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练随意 挺劲秀雅
—— 俞和临《十七帖》欣赏

2017-01-09王福权

老年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赵孟临帖中锋

王福权

简练随意 挺劲秀雅
—— 俞和临《十七帖》欣赏

王福权

临《十七帖》 元·俞和 纸本墨迹 113.1cm×35.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俞和(1307-1382),字子中,号紫芝生,暮年称紫芝老人,浙江桐庐人,诗人、书法家, 隐居不仕。他擅长行草、章草、篆、隶、楷诸体,皆精到而文气,书法代表作有《临乐毅论》《 行书诗卷》《 千字文篆隶册》《临定武兰亭》《次韵答朱仲义见赠》等。

《成都城池帖》(局部) 东晋·王羲之

眼前这一则,是俞和临王羲之《十七帖》中的《成都城池帖》与《汉时讲堂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凡6行103字。释文为:“往在都,见诸葛显,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具示,为欲广异闻。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紫芝老人临。”

尺牍的主要内容,是王羲之向周抚问及蜀地风物与绘画,想要观摩与学习。原帖中《成都城池帖》五行,另有半行小字补在其中,《汉时讲堂帖》六行。俞和在章法上没有按照原帖来临,每一通都变成了三行来写。粗细变化与聚散变化没有原帖鲜明,这是由提按笔法变少与侧锋笔法的使用减少造成的。因为,相对而言笔画粗细变化小了,字形也就变瘦了,甚至个别字形看上去在纵向上比原帖略微拉长,如“蜀中”二字。王羲之的书法多中锋与侧锋交替使用,变换较多,经常切换笔锋,而俞和所临则整体上圆笔多于方笔,很多笔画都是“转”而不是“折”。个别字改变了原帖的写法,如“诸”字,原帖“言字旁”的写法是尖笔而入,逐渐变粗,到根部提笔翻笔上提,整个笔画较直,而俞和所写的笔画是方笔而入,还有很大的弧度,粗细变化不明显。从这一点上而言,俞和虽然在字形基本上尊重了原帖,但其书法水平与原帖还是差得很远。侧锋取妍,中锋取势,只有中锋与侧锋相切换,在笔法上才能更加唯美。不过俞和的中锋用笔也带来了一定的益处,《十七帖》毕竟是下真迹一等的刻帖,相比真迹而言不是那么活泼。而俞和的临帖相比“枣木板气”的刻帖而言,圆转较多,行气比较顺畅。赵孟也曾临摹《十七帖》,常见的是赵孟补唐代人临的《 汉时讲堂帖》。 而俞和的临帖相比赵孟的临帖而言,在字形上比赵孟把握得要好,但在字的笔法、结构聚散、线条张力上却都不如赵孟,他的用笔藏锋多而露锋少,结构相对均匀,张力较弱,贯气不足,因而神采略不及赵孟,也就更不及王羲之了。

俞和的临帖,为我们提供了元代书家学习王羲之的临帖资料,有助于我们认识元代书风的形成以及对元代书家地位的确定。虽然俞和的临帖比赵孟稍差,但相对今人还是好得多,这在浮躁的书坛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赵孟临帖中锋
DYNAMICS FOR AN SIR EPIDEMIC MODEL WITH NONLOCAL DIFFUSION AND FREE BOUNDARIES∗
临帖孙过庭《书谱》
浅谈我对硬笔书法临帖与出帖的理解
临帖创作解说词
赵孟《陶渊明五言诗页》
浅析赵孟▌绘画对画坛的影响
我的临帖总结
赵孟的变节人生
蔡中锋小小说三题
蔡中锋微小说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