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城市中的地景建筑设计

2017-01-09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四川建筑 2016年6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空间

华 苑, 周 波(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浅谈城市中的地景建筑设计

华 苑, 周 波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在景观空间不断缩减、用地日益紧张的城市中,地景建筑通过建筑、人居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创造出满足当代需求的新型建筑空间,为城市的更新与改善提供了新的方向。文章简要谈谈城市中地景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形式,它的特点及其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意义。

地景建筑;自然环境;景观;城市

随着城市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这种转变包括城市空间的立体化、城市能量的流动和城市功能的多样融合,使得城市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在现代城市建设历史中发生了质的转变。

地景建筑指的是将建筑与大地形态视作统一整体,以建筑自身作为景观营造的对象,使其与大地景观进行融合。时至今日,城市、景观、建筑三位一体的地景建筑,给城市未来的发展注入的新的血液和能量。

1 地景建筑在城市中的兴起

地景建筑的形成距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从人类最早的穴居到后来的石窟、王陵建筑等的出现都可以视为建筑与大地融合的产物。我国早在秦朝时期就出现了地景建筑的理论,并且于隋唐时期正式形成。它强调“天人合一”,设计应该结合自然、回归自然。我国的地景建筑理论可以概括成环境、生态与人文的融合和与美学、数学、哲学的结合。20世纪60年代,国外“地景艺术”的出现,艺术创作与大自然碰撞出火花,强调应该回归本真的艺术设计。地景建筑作为“地景艺术”的一部分,最初在国外是Landscape Architechure的直译,可以说,地景建筑更加注重的是景观环境而非建筑本身。

近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与扩张,使得城市中的景观空间不断被道路、建筑、轨道交通系统等实体空间所取代。高密度的建设使得城市环境越来越恶化,大地开始难以负荷这种破坏。人们开始关注建筑与大地一体化的规划设计理念,希望借用地景化的建筑使得城市环境得到改善。

现如今,传统的建筑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需求,屋顶花园、空中步行街等要素越来越普遍的出现在城市。“地景建筑”的兴起,便是人们对自由、开放、美好的一种倡导。这就要求当代设计师应当协调建筑、人居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考虑它作为功能载体承担着城市功能、人们的生活和景观需求,而非传统意义上景观营造。

2 地景建筑的特征

不同于景观都市主义分散式的组织方式,地景建筑更依赖紧凑、复杂的建筑模式来充分利用和转化大地景观的潜力。地景建筑通过塑造人工地形的手段来创造建筑的无限可能性,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更注重其模式的塑造而非其形态的生成。

2.1 地景建筑的复合性

环境本身就多样化,加上城市的动态变化、社会的发展等因素,使得这个概念更加复杂多样。面对复杂多样的环境和“人”的需求,使得地景建筑在设计时就“包罗万象”、“错综复杂”。

地景建筑的形成,是建筑、人居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融合了建筑学、景观美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行为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是动态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体。它表现为多元的功能特征,可以很好的适应现代城市的复杂性,解决多方面的问题,同时又受到城市现有基底的约束。

2.2 建筑存在感的弱化

与垂直性的城市背景相反,地景建筑的界面(立面、顶面、底面)形式被“消隐”,完全融入到城市空间中,颠覆了建筑与城市传统的图底关系、降低了建筑对城市环境的干扰、保持了城市景观空间的连续性。与强调视觉垂直性的建筑相比,地景建筑的建筑实体感被弱化,建筑与景观相辅相成、互为因借,建筑生长在自然环境之中,绝对的建筑空间意识被淡化。

2.3 建筑空间动态化

“动态化”是一种形态演化的过程,表现为内外空间、上下空间二元对立与隔阂被打破。

地景建筑的建筑形态可以视为具有水平延展性,建筑自然地向外延伸,与外部环境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设计中对上下空间进行模糊化,使得建筑“层”的概念淡化,在垂直方向上进一步解放。地景建筑模糊的边界、消解的建筑功能和景观的异质共存,更好地保持了城市步行系统和城市肌理的连续性,即建筑与景观环境具有了连续性。

3 城市地景建筑出现的意义

在城市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修建不错的城市公共空间被四周的马路切割包围起来,形成“孤岛式”的景观点。地景建筑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其视觉上的连续性和交通上的可达性特点进一步提高了公共空间的品质,能够营造出良好的空间氛围。

地景建筑所营造的景观不同于传统景观,由于多种城市功能的融入,景观与事件的碰撞,呈现出开放性、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景观特征。同时,地景建筑与人和自然紧密联系,注重生态景观的结合、人文景观的保护。可以说,地景建筑就是让现代建筑迎合自然环境,创造出更加符合人们的居住的生存空间。

“从大地中来,到大地中去”,地景建筑的出现为建筑、人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4 地景建筑设计的案例分析

勒·柯布西耶形容的“居住机器”已不适用于当代城市建筑的定义,建筑开始渗透到城市事件中,“一座建筑能成为一个公园,一个公园也可以成为一个建筑”,地景建筑通过绿色屋顶、墙体绿化、弱化建筑实体等手法实现了城市景观可持续发展。

在地景建筑设计中,往往强调对材料本质特性的运用,这就要求设计者结合场地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考核和分析研究,以选取最适合材料。当然,对材料的艺术处理也是必要的。其对空间的布局规划强调凸显“人”在其中的感受和体验。比起城市中其他类型的建筑,地景建筑更加注重的是“本土化”和“生态化”的设计理念,强调因地制宜、与环境相辅相成。就目前来看,国内外已有不少地景建筑的成功案例。

4.1 日本“蒲公英之家”

1995年,日本建筑设计师藤森照信从“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出发,设计出了“蒲公英之家”(图1)。这座别样的居所中,绿化的种植不再是单纯的栽植于花园内,而是从花园延伸至整座建筑物。建筑的墙面和屋顶栽植有大量的蒲公英。藤森巧妙地利用自然要素的生活性和动态变化的特点,让钢筋混凝土有了泥土和植物的芳香,建筑焕发出生命气息。同时,他在建筑物与地界种植多种乔灌木,以弱化边界;室内则是通过减少外界光源的进入,让屋子笼罩在暖暖的木色中。“蒲公英之家”是藤森在人工物和自然要素寻求一种平衡,强化了景观的延续、弱化了建筑的实体感。

图1 蒲公英之家(图片源自网络)

4.2 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

在国内,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图2)同样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所处的地理位置极其特殊,它面向的是漫无边际的沙山和沙丘,位于戈壁滩和敦煌绿洲之间。面对这样特殊的环境,设计师选择运用“沙”的语言来塑造中心建筑。建筑的设计结合了地景建筑理论,进行再造地景,使得建筑如同是整片沙地生长出来一般,并且运用“流沙”的概念对建筑外形进行设计,极富流动感。游客中心细部设计则是对周围环境的进一步考虑,设计师将“绿洲”和“戈壁”进行穿插。场地保留了沙丘的地势,游客仿佛行走在沙丘之上;停车场位于场地两侧,被绿茵覆盖,弱化了边线;建筑起伏屋顶如同起伏的沙地,是可以自由行走且欣赏戈壁滩的雄伟壮观。

图2 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图片源自网络)

5 小结

地景建筑为城市中的建筑、人居与景观营造了一个和谐共存的场所,其设计和营造的质量越来越影响城市的景观风貌和人居环境的品质。它能够有效解决诸多城市问题,但同时它对设计的要求很高。目前来看,华而不实或者未达到预期效果的作品不在少数。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形式——地景建筑,仍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但可以确定的是,不论我们的城市如何改变,生态和可持续理念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地景建筑作为能够创造具有普适性的建筑形式,定会在未来城市的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1] 刘逸飞.地景建筑设计初探[J].智能城市,2016(5).

[2] 李明娟,孟培.建筑地景化的形态表现[J].艺海,2015(1).

[3] 闫启文,吴维霞.浅析地景建筑与环境的融合[J].美术大观,2012(9).

[4] 李颖.地景建筑设计理论初探——以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为例[J].江西建材,2016(14).

华苑(1991~),女,在读研究生,风景园林专业。

周波(1964~),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

TU-023

A

[定稿日期]2016-07-10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景观空间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景观别墅
空间是什么?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创享空间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