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地区城市弹性指数比较研究
2017-01-09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
田 兴(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苏锡常地区城市弹性指数比较研究
田 兴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文章在梳理弹性城市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认为弹性城市具有城市生态弹性、城市工程弹性、城市经济弹性、城市社会弹性等四个方面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以苏锡常为研究区域,研究各个城市弹性指数。总体弹性指数而言,地级市城市弹性明显优于其下辖的县级市,且处于更高发展阶段地区的城市弹性更有优势。从各个分弹性指数来看,不同城市则缺陷不一,根据各指数的情况,可针对性提出不同区域的发展对策,以增加城市抵御因生态、经济、社会等问题的能力。
弹性城市;城市弹性指数;城市规模;城市发展水平
当前,我国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来自环境、资源、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外界冲击。如何与生命机体能够适应环境一样,能适应每一次环境的变化,而不是像能动的机器那样,一旦遭遇环境变化就停止运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引进“弹性城市”作为研究的主题,探讨如何来解决城市所面临的问题,使城市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创造“弹性城市”。
1 弹性城市与弹性城市指数
1.1 弹性城市概念与内涵
“弹性”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73年,由美国的Holling提出[1],并被定义为系统所拥有的应对外来冲击并在危机出现时仍能维系其主要的结构和功能运转的能力。Resilience Alliance(弹性联盟)对弹性城市给出了较好定义:即城市(城市系统)所拥有的抵御外界干扰,同时维系原有主要特征、结构和关键功能的能力[2]。弹性联盟进一步提出弹性城市研究涉及4个优先领域:城市新陈代谢流——发挥城市功能、改善人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社会动力——囊括了人文关怀程度、人力资本形成以及减缓社会不公力度;管治网络——与社会学习、适应和自组织能力相关;建设环境——涵盖城市形态的实体模式、相互间空间关系与作用[3]。事实上,这4大优先领域分别从生态、社会、经济和工程方面阐述了弹性城市建设应关注的不同侧重点。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弹性城市的内涵主要包括4个方面:城市生态弹性、城市社会弹性、城市经济弹性、城市工程弹性。
1.2 弹性城市指数
本文在梳理弹性城市概念及其内涵基础上,提出弹性城市指数这一概念,目的是反映一个城市所具有的对消极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积极机会的吸收转化能力,弹性城市指数即反映该城市的“弹性”能力大小。
根据弹性城市的内涵,弹性城市指数也相应分为生态弹性指数、社会弹性指数、经济弹性指数、工程弹性指数。生态弹性指数反映城市的生态系统的适应和转化能力,代表一个城市的自然空间对于灾害的抵抗能力以及支持城市建设所能释放的潜力;社会弹性指数指一个城市的社会结构、社会网络等的稳定性,主要反映一个城市的社会民生建设情况;经济弹性指数指城市经济发展的健康水平,反映城市产业结构、产业类型等发展现状情况对于经济危机等外部环境突变的适应能力;工程弹性指数主要指城市的物质空间、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完善程度。
2 研究区域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与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地处东部沿海苏锡常地区的12个城市为对象,对其城市弹性指数进行研究。12个城市含3个地级市(中心城区)和9个县级市。地级市苏州、无锡、常州从东南至西北依次相连,并与太湖相邻,9个县级市则分布在中心城市周边。苏锡常地区空间位置见图1。
图1 苏锡常地区空间位置
作为中国最为发达、城市化进程领先且仍快速的地区,首先,苏锡常地区各城市的发展面临的生态、社会、经济等矛盾较之国内其他地方相对较多,城市已走到转型的关键时期,若不重视城市弹性建设,城市发展将会遇到更多更复杂的问题。为了应对更加不确定的未来,应以弹性城市的理论和观点,来指导既有发展模式与思路,力争提高弹性指数,使得在未来竞争中先拔头筹;其次,苏锡常地区城市整体水平虽然较为发达,但是区域内仍然存在差异,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与县级之间、县级市之间也有经济水平、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如苏州、无锡的中心城和县级市,经济发展水平较常州市有一定的优势。因此,除了研究区域整体水平以外,还可以通过研究不同特征城市间的弹性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丰富弹性城市的理论以及对不同城市提出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2.2 研究方法
本文拟根据弹性城市指数的内涵,由生态、社会、经济、工程4个方面分指数组成,并选取各城市的一些指标,建立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最后得到各城市的弹性城市指数总得分。在得到各个城市弹性指数得分之后,结合区域格局、各城市发展模式与现状等对运算结果进行分析。
2.2.1 指标选取
本文结合弹性指数内涵和特征,参考相关研究,并借鉴其指标选取[4],构建了三级弹性指数评价系统,第一层为城市弹性指数,第二层为4个分弹性指数,第三层则是具体因子。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弹性指标体系构建
注:“+”为正向指标,对城市弹性有正向影响,“-”为负向指标,对城市弹性有负向影响。
2.2.2 熵权法指标权重
根据信息论基本原理对熵的理解,熵可用来反映系统的无序程度,是与信息相反的一种指标,熵权则是按照各指标在目标问题中提供有效信息的多寡来赋予不同权重的,指标的信息熵与其提供的信息量成反比,信息熵越大,提供的信息量就越少,其权重也应该越低。因此,它是一种客观性及区域针对性很强的赋权方法。它的评价步骤如下。
(1)根据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分别进行极差标准化;
(2)确定评价指标的熵。根据熵的定义,k个被评价城市n个评价指标,可以确定评价指标i的熵,其中,Hi为第i个指标的熵,yij为归一化结果,熵的计算公式为:
(3)计算评价指标i的熵权(Wi),即第i个指标的权重计算公式为:
3 苏锡常地区各城市弹性指数计算与比较
3.1 城市弹性指数计算及分析
通过熵权法确定生态弹性、社会弹性、经济弹性和工程弹性下各指标的权重,并通过加权求和的方法,得到各个城市生态弹性指数、社会弹性指数、经济弹性指数和工程弹性指数,同时,为方便各个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将计算所得各指数进行极差标准化,得到最终计算结果(表2、图2)。
表2 各城市弹性指数指标
图2 各城市弹性指数大小排序
3.2 分弹性指数分析
从各个城市生态弹性来看,县级城市情况普遍优于中心城市,中心城市苏锡常排名均靠后。县级市中进行比较,以苏州市下辖几个县级市最为突出,江阴和宜兴作为无锡的县级市属第二梯队,而常州的县级市金坛则情况不佳,生态弹性最弱。因此,生态弹性呈现另方面的特点,首先是县级市明显高于地级市,其次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生态弹性指数明显较高。
与生态弹性不同,社会弹性方面。中心城市明显优于县级城市,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地级市社会弹性指数位列前三,县级城市中,以苏州下辖的张家港、太仓、常熟、吴江处于第一梯队,溧阳、金坛等西部地区相对较弱。社会弹性方面,以城市级别为主导,地级市优于县级市,而县级市之间,则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主导,苏州无锡下辖地区社会弹性指数较经济相对较弱的常州下辖地区,有明显的社会弹性优势。
经济弹性方面,中心城市弱于县级城市。无锡、苏州分别位列5、7位,经济弹性位于中等水平,而常州却仅位列第9,经济弹性不佳,未来亟待转型。县级市中,昆山、江阴、张家港经济弹性最好,常熟、太仓、吴江次之,最西部宜兴、金坛、溧阳则为第三梯队。从空间格局上看,东高西低格局依旧,东部地区经济弹性指数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
从工程弹性上看,则以中心城市领先。苏锡常位于所有城市前列,处于工程弹性最高水平,表明中心城区城市建设配套设最为完善。县级市中,则以苏州的昆山、太仓、常熟较为突出,江阴、吴江、张家港等处于中等水平,而江阴以及两市金坛、溧阳处于最低水平。
3.3 总弹性指数分析
本文认为各个弹性对于城市的发展同等重要,因此,生态弹性指数、社会弹性指数、经济弹性指数、工程弹性指数各指数均赋等权重0.25。各城市总弹性指数结果如表3和图3所示。
表3 各城市总弹性指数指标
图3 各城市总弹性指数大小排序图
对生态弹性指数、工程弹性指数、经济弹性指数、社会弹性指数4个分指数进行加权相加,得到各城市总的弹性指数得分,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苏州、昆山、无锡、张家港、常熟、太仓、江阴、常州、吴江、宜兴、溧阳、金坛。
位居前列的均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级市和县级市,地级市以苏州和无锡为代表,县级市以昆山、张家港和常熟为代表。总体说来,苏锡两市区域总弹性指数较好,常州作为地级市,其总弹性指数相对较低,其下辖的两个县级市总弹性指数最低。
3.4 城市弹性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对各弹性指数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常用衡量城市发展的城镇化率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各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情况如表4所示。
上述结果表明城镇化率与社会弹性指数、工程弹性指数和总弹性指数相关性较高,也为弹性城市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4 结论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城市的弹性指数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从城市级别来看,地级市中心城区的城市弹性优于其下辖县级市,这也与中心城作为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密切相关,地方对中心城区发展各方面的关注,是城市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城市弹性与城市发展阶段息息相关,苏州、无锡两市的城市发展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社会经济发展较常州属更高阶段,经济、生态、建设等方面都优于常州市,因此,苏州和无锡无论从中心城或县级市方面,城市弹性都要优于常州市。
表4 弹性指数与城市化率相关性分析
注:**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从各个分弹性指数来看,不同特征城市则缺陷不一,在问题解决的优先程度上也应有所区分。苏锡常三个地级市中,常州市生态弹性和经济弹性均处于中下水平,城市因欠合理的空间扩张已带来一定生态环境问题,且存在经济环境不平衡等经济问题。因此,对于此类城市而言,首要任务注重集约节约利用空间,增强环境品质和加强生态建设,同时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经济活力,增加城市的生态弹性与经济弹性。
对处于更高发展阶段的中心城市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相应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也较为成熟,但由于城市规模扩张、空间扩大,城市空间建设易出现混乱,破坏城市生态环境,因此,对此类城市,首要任务是梳理城市空间,保护城市生态结构,提升城市生态弹性。
对较高发展阶段的县级城市来说,各项分弹性指标均较好,但其中最薄弱的环节是社会弹性指数,与地级市有较大差距。此类县级城市处于经济富足但社会建设相对滞后阶段,经济发展较快但社会文化底蕴等软实力还有待提升。因此,对于此类城市来说,首要任务是在保持经济高效、快速增长的同时,注意社会民生的建设,增强城市社会弹性。
对于较低发展阶段的县级城市来说,各项弹性指数均为最低,亟待实现城市发展转型升级。因此,加快经济发展力度,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民生的同时加强生态建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升城市抵御各类风险的能力。
[1] Holling C S.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J].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1973(4): 1-23.
[2] 蔡建明,郭华,汪德根.国外弹性城市研究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2(10):1245-1255.
[3] Resilience Alliance.Urban Resilience Research Prospectus.Australia: CSIRO, 2007.2007-02[2011-5-20].http://www.resalliance.org/index.php/urban_resilience.
[4] 刘江艳,曾忠平.弹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证研究[J].电子政务,2014(3):82-88.
田兴(1988~),男,仡佬族,硕士,助理工程师,从事城市规划工作。
TU984.11+1
A
[定稿日期]2016-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