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耦合协调研究

2017-01-09肖湘美惠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文明城市武汉市耦合

夏 露, 肖湘美惠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耦合协调研究

夏 露, 肖湘美惠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分析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耦合协调相互作用,选取武汉市2009-2014年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相关数据为指标,采用熵值法赋权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耦合协调度,研究揭示武汉市旅游产业系统综合效益发展指数始终处于快速上升的态势,生态文明城市系统综合效益发展指数总体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协调发展势头良好。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加大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指标测评中权重较大的指标建设;统筹协调旅游规划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相关规划之间的关系;推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强化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经济基础;综合整治生态环境,筑牢旅游产业发展的根基。

旅游产业;生态文明城市;耦合协调度

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高度体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心,城市是旅游业的空间载体和重要场所。旅游产业具有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作用,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基础产业,旅游产业的稳步发展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保障,二者良性发展应该是互惠互利的和谐关系,然而在实践中,其融合促进的良性循环未能完全得以体现,有必要探究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耦合协调。

1 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耦合协调的相互作用分析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现象。协调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一种良性的相互关联,是系统之间或系统内要素之间配合得当、和谐一致、良性循环的关系。

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发展持续的人类居住区。旅游不仅是一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经济现象,近来大力倡导的生态旅游、低碳旅游等为人们提供了丰富旅游方式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它更是一种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只有遵循并把握社会、经济、自然三大规律,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才能得以更好地推进与发展。基于这一角度,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在社会、经济与自然三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关系。

1.1 社会耦合协调

1)旅游产业社会效益对生态文明城市社会价值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单一的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全部需求,由此应运而生的种类繁多的旅游产品,不仅能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玩的各类需求,同时还可以为城市居民与外来游客之间搭建互相沟通交流的桥梁,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消除沟通障碍与隔阂,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此外,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设施,所需旅游从业人员也随之增多,因而旅游产业还能为当地居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增加就业人群的收入。

2)生态文明城市社会价值对旅游产业社会效益的影响。生态文明城市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可以吸引且聚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另外,生态文明城市还能提供更好的医疗和教育服务,为城市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保障,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氛围下,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也愈加增多,因此城市人口可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1.2 经济耦合协调

1)旅游产业经济效益作用于生态文明城市经济价值。旅游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产业推动了社会经济转型,优化了经济结构。首先,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聚集性与较大的关联性,它的发展与提升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是生态文明城市的产业支撑,例如带动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全方位发展,以及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清运等环境指数的向好,既能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服务水平又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其次,旅游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旅游产业内部、旅游与三大产业的优化与组合发展,实现产业提质增效,促使生态文明城市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化。

2)生态文明城市经济价值影响旅游产业经济效益。第一,生态文明城市能提供游客接待中心、游客集散中心等,具有为游客提供各类旅游服务的功能,除此之外还能提供娱乐、商业、工业、服务、交通等方面的设施和服务;第二,生态文明城市拥有一定数量的城市居民,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旅游的需求也逐渐增大,能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客源[1]。

1.3 自然耦合协调

1)旅游产业自然效益对生态文明城市自然价值的作用。旅游具有美化生态文明城市、重塑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第一,旅游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特点,而且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近年来,绿色旅游、低碳旅游以及生态旅游等逐渐成为未来人们旅游活动方式的主要选择,这些新形式能更有效地缓解环境压力;第二,各类新形式的旅游活动的出现可促进旅游生态建设与污染的治理,不仅能保护和美化自然环境,还能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的认识,创造更加优美的环境[2]。

2)生态文明城市自然价值对旅游产业自然效益的影响。由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生态文明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城市居民逐渐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城市基本公共设施也日臻完善,城市环境的绿化美化功能也日渐凸显,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2 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耦合协调模型

2.1 个案对象与指标选取

以武汉市为例,选取旅游产业测评指标与生态文明城市测评指标,探究武汉市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耦合协调关系。

2.1.1 个案对象

1)武汉市旅游产业发展概况。武汉市旅游产业在近年的发展中呈上升的趋势,2014年,武汉市获评全国旅游标准化建设示范城市称号,总分、试点旅行社景区数量等多项指标排全国首位。在全国的副省级城市中,武汉市的国内游客接待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分别居第一位和居第二位。《2014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显示,武汉市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综合旅游竞争力排在第5位,较2013年上升了一个名次,并且武汉旅游的发展速度竞争力也继续居于全国榜首。

2)武汉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概况。“十二五”期间,武汉市以规划引导城市建设,构建“1+6”的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推出多项举措改善空气质量,综合治理雾霾;深入开展“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减少碳排放,建设绿色交通;探索工业园区发展新路径,改变城市经济格局。武汉市着力打造生态武汉,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3)二者初步融合例证。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对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都有较为深刻的影响。武汉市近几年在旅游产业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两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武汉市东湖风景区在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增加公共配套设施,加强文化建设,强化湖泊资源的保护,目前东湖年游客量超过500万人次,年收入近3亿元,带来就业机会1万余个,增强了武汉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扩大了武汉的旅游影响力。

4)目标需求。旅游产业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且武汉市目前正在推进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武汉模式”,旨在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江城的典范,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大江大湖大武汉。但是由于二者发展不同步,旅游产业发展速度快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速度,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制约了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因此研究二者耦合协调关系,促进二者协调同步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1.2 指标的选取 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数据的可获取性等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根据武汉市旅游产业系统与生态文明城市系统所涉及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等方面和发展的实际需求,共选取旅游产业指标10个、生态文明城市指标17个(表1)。

表1 旅游产业系统与生态文明城市系统2009-2014年各指标数据

分别构建两个子系统的综合效益评价函数[3],设正数X1,X2,…,Xn(Xn>0,n为自然数),Xn表示的是旅游产业系统的各项指标;设正数Y1,Y2,…,Ym(Ym>0,m为自然数),Ym表示的是生态文明城市系统的各项指标:

(1)

(2)

式中:ai、bj分别为旅游产业综合效益评价函数和生态文明城市综合效益评价函数的待定权重,即评价旅游产业指标和生态文明城市指标的权重;Xi、Yj则是对旅游产业和生态文明城市标准化处理后的数值。

2.2 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由于各指标的正负取向,指标的量纲、数量级存在差异,以及不同单位的原始数据无法使用系数解释,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负向指标与正向指标具有一致性、评价指标具有可比性。正向指标采用式(3)进行标准化处理,负向指标采用式(4)进行标准化处理:

(3)

(4)

式中:Xi为旅游产业系统的指标标准化值;xi为收集到的旅游产业的原始数据;maxxi和minxi分别表示该指标在评价时期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利用相同的方法,可计算出生态文明城市系统的指标标准化值。通过Matlab软件计算出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旅游产业系统与生态文明城市系统2009-2014年各指标标准化值

2.3 权重的确立

为避免人为赋权存在主观影响进而造成误差,采用较为客观的熵值法赋权。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可用于确定有效信息量的指标权重。信息量越大,熵就越小,其权重也越大;反之,信息量越小,熵就越大,其权重也越小[4-5]。由于熵值法中需要对数计算,一些数据为0无法计算对数,因此采用加0.001进行处理。

(5)

(6)

运用熵值法的原理并根据2009年—2014年武汉市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相关数据,利用Matlab软件计算得出武汉市旅游产业系统与生态文明城市系统的各指标权重(表3、表4)。

表3 旅游产业系统各指标权重

由表3可知,A级景区个数、国内旅游收入和铁路旅客周转量这三个指标所附权重相对较大,皆超过10%,其对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

表4 生态文明城市各指标权重

由表4可知,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公共厕所、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这4个指标权重相对较大,皆超过6%,说明其对生态文明城市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

2.4 耦合协调模型

本文借用物理学中的耦合模型来分析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的耦合度[6]。根据耦合度计算公式,建立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的耦合协调度模型:

(7)

式中:C为耦合度,f(x)和g(y)分别为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综合效益评价指数。由前文分析可知,由于可能存在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发展水平都比较低但耦合度较高,或发展水平高但耦合度低的情况。为此,需要构建一个耦合协调度模型:

(8)

T=αf(x)+βg(y)

(9)

式中:D代表旅游产业系统与生态文明城市系统的耦合协调度;T代表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综合效益评价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由于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城市相互促进程度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借鉴已有研究,将α、β分别赋值为0.4、0.6。

根据相关文献对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等级分类,以便更直观清晰地研究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之间耦合协调发展的状况。等级分类如表5所示。

表5 耦合协调度等级评价标准

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Matlab软件计算出2009年-2014年武汉市旅游产业系统与生态文明城市系统综合效益评价指数f(x)、g(y)和二者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表6)。

表6 武汉市旅游产业系统与生态文明城市系统综合效益评价指数、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及等级

从表6可知,2009年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发展指数仅为0.1497,但武广高铁自2009年底开通以来,便为人们的旅游出行提供更多便利,同时也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快速上升,到2014年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发展指数已高达0.8088。而在生态文明城市系统方面,武汉市在2009年数值仅为0.1976,2010年武汉市政府发布《武汉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着力将武汉打造成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典型示范区,综合效益指数上升了3%。2011年与2010年相比又有所下降,但2012年开始回升,并保持增长趋势。2013年11月武汉市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及考核办法》,提出20项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2014年武汉市被正式批复为“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同时启动“绿满江城三年行动计划”。随着武汉市对生态文明建设出台相关政策、制定实施计划,到2014年生态文明城市综合效益指数已迅速攀升至0.7673。武汉市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的耦合度一直处于中等偏下水平0.47~0.499。

将f(x)、g(y)、C、D整理成折线图,可直观清晰地观察变化趋势(图1)。

图1 武汉市旅游产业系统与生态文明城市系统综合效益评价指数、耦合度、耦合协调度

从图1可以看出,2009年-2014年武汉市旅游产业系统与生态文明城市系统综合效益发展水平处于增长趋势,除2014年旅游产业系统发展水平增长幅度略小、2011年生态文明城市系统发展水平有所下降以外,基本处在稳步增长的良好状态。

2009年和2010年旅游产业综合效益指数小于生态文明城市综合效益指数,而2011年—2014年则是生态文明城市综合效益指数均小于旅游产业综合效益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武汉市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尚不能满足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武汉市旅游产业系统与生态文明城市系统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始终呈上升趋势,相互协调的作用逐渐增强。其耦合协调度可划分为三个阶段:2009年为失调阶段,2009年武汉市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发展水平都明显偏低,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失调等级;2010—2011年为濒临失调阶段,从2010年开始,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水平都有明显的起色,2011年4月中共武汉市委、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了重要日程,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理念逐渐显现出来,加之旅游产业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幅度较大;2012年—2014年为协调阶段,耦合度由失调到濒临失调再到初级协调,始终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相互协调愈来愈明显。2014年下半年虽然政策的实施刚刚起步,但2014年耦合协调度相较于2013年已有显著提高。从整体上看,耦合协调度始终在上升,但依然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相互协调的程度不足。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通过建模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1)2009年—2014年,武汉市旅游产业系统综合效益发展指数已从2009年的较低水平逐渐往上提升,随后始终处于快速上升的态势;生态文明城市系统综合效益发展指数,除2011年前后有所波动外,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除2009年和2010年外,其余4年旅游产业综合效益指数均大于生态文明城市综合效益发展指数。

2)武汉市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的耦合协调度由2009年的中度失调逐步向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的方向发展,可见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二者具有耦合协调效益且正在逐步增强。

根据上述结论,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加大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指标测评中权重较大的指标建设。在旅游产业方面,改善硬件设施和提升软性水平增加A级景区个数,提升景区的综合竞争力;提升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以实现旅游收入的增加;加大公路、铁路、航空等基础交通设施的建设,为人们出行提供安全便捷。在生态文明城市方面,加大第三产业的开发和投资力度,提高第三产业GDP的所占比重;增设公共厕所,加强公厕管理;扩展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降低人口密度,提高居民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进一步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以提升城市宜居度。

2)统筹协调旅游规划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相关规划(包括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综合交通网规划等)之间的关系,各职能部门制定统一的目标及发展规划,加强各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合作,使各个规划相互衔接,全方位提升旅游产业的发展质量与生态文明城市的管理水平,推动促进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的同步协调发展。

3)推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强化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经济基础。如与互联网产业融合方面,利用手机APP为广大游客提供实用的导游功能,利用网站实现旅游线路、宾馆酒店的网上营销;与文化融合方面,以历史人文古迹、民俗特色风情为重点,深刻挖掘武汉楚文化、黄鹤文化、东湖文化,充分体现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生态环境相交融的特色;利用长江横跨武昌、汉口和汉阳的天然地理优势,打造“水陆结合”的特色旅游形式,使之成为武汉旅游的标志品牌。

4)综合整治生态环境,筑牢旅游产业发展的环境根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环境系统等多项工程设施;推动传统污染产业向绿色产业改造升级,采用风力、水力发电等清洁能源,减少工业废水、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加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等。

[1] 杨昌鹏.贵州城镇化水平与旅游业发展关系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2(1):76-79.

[2] 汪德根,陈田,王昊.旅游业提升开发区城市化质量的路径及机理分析——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J].人文地理,2011(1):123-128.

[3] 钟家雨,柳思维,熊曦.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4(2):187-192.

[4] 杨亚丽, 孙根年. 城市化推动我国国内旅游发展的时空动态分析[J]. 经济地理, 2013, 33(7):169-175.

[5] 张英, 邱文君, 熊焰. 城市竞争力构成要素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以张家界市为例[J]. 城市问题, 2013(10):68-71.

[6] 耿松涛,谢彦君.副省级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3(1):91-97.

[责任编校: 张 众]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Eco-Civilization City Construction -Taking Wuhan as an Example

XIA Lu, XIAO Xiangmeihui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HubeiUniv.ofTech.,Wuhan430068,Chin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upling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civilization city. We selected the relevant data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ecological civilized city in Wuhan from 2009 to 2014 as the index, used the entropy method to construct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 and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ecology.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rehensive efficiency index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system is always rising rapidly,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dex of eco-civilization city system also shows an upward trend,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rend is good. We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the basis of our analysis: We should increase the index construct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evaluation of indicators of a larger weight; we should make co-ordination of tourism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planning; we should promote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other industries and strengthen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economic base of eco-civilization; and we shoul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ly and build a strong foundation for the the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tourism industry; eco - civilization city;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1003-4684(2016)06-0001-06

F204

A

2016-09-27

2016年湖北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项目(HXFKY1524)

夏 露(1971-), 女, 湖北大悟人,湖北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法与现代企业管理,循环经济与低碳管理

肖湘美惠(1992-),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循环经济与低碳管理

猜你喜欢

文明城市武汉市耦合
文明城市
文明城市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文明城市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文明城市创建有哪些新要求
多星座GNSS/INS 紧耦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