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2017-01-09李玉龙曾薪源

工程管理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财经类课程体系院校

汪 涛,尉 方,李玉龙,曾薪源

(中央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系,北京 100081,E-mail:wangtaothu@163.com)

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汪 涛,尉 方,李玉龙,曾薪源

(中央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系,北京 100081,E-mail:wangtaothu@163.com)

为优化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合对中央财经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满意度调查及毕业生访谈,得出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通过比较国内标杆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与课程开设情况,全面整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包括的内容,并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运用SWOT法分析财经类院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提出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侧重方向及优化建议,以能力需求为导向设计优化路径,构建形成推荐的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工程管理专业;财经类院校;课程体系;SWOT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量巨大,2015年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46456亿元,环比增长6.8%,工程项目的数量和复杂程度都呈上升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在未来二三十年内需求量较大,且具有规模大、技术复杂化、系统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特点,因此需要具备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以及法律知识的专业人才。为从总体上把握工程管理专业状况,本文将建筑(经济)管理、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工程造价或工程预算、工程监理、物业管理、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统称为工程管理类专业。按照上述划分标准,根据《中国高等学校大全》,截止2012年底,[1]我国共有985所本专科院校设立工程管理专业,387所院校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不同类型的院校平台不同,提供的学科支撑存在差异,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就业方向也不同。作为财经类院校,应该整合优势资源,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有财经类院校特色的工程管理类复合型人才。

1 专业满意度调查

本研究对中央财经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考查学生对现行课程体系设置内容的完整性、课程排序的合理性、教学形式的有效性等方面的满意度,并鼓励学生提出优化建议。

整体来看,认为本专业存在应开而未开的课程的学生占46.5%,而认为不存在上述课程缺失的学生仅占6.9%,且高年级学生(大三、大四)认为工程管理专业存在应开而未开的课程的比例普遍高于低年级学生。对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设置,73.3%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占总教学的比重应该为30%及以上,其中,低年级学生更倾向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为6∶4,而高年级学生更倾向于7∶3。综合以上两项问题,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注重理论教学,这是因为通过前两年的课程学习,以及部分学生的寒暑假实习等,高年级学生对本专业课程体系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对本专业优劣势有更深刻的理解。

对课外实践方式,选择建设场地考察、案例分析和对口公司学习等方式的学生均接近70%,而选择展馆参观的比例仅占总数的21.2%。对于现有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见表1),认为存在课程衔接不顺及分布不均问题的学生最多。值得注意的是,大二年级认为每学期课程太多的比例最高,达到78%;高年级学生认为课程分布不均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年级。

表1 现行课程设置有何不足的调查结果(%)

在对本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采访过程中,毕业生普遍认为,工程管理专业是综合性专业,学习内容较为丰富,适应性强,但是相对深度有所欠缺;作为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显著优势是具有良好的经济、管理基础,对就业影响较大,而工程技术类知识基础差。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分析结果可知,本校工程管理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存在课程衔接不顺、课程分布不均、课程覆盖面不完整、专业深度不够等问题,有待优化。

2 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开设比较分析

本研究共选取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标杆院校,以及中央财经大学共7所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进行培养方案比较分析。根据《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下文简称《专业规范》)的推荐课程[2],对上述学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进行汇总,分析各门课程的先后逻辑关系。

2.1 平台课程设置

清华大学和东南大学开设的技术平台课程比例较高,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技术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占比较均匀,东北财经大学和本校技术平台课程比例明显偏低。

2.2 理论及实践课程设置

为了研究7所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在理论课程设置上的差异,根据《专业规范》[2]和各学校培养方案(计划),将理论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进一步细分为工程技术类、经济类、管理类和法律类,比较各学校的课程设置数量(见表2),并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为例,比较几所学校在课程方面的侧重。

表2 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理论课程数量及实践教学比例分配

清华大学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以技术类课程居多,包含建筑设计、地下空间、水力、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等方面,如建筑设计原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理论等;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所占学分比例小,专业选修课数量较少,技术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较多;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的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设置比较平衡,而且天津大学在工程管理专业下细分了国际工程管理方向,并专门开设国际金融、工程管理英语、国际工程英语写作、国际工程合同管理等相关课程;东北财经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技术类课程明显偏少,绝大部分为经济类、管理类课程,在专业选修课开设情况中尤为明显。

3 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向分析

3.1 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SWOT分析

3.1.1 优势

(1)经济、管理、法律类学科优势。财经类院校中上述课程开设时间长、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设备完善,提供了良好的课程平台。该类学校毕业生在从事工程管理专业工作时,能够充分所学知识,提高项目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益[3]。

(2)更强的政策敏感性和经营意识。财经类院校将经济、管理、法律类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并开设一定数量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举办相关比赛,使得财经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贯穿整个本科学习过程,逐步培养出对政策和经营更为敏感的学生。

(3)社会资源丰富。财经类院校的校友分布广泛、联系密切,且工作涉及众多领域,能够为毕业生提供更丰富的社会资源。

3.1.2 劣势

(1)缺乏工程技术背景,师资力量弱,硬件设施投入不足。绝大多数财经类院校并未设立土木工程等专业,技术类平台不完善,师资力量有待加强,教学设施设备匮乏,导致相应课程基础差,学生学习受到限制。

(2)课程体系不完善。财经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开设时间相对短,现有课程体系存在课程衔接不顺、存在应开而未开的课程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并充分运用。

(3)专业信念不坚定。财经类院校以金融、会计等专业见长,多数进入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无法准确定位自己,从而寻求在校期间转换专业或考研转换专业等途径[4],出现专业人才流失等现象。

3.1.3 机遇

(1)专业人才需求量大。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在未来二三十年内需求量较大,需要更多工程管理等复合型管理人才,因此带来广阔的就业前景。

(2)国际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下,结合“一带一路”等政策背景,工程项目建设面临更多的国际合作,也对工程管理人才的技术、经济、管理、法律以及英语等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3)高校间交流合作日益频繁。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与国际名校之间的合作项目逐渐增多,为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机会。

3.1.4 威胁

(1)学生专业素质与行业要求水平存在差距。财经类院校的学生技术类知识相对欠缺、专业素质达不到行业要求的程度,与土木工程等专业毕业生相比,专业竞争力差。另外,学生缺乏对各方面学科知识整合,工作中无法结合实际工程进行运用[5]。

(2)培养宽口径与需求专业化之间的矛盾。工程管理作为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掌握技术、经济、管理、法律4个平台课程,学习内容丰富,适应性强,但是相对深度有所欠缺,与市场人才的需求方向矛盾[6]。

(3)行业发展迅速。近年来我国建筑及相关行业发展迅速,但专业技术水平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面临技术革新,且现有的部分教材内容落后,案例陈旧[7],对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较大挑战。

(4)专业课内容众多与课时缩减之间矛盾[8]。随着行业快速发展,大学期间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容不断增加,而专业课时却面临着被缩减的压力,这对财经类院校该专业课程设置提出较大挑战。

根据SWOT分析的结果,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注重培养能够从事工程造价管理、工程招投标、项目管理、项目投资、房地产管理、财务、审计、金融投资、以及国际工程管理工作的人才,并明确专业发展方向,根据行业、社会以及学生自身未来发展的需求设置课程,完善工程技术知识体系,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

3.2 优化课程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2.1 全面的知识体系

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具性知识及专业知识构成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体系。其中,专业知识包括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技术知识、管理学理论和方法、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法学理论和方法、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五个知识领域[2]。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须掌握《专业规范》规定必修的179个核心单元和631个知识点[9]。

3.2.2 协调的课程结构

(1)协调优劣势学科。财经类院校的优势是经济管理类课程,而在工程技术类课程上不占优势。本科阶段的培养应该保证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平衡课程结构。

(2)协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二者均为本科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理论教学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且本专业实践性较强,二者合理的比例才能保证协调的课程结构。

(3)协调课程关系。协调课程关系包括课程逻辑关系的协调和课程内容的协调,一方面要遵循先修课与后修课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确保课程体系包含内容能够覆盖全部知识体系要求,并且避免教学内容重复。

(4)协调厚基础与宽口径的关系。“厚”指保证学生在专业知识能力上具有厚实的功底与核心竞争力,“宽”指围绕专业核心内容,拓宽知识面,加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3.2.3 能够满足需求

(1)满足行业、社会的需求。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人才需求量预计会保持较高水平。除了理论课程,学校应保证实践教学的投入,并开设素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满足行业和社会的要求。

(2)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应当掌握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学校应该兼顾学生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未来纵向发展、横向发展或是综合发展的需求[10]。

3.2.4 能够迎合挑战

(1)迎合行业发展的挑战。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及时作出调整,补充、更新、删减课程内容,使得课程体系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在空间上保持开放性[11]。

(2)迎合国际工程发展的挑战。课程体系的设置需要根据我国国际工程发展需求的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加强学生对于国际工程惯例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沟通能力、相关软件的运用水平,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12]。

(3)迎合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现代工程管理要求从业人员掌握必要的绘图软件、预决算软件以及信息模型等软件,学校应当安排相应课程,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13]。

4 课程体系优化建议及优化路径

4.1 优化建议

《专业规范》中指出,除必修课程外,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根据各院校自身特色自行设定,可以偏重于工程技术方向,也可以偏重于经济管理方向[2]。对于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提出以下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应该致力于培养能够具备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复合型人才,熟悉设计、技术、质量等方面国内外的规程、规范、标准,同时对贸易、投融资、保险理赔等国内、国际工程流程方法具有较深入的理解[12]。

(2)明确办学特色。财经类院校应充分利用经济、管理类等课程优势,开设具有特色的工程管理细分课程,如施工、建设单位会计、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项目融资项目风险管理等[14]。

(3)重视实践教学,丰富教学模式。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型实习基地,鼓励开展现场参观、沙盘实训等课程;引入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模式[15]。

(4)开设行业前沿课程,完善课程关系。整理学科教材,完善实践教材整体性[16]。定期开展学科竞赛,加强对本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17],强化学生对学科的交叉理解和运用。

(5)优化师资队伍,积极开展专业评估[18]。吸收科研能力强、有丰富工作经历的教师,外聘行业精英,提高教师团队的综合实力。

(6)提高教学水平。可采用精简课程内容、合并综合实践课程等方式缓解课时缩减的压力,还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等形式,打破传统“讲—受”模式[8],加深课程辐射影响。

4.2 优化路径

本文通过调研,采访企业人力资源和校友,结合毕业生就业去向及行业发展方向整合得出行业能力需求(如计算确定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获得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能力与课程联系表(见图1),并结合前文内容,提出课程体系优化路径。

4.2.1 帮助学生明确专业定位

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可以通过在大一年级设置专业发展前沿课程、外聘行业讲师、邀请毕业校友返校演讲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及未来发展,有利于学生明确定位,根据自身情况针对性地选择课程,缓解培养宽口径与需求专业化之间的矛盾。

4.2.2 理论课程优化路径

(1)补充完善工程技术类基础课程。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通过吸收年轻教师、聘请资深学者、邀请行业工作人员担任客座教授等方式,增强工程技术类课程师资力量,并参考《专业规范》的要求,设置工程技术类必修课程,满足行业对从业人员最基本的知识要求。

(2)强化经济、管理、法律类课程优势。财经类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经济分析、项目综合管理、项目决策、工程造价、招投标、合同管理、金融投资以及房地产经济等能力的培养,形成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并重视法律类课程,深化对政策法规的解读,培养具备法律背景、能够灵活运用法律知识的工程管理人才。

(3)增设国际工程管理相关课程。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可开设国际工程管理、国际工程合同管理等基础课程,并充分利用校内院系合作,开设国际结算、国际商法、国际风险管理与保险等专业课程。

4.2.3 大力发展实践教学

财经类院校工程技术背景较为薄弱,因此技术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场地考察参观等形式;针对经济管理类课程,应设置课程设计、沙盘模拟、对口公司实习等较为全面、深入的实践形式;针对工程造价、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等专业课程,可开设相应文件编辑、条款设计、内容审查等实践教学课程。

结合上述优化路径,本研究基于工程管理专业现有课程体系(见图2),课程内容覆盖《专业规范》中指出的核心知识内容。图3为财经类院校根据自身师资结构、办学条件以及专业特色等内容,可以拓展的知识领域。具体按工程管理专业投资与造价、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和国际工程管理等4个方向设置专业选修课,并列出信息技术类选修课和财经类院校特色课程。

5 结语

不同类型的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与课程开设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财经类院校现有的课程体系容易存在定位不明、课程衔接不顺、课程分布不均、课程覆盖面不完整、专业深度不够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优化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进行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设置时,应注意课程设置应覆盖《专业规范》中指出的核心知识内容,重视工程技术类基础课程设置;利用经济类、管理类学科优势,注重学科交叉运用,培养有经济管理专长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实践教学投入,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关注行业发展,设立行业前沿知识课程,实现“动态追踪”。

图2 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推荐的课程体系

图3 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推荐的课程体系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高等学校大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3] Pollack J,Adler D.Skills that improve profitabilit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ject management,IT skills,and small to medium enterprise profitabi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16,34(5):831-838.

[4] 赵华平,张所地,等.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17):38-41.

[5] 张素姣,张 晶,等.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17):34-38.

[6] 洪 阅.社会需要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企业导报,2015(20):138-138.

[7] 刘 芳.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6(8):190.

[8] 刘金库,卢 怡,张 敏.专业课内容增加与课时缩减之间的矛盾及应对[J].化工高等教育,2012(2):30-33.

[9] 曾德珩,杨 宇,等.《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研究与制定[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15-20.

[10] 翟博文,陈燕菲,丁勇超,郭 丽.基于职业发展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5(13):37-39.

[11] 孙 健.论“卓越计划”实施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计[J].高等理科教育,2012(1):41-45.

[12] 何伯森,张水波.论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素质要求与培养[J].国际工程与劳务,2016(3):68-71.

[13] 徐 照,李启明,杜 静,等.面向核心能力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4(6):32-37.

[14] 夏国恩,唐婵娟.新建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3):20-21.

[15] 潘海泽,缪 玮,贺 建.案例教学模式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5(5):77-78.

[16] 王文萱.工程管理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16(1):167-168.

[17] 汪振双,赵 宁,张建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创业创新教育研究——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5(23):57-58.

[18] 乐 云,郑 弦,等.《华盛顿协议》对我国工程管理专业评估的启示[J].高等建筑教育,2015(5):22-27.

Curriculum System Optimization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 Institutions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WANG Tao,WEI Fang,LI Yu-long,ZENG Xin-yuan
(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81,China,E-mail:wangtaothu@163.com)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n institutions of finance and economic,problems in the existing curriculum system are obtained by conducting satisfaction survey on students at the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nd interviews with graduates. Courses should be included a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y comparing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program of several qualifie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at,a SWOT analysis is employed on institutions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establish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optimization approaches,and a recommended curriculum system are propose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institutions of finance and economic;curriculum system;SWOT analysis

F406.15

A

1674-8859(2016)06-149-06

10.13991/j.cnki.jem.2016.06.028

汪 涛(1985-),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工程管理,风险管理,城市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等;

尉 方(1996-),女,本科生,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李玉龙(1980-),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基础设施系统可靠性,建设经济与建设企业管理,项目风险评价;

曾薪源(1994-),女,本科生,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2016-06-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01191);2016年中央财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基金.

猜你喜欢

财经类课程体系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双平台嵌入式”的“粮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