典型的是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这些前置或后置现象,如一一对译,会造成语意逻辑上的不通,所以就要灵活处理。

如2015年高考重庆卷翻译第2小题:“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单纯看“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可理解为“一个方子的良善,一句话的好处”,这样对译也未尝不可,但结合全句来看,运用语法分析法,可知“人”是主语,“有”是动词谓语,“有”的宾语应当是“方”与“言”,不是形容词“良”与“善”,所以“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应理解为“一良方,一善言”,为“之”字式的定语后置现象。此知识点在教材课文《劝学》中学过“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可运用知识迁移法。故综合判断,全句可译为“(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言论,(徐若虚)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此题综合运用了语法分析法和知识迁移法。

(三)静心淡定应万变,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方法,译尽句意。

古文典籍何其多,文言句子更是千变万化,有时不免会遇到比较复杂一点的文句翻译,单纯用文言实词或用一种方法往往难以译尽句意,此时就要具体句子具体分析,逐个突破,译尽句意。

如2015年高考重庆卷第10题:“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综合来看,此句难点倒是较上例少。但要真正译好,也是不易;要利用所积累的知识、所学的方法技巧,方能准确翻译。前半句中,“殚其财,竭其力”,不能简单地翻译为“用尽他们的财富,竭尽他们的人力”,这样稍啰嗦,不够简洁;它令我们想起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对得工整,又有修辞手法互文,它的意思就是“竭尽他们的财力、人力”;“乃”是虚词,初看似乎是表承接的连词,译为“就、于是”,但结合语境看就不妥,应该理解为表转折的“反而”;后半句“是……也”是典型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翻译后的格式是“……是……”;但句首的“是”不能想当然地把它当作现代汉语的判断动词“是”,它在句中作主语,为指示代词“这”。全句可译为:“竭尽他们的财力、人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四)谨记翻译原则主直译,七大翻译方法来护航。

在实际翻译中,同学们要谨记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原则,还可以灵活运用文言翻译中常见的七大方法“留、删、换、补、调、缩、贯”,译尽句意。例如2015年高考湖南卷翻译第3小题:“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此句翻译使用了四大方法“留、换、删、调”:

(1)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使用了方法“留”的字是“子孙”,可以保留下来,直接译为“子孙”;

(2)换。把古词换成现代汉语。基本模式是把单音词变为双音词。使用了方法“换”的字是“使、为、则”:“使”,表假设,译为“假使,若使”;虚词“为”译为“为了”;虚词“则”译为“那么”;

(3)删。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等,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和偏义复词中陪衬的词应删去。使用此方法“删”的字是语气词“也”;

(4)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若把“不能我救”一一对译成“不能由我来救助”,虽硬译成文,但却不是原文本意,因为这是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所以此处使用了方法“调”: 正确理解应为“不能救我”。全句可译为:“假使为了子孙而去做这些事,那么子孙不能救我。”

又如2015年高考上海卷第18题:“有滏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这个句子比较长,前后两句,好几个得分点:“阙”“为从弟所讼”“弗之罪”“将”“令观于……”。若一一对译,则不通顺。此时便要综合运用翻译方法,进行一一突破:“滏阳”是地名,“焦通”是人名,均可以保留,所以此处使用了方法“留”;“事”翻译为名词“事情”则不通,根据语法分析法,其后有“亲”,故它应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侍奉”,所以此处使用了方法“换”;“阙”不是削减,也不是城阙,而是“缺”的通假字,翻译为“缺失”;“为……所……”是典型的被动句标志,翻译为“被”;“从弟”指堂弟,运用知识迁移法,因此知识点在教材课文《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中学过;“弗之罪”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弗之怠”一样,为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必须调换语序为“弗罪之”,所以此处使用了方法“调”;“罪”又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治罪”;根据语法分析法,“将”后省略“之”,应是动词,可译为“带着(他)”,所以此处使用了方法“补”: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词语活用的新增内容,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令观于……”涉及省略句和“于”字式的介词结构(状语)后置,“观”不仅有“看”的意思,还有“学习、反思”的意思,“强令(他)到……观摩学习”;全句可译为:“滏阳有个叫焦通的人,侍奉双亲礼数缺失,被他的堂弟告发。彦光没有治他的罪,带(他)到州学,强令(他)到孔子庙去观摩学习。”

当然,以上介绍的几种方法也只是复习方法的探析,但是它也告诉我们,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虽考整句翻译,但骨子里还是考查文言知识点的掌握与运用,所以我们在备考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方法的学习;在应考翻译时,要谨记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原则,还可以灵活运用文言翻译中常见的七大方法“留、删、换、补、调、缩、贯”,不要局限于某一种方法,应综合运用,理性判断,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翻译文句。

一言概之,有的放矢抓关键字词,厚积薄发方可冲高分!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实词虚词分析法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智慧城市得分比较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智慧城市得分比较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投资性住房选择模型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投资性住房选择模型
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糖尿病相关二肽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
虚词使用五种错误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