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祁连山下,他们的故事不简单

2017-01-09

军营文化天地 2016年11期
关键词:机务大队官兵

祁连山下,他们的故事不简单

文/胡晓宇 李关 本刊记者 邢玉婧

(刘应华/摄)

你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先后维护8种机型,保障飞行34万余小时,连续57年无人为责任事故——在空军西安飞行学院某旅机务大队采访时,有记者对该大队创造如此业绩的根本原因连连追问。

河西走廊腹地、祁连山脚下,这些手拿解刀扳手、秉承“勇于牺牲奉献、勇于担当尽责、勇于追求卓越、勇于开拓创新”精神、如赤诚的铆钉般为战鹰架起天梯的机务兵,多年如一日,用平凡的双手托举起大国空军腾飞的梦想。因此,他们的故事并不简单。显然,记者追寻的答案也绝非一言两语可以概括。

他们是后盾:绝不让战友把丝毫风险带上天

历史似乎很遥远,却又那么真实。

1959年4月23日,组建不满7年的机务大队,因地面检查疏忽,导致飞机空中出现重大故障,致使飞机坠毁……

一个小小疏忽,酿成重大事故。从此,4月23日,被定为队史教育日。

“每年新学兵、新干部分到大队,第一课就是讲这次事故,第一件事就是参观旅史馆、大队荣誉室,第一场工作实践就是到机场感受极端负责的维护作风。”大队教导员马福新介绍。

过往的事故,变成了激励一茬茬官兵的“财富”。机务保障模式不断更新,任务不断变化,但这个故事说了57年,大队官兵极端负责的工作态度也践行了57年……

2013年10月9日,节后开飞准备紧张展开。时任机械技师、二级军士长赵运德,正按照维护规程检查战机。抚摸油门操纵拉杆时,倏地,他眉头一紧。打开手电仔细查看,一条仅有0.1毫米、头发丝直径大小的裂纹出现在油门拉杆摇臂上,仿佛一条隐隐可见的铁线虫。

操纵系统连接着飞机发动机、尾翼等部位,这条裂纹若不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宁可我们辛苦千万遍,绝不让飞行员把丝毫风险带上天。”坚守机务维护一线25年,不知排除发现了多少故障和隐患,这名1991年入伍的老机务赵运德的心里始终揣着这个信念。

“飞行是个系统工程。一只螺钉、一个解刀拧不到位,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从2012年10月任职起,大队长黄国龙不论飞行日还是机务工作日,总是第一个进场、最后一个退场,用行动昭示着质量、责任、使命的分量。

今年8月初,一场特大暴风雨夹杂着冰雹突袭机场。

“进场!”在机场忙碌了一天的官兵,刚端起饭碗,听到命令,扔下碗筷,便赶往机场。黄国龙因发烧,刚输完液,看到变天,火速从医院赶到机场。

一路上,官兵们心急如焚。雨水流进座舱,机件电路受潮短路,冰雹把座舱盖打出裂纹,都将影响飞机飞行。

风雨中的停机坪,两个人都推不动的工具箱被吹得东倒西歪。生怕冰雹打伤座舱盖,官兵们脱下机务服罩在座舱盖上。当一阵飓风裹挟着冰雹劈头盖脸袭来,大家不约而同趴在蒙布上,护住战机。黄国龙穿行在风雨中一架架战机检查……

雨停了,飞机完好无损!黄国龙却再次病倒。

“一手托着国家财产,一手托着战友生命。”这一信条,已经融汇官兵血脉里,成为一种责任和精神标高,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对战斗胜利负责,对战友安全负责,对国家财产负责。”凭着那份大写的责任,大队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2次、集体三等功2次,连续24年被空军评为“优质安全机务大队”。

他们是学霸:所有的难题都不是问题

一次,该旅整建制换装某新型教练机,上级要求3个月之内形成保障能力。该型飞机首次上高原训练,没有组训经验,没有技术骨干,时间紧任务重,这些对官兵来说是一次严峻考验。

飞机发动机刚到高原“水土不服”,每次启动发出“噗噗”声音,多次尝试后才能启动成功。

“再难也要啃下这根‘硬骨头’!”大队组成攻关小组,边改装学习、边攻克难题,终于总结出“新发动机调整参数,确保试车一次成功”的经验,仅用78天就完成改装任务,成为改装该型飞机时间最短的单位。

不学无以解惑,不钻无以克难。

“极端负责、精心维修,需要技能支撑。时代在变,装备在变,人员在变,但我们学习钻研的习惯始终没变。”采访中,大队教导员马福新的话一语中的。

旅史馆里,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映射着这个团队的历史。“过去老一代机务人员克服文化程度低、学习条件差的困难,在小本上记、在油灯下学、在戈壁沙土上画……”一幕幕学习的往昔,马福新熟稔于心。

透过历史的尘封无不感到,学习,不断学习——已经成为这个团队成长之魂。

刚过而立之年的机务二中队副中队长牛定成,是一名“折翼雏鹰”。2011年10月飞高教机时,因身体原因停飞。

“不能翱翔蓝天,可以托举雄鹰翱翔。”面对人生选择,他果断选择了机务维修。毕业后,又坚决要求到机务一线,成为该旅历史上第一位停飞学员机械师。

拖油管、擦飞机、注油、充冷……白天,他奔波在忙碌的飞行现场,为他驰骋蓝天的兄弟们精心保障。夜里,一遍一遍研究飞机检查路线,躺在床上仍在默默背记数据。为弄清机件外观构造和安装位置、管路和线路走向,他对着插图用手摸了个遍。新干部从机械员开始,其他人都要三个月,牛定成不到一个月就机械员单放,当上了机械师,并成了“理论通”。

利用自己飞行亲历,他为地面战友讲解飞机操纵性能在空中具体反映,让机务官兵保障时有了更贴合实际的把握。“怎样在飞机和飞行员之间找到最科学、飞行效益最大化的数值,是我现在琢磨最多的事。”这名年轻的机务军官一脸自信。

“飞机是有灵性的生命体,专注学习它,研究弄懂它,它就会用安全回报你。”牛定成的师傅、三级军士长许继黄感慨。这名入伍20年的机务老兵,是全军优秀人才奖一等奖获得者,他带出的徒弟大多成为机务中队的主要负责人,还有独立担负任务的士兵技师。

“只要肯学习,所有的难题都不是问题。”大队特设主任鲁卫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已经深深融入官兵的血脉。

一段时间,飞机起落架收放系统误告警接连出现。鲁卫福把办公室搬到停机坪。顶着酷暑,拿着电路图对照战机研究两个月,攻克了难题,被官兵们称为“活的电路图”。如今,他成长为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空军装备咨询组专家,带教出60余名技术骨干,技术革新10项。

今天,伴着空军训练模式转变,该旅承训飞行学员逐年增加,保障强度逐年增大。“学习力就是飞行保障力!”已经成为新时期大队官兵的共鸣。利用不飞行时上下午“两个一小时”、学员毕业的“两个间歇期”,学习充电、深训精训、研究攻关。故障分析“优胜赛”维护质量“对抗赛”等岗位练兵活动,更是从未停止,涌现出一大批“法规通”“问不倒”的业务尖子。组建以来,大队先后涌现出空军高层次人才和空军保留技术骨干4名,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获得者许继黄、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二等奖获得者韩学芳等一批学习型骨干。

从事机务工作25年的赵老兵,其领章上这几道“拐”的分量不言而喻(邢玉婧/摄)

他们是专家:研究与创新成为工作日常

凌晨两点,停机坪上仍旧闪烁着微弱灯光。夜航已经结束,但一场排故大战才刚刚开始。某飞机着陆时,前起落架腿灯并未点亮。

夜黑如墨,手电筒微弱的灯光照亮了一双双执著的眼眸。大队长黄国龙带着专业主任和业务骨干对近期出现相似故障的飞机逐个检查。反复对比和测量,飞机起落架构件上一个不足0.5毫米的间隙引起了他的注意。

是否可以采用减小间隙的方法消除故障?几经探索,黄国龙在起落架上加装垫片。此后,这一问题再也没有出现过。后来证明,正是这细微间隙,造成起落架灯灯丝断裂。

航空机务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探索创新相伴相生。这个大队更是从未停止过研究的步伐,他们建立故障研究攻关小组,定期进行故障会诊,从原理上弄懂研透,在实践中反复验证,每年都有大量研讨文章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正如神射手需要校枪一样。飞行员精确打靶也离不开机务人员的地面校靶。以往,一架飞机的校靶需要5—6个人协作,反复调整,反复计算,一次校靶常常要1个多小时,费时耗力。

“能不能找到一个校靶公式?”时任军械主任郑建锋突发灵感。当他提出这个想法时,许多人多少抱有怀疑态度。

郑建锋却一头埋进数据的分析研究中,花了半年时间演算,整理上万条数据,计算草稿纸摞起来有1米高。最终,当“四点水平”校靶公式新鲜“出炉”时,大家都竖起了大拇指。随后推出的配套快速查询表,更是将校靶时间缩短到原来的六分之一。

在机务大队,第一学历有高低、从业时间有长短,但对探索创新的追求却一样充满热忱。

副大队长戴亮是特招入伍的大学生,他带头研制的“飞机起落架收放信号系统一线检查仪”荣获了学院军事技术研究成果二等奖。他告诉记者:“机务工作更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创新者!”

在外场,记者看到机械技师、四级军士长李晓锋正在使用“站位检查法”进行检查。他拿着的一本手册引起了记者兴趣,操作规程、易发故障、实践经验都浓缩其中,只需“按图索骥”,就能确保各项工作精确到位,可视化、标准化、流程化、数据化的新理念,使得保障效率大增。

57年来,大队的人在变、装备在变,但注重挖掘革新、集中攻克难关的做法却始终传承不息,先后完成液压脱胎器、马蹄形螺杆拆卸器等10多项技术革新,摸索总结的“一批飞机、两班人员”“滚动式”保障模式大大提高了装备使用效益。大队先后有100多人被评为专业技术能手,撰写故障研究论文300多篇。

常人无法想像钻进这狭窄、幽闭、航油味浓重的进气道长时间作业承受着什么(毛毛雨/摄)

他们是赤子:只为战鹰安全起降

如果说参军入伍选择机务工作,对大队官兵是一种使命担当,那么在这个荒凉戈壁上战天斗地,无异于一种“心”的冶炼。

大队地处祁连山脚下,夏季跑道地表温度最高60℃;冬季最低气温零下30℃;每年七级以上大风日平均40到50天,自然条件非常艰苦。官兵常年在露天工作,熬酷暑、耐严寒、顶风沙,常年在外场端着饭盒看飞机,飞机落地放饭盒,冬天里做完飞机再次出动准备时,饭菜早已结了冰碴,加上飞机发动机震耳欲聋的轰鸣环境,大队不少官兵患上了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职业病。

叶忠清,大队军械分队长。因工作原因,视网膜脱落导致左眼永久失明。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部队领导纷纷找他谈心,想给他安排轻松工作岗位;地方的朋友和家人劝他转业,以求得更好发展……

辗转反侧之际,他翻到了入伍时的日记,“干机务就是吃着风沙就着土,没有坚守哪有战鹰远航!”当年入伍时的那份激情梦想,不断撞击这个经历岁月洗礼、已入不惑之年汉子的内心。

“再难也要干下去!”几经思索后,叶忠清做出了影响他一生的决定。

他把自己当作新兵,和新战士一起训练,重新寻找视角感觉和维修技术,并从最简单的安卸铆钉开始,1遍、2遍、3遍……别人练半小时,他就练1小时甚至更长。

大半年下来,叶忠清的眼角留下了长长的汗迹,双手长满了老茧,但战鹰只要从他手里放飞,大家都很放心。

问及苦不苦,叶忠清嘿嘿一笑,“只要看到飞机安全起降,我们就不觉得多艰苦!”

战士杜强,入伍前是西安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是一名典型的大学生士兵。本着青春无悔的初心,他毅然中断学业选择参军入伍,在大队操起机务活。对于这份工作,他也曾彷徨过,甚至萌生过提前退伍的想法。在老同志的感染带动下,他喜欢上了机务工作,并决定报考军校,长期在部队服役。

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机务专业的最高学府——空军工程大学。他说,这样4年后,自己又能干起自己的老本行——维护飞机。

杜强的故事不是个例,只是大队新时期官兵中的一个代表。

面对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大队一茬茬官兵吃苦不言苦、苦中为乐,年均保障飞行8000余小时,年机务工作日高达200余天,曾先后创下27天不休息、在45℃高温和零下30℃严寒下工作的纪录,安全托举着一架架战鹰高飞远航……

其实,这种战斗姿态,在这座“雄鹰的摇篮”,已绵延60余载。60多年前,该旅的前身培养出王天保、张积慧、韩德彩等战斗功臣。此后,135批、3000余名飞行学员从这里飞向战斗的天空,“英雄航天员”费俊龙、三夺“金头盔”的蒋佳冀等名字璀璨夺目。

金秋清晨,太阳刚从连绵的祁连雪山背后探出头来,戈壁深处某机场,已响彻战机轰鸣。红蓝相间的某型教练机,在蔚蓝天空划过潇洒航迹;停机坪上,空军西安飞行学院某旅机务大队官兵紧张维护战机,进行下一批升空准备……★

(本文相关图片详见中插八)

责任编辑:邢玉婧

猜你喜欢

机务大队官兵
机务联系电路设计实例分析
A Commentary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ho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cumentary Translation
现代培训理念在机务培训工作中的应用
驱猴大队
北疆蓝天里的驭“鹰”师——记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机务二中队机械师武明文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新形势下加强车辆机务技术管理保障运输安全的对策研究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
大队委员也有烦恼
这个土地政策不容更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