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群体的创业热情最高
——关于创业者心态与群体特征的调查分析
2017-01-09王俊秀
王俊秀
哪个群体的创业热情最高
——关于创业者心态与群体特征的调查分析
王俊秀
创业心态是大众创业的重要基础,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国家创新,依赖良好的集体心态。目前我国“新型创业者”群体依然有待扩大,还不能有力地支持经济社会转型的实现。未来的创业政策要进一步激发青年的创业和创新活力,改善创业环境,降低创业风险。
创业 心态 双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创新创业作为培育发展新动力的手段,提出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这一经济转型的规划无疑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目标巨大、影响长远,关系到我国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前景。如何推动转型目标的实现?如何激发大众创业的活力?如何推动万众创新?创新的关键是人的观念和行为的创新,了解目前民众创新、创业心态,对于理解和制定创新、创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样的目的,我们进行了全国创业心态调查,了解目前创业者的特点和未来趋势,探究创业和创新的基础环境和动力,以及一些不利因素,提出未来创新和创业引导性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采用移动客户端在线问卷调查方法,问卷通过凯迪数据研究中心研发的问卷调研APP“问卷宝”,向在线样本库的全国用户发布,调查样本库包括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共约110万人,覆盖全国346个地级城市。调查问卷分为主问卷和附加题,附加题由系统给完成主问卷的前3000名有效被调查者推送,额满即结束推送。问卷于2015年11月24日0 时正式上线,于2015年12月2日14时结束数据收集。共收集到主问卷样本12427份,经查验,剔除无效问卷共计233 份,最终获得有效样本12194份,有效率为98.1%;附加题共收获样本3008份。调查样本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样本基本分布呈现出东部较为密集的形态,对比全国人口密度,尽管样本分布存在偏差,但基本上与中国人口分布特点相似。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城乡类别等人口学变量;经济收入、主观社会阶层等社会阶层地位变量;生活满意度、社会信任等社会认知变量;创业意愿、近期创业可能性、创业准备、创业动机、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等创业主观因素变量;创业环境,包括创业机会、创业条件、社会环境和未来预期等创业风险认知和创业成功评价。
影响创业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个人能力和人脉经验,创新能力与创业成功率和创业意愿呈正相关
被调查者中属于创业者的共1550人,占13.17%。属于非创业者的共10217人,占86.83%。
不同性别中的创业者比例接近。虽然被调查者中男性创业者多于女性,但在各自性别中的比例较为接近,被调查者中男性有13.5%的人创业,女性有12.4%的人创业,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年龄越大者创业者比例越高。在不同年龄的被调查者中,26-35岁组的创业者比例最高,约占四成;其次是16-25岁组,占三分之一多;36-45岁组占14.2%;46-55岁组占5.8%。考察创业者在不同年龄段中所占比例,15岁以下组和56岁以上组人数偏低,代表性差;之外的四组中,年龄越大创业的比例越高,由高到低,46-55岁组的比例为22.1%,36-45岁组15.4%,26-35岁组14%,16-25岁组10.1%。
除博士学历外,其他学历者中创业者比例接近。不同受教育程度的被调查者中,创业和非创业者的比例除博士研究生外都很接近,博士研究生中创业者比例高达42.4%,初中及以下学历创业者比例最低,为11.5%,中等教育程度和硕士研究生中创业者的比例略高于平均数13.2%,大学专科和大学本科组略低于平均数,但四组之中创业者的比例非常接近。
外地户口、农村户口在创业者中所占比例高。被调查者中,本地城镇户口占33.0%,本地农村户口占36.0%,外地城镇户口占14.2%,外地农村户口占16.8%。而在创业者中,农村户口所占比例高于城镇户口,其中本地农村户口最高,为31.7%;外地农村户口占22.3%;本地城镇户口占29.0%;外地城镇户口所占比例最低,为17.1%。
潜在创业者约占三成。非创业者表示有兴趣创业的比例过半,其中,“非常有兴趣”的占12.4%,“比较有兴趣”的占42.1%,合计为54.5%。创业兴趣“一般”的比例为32.1%;对创业“不太感兴趣”、“完全没有兴趣”的比例分别是10.2%和3.2%,合计为13.4%,不到一成半。被调查者中三年内“一定会”创业的比例为7.4%,“很可能”创业的比例为28.1%,二者合计为35.5%;6.2%被调查的非创业者在为创业做“充分准备”,29.3%的属于“有所准备”,合计为35.5%。
主动创业者的比例约为四成多。创业者的创业动机和非创业者如果创业可能的动机比较接近,创业者由于就业不理想或就业困难而创业的比例为37.4%,放弃就业而创业的比例为41.4%,属于政策或他人激励创业的比例为15.7%;非创业者如果创业可能的这三类动机的比例分别为37.9%、44.8%和17.4%。
创业者自认为成功的约占三成,非创业者认为成功的机会约两成。被调查的创业者认为自己创业非常成功的占12.7%,比较成功的占17.5%,两项合计为30.2%。非创业者认为自己如果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为0的占2.6%,10-20%的占19.2%,30-40%占29.5%,50%的占29.3%,60-70%的占13.5%,80-90%的占4%,100%的比例为1.9%,也就是认为自己成功可能性大于失败的比例合计为19.4%。
影响创业成功的因素是个人能力和人脉经验。创业者对于影响创业成功的因素的观点接近,选择最多的是个人能力和人脉经验,32.5%的创业者和33.6%的非创业者选择了个人能力;27.8%的创业者和30.1%的非创业者选择了人脉经验。其次是创新思维,创业者选择的比例是14.8%,非创业者选择的比例为13.1%。再次是专业技术,创业者和非创业者选择的比例分别为12.8%和9.2%。
创新能力越强,创业越成功。在创新能力量表中,创业者的创新能力得分显著高于非创业者。创新能力与创业者自我选择的创业成功因素呈显著正相关,创新能力越强,创业越成功。创新能力与非创业者的创业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创新能力越强,创业意愿越高。
创业环境评价较低。创业者认为目前创业环境非常适合创业的比例低于非创业群体,仅为6.1%,非创业者为11.2%。创业者认为比较适合创业的比例也低于非创业者,占27.7%,非创业群体占33.4%。
政府要进一步激发青年的创业和创新活力,推动高知识阶层的创业和创新,改善创业环境,搭建创业保障平台,培育创新型社会
第一,激发更多“新型创业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础是什么?也就是说,目前的创业者和创新者是否可以承担起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除了考虑创业和创新的制度因素是否可以满足创业、创新行为外,创业者是否具备创业的心理和能力?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创业心态是大众创业的重要基础。
从创业心态的调查结果看,非创业者表示有兴趣创业的比例为54.5%,这是未来创业和创新的重要人力资本基础。创业者的创业动机和非创业者未来创业可能的动机比较接近,放弃就业而创业的比例为41.4%,这是创新和创业激励的基础,是可以转化为创新社会的动力。创业者把个人能力看作是影响创业成功的首要因素;创新能力越强,创业比例和创业意愿越高,这些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可以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使得每个人都能够融入社会发展的实践中。这些都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基础和动力之源。
经济社会转型需要具有创新性人格的“新型创业者”,按照经济学家埃弗里特·哈根(Everett Hagen)的观点,创新性人格是经济增长、企业精神扩散和资本形成的先决条件。具有创新性人格的人具有创造性、好奇心和开放等特点。而在目前这样高度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新型创业者”除了具备创新性人格以外,还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和创业者必须具备的使用网络新技术的能力,熟悉现代资本运作,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等。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国家创新,是少数人难以推动和承担的,必将是全社会集体努力的结果,这依赖良好的集体心态。
从目前创业者的构成看,虽然在总量上青年是创业队伍的主体,但从不同年龄组分布的比例看,青年创业者占比并不高,甚至低于中年。不同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中创业者的比例非常接近,除去样本量较少的博士学历外,受过高等教育者并没有比受过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者涌现出更多创业者,也就是说教育对于创业的影响是不明显的。从创业者的创业动机和非创业者可能创业的动机看,近四成的人把创业作为就业不理想和就业困难的被动选择,属于政策或他人激发的创业占到了两成。整个创业者中农村户口所占比例高于城镇户口,外地户口的创业者高于本地户口。综合这些数据,我们感到“新型创业者”群体依然有待扩大,还不能有力地支持经济社会转型的实现。未来的创业政策要进一步激发青年的创业和创新活力,推动高知识阶层的创业和创新,重视就业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创业者的培养和扶植。
第二,培育创业环境,激励创业动机。调查显示,目前非创业者中对创业“非常有兴趣”的仅占12.4%,三年内“一定会”创业的比例为7.4%,只有6.2%的非创业者在为创业做“充分准备”。这些数据说明,目前潜在的创业者比例偏低,创业者后备力量不足,大众创业的基础还很弱。创业者对于创业环境的评价不高,创业者认为目前的环境非常适合创业的比例仅为6.1%,低于非创业者;创业者认为比较适合创业的比例也低于非创业者。未来创业政策和创业服务的重点是培育创业环境,虽然政府在大力简化行政审批手续,但打造让创业者满意的创业环境,还要依赖宏观经济形势改善、良好的创业服务环境建设、优惠的创业税收政策、较低的融资门槛等,只有综合的创业环境改善,才能激发更多人加入创业者行列。
第三,建立创业保障平台,降低创业风险。目前的创业环境下,创业比例较低的一个原因是创业成功率不高。调查显示,创业者认为自己创业非常成功和比较成功的比例合计为30.2%;非创业者认为如果自己创业,有80%以上成功率的比例只有5.9%,非创业者对于创业的风险评价高于创业者。这就使得相当数量的人在职业规划中,首选就业来规避创业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需要数量庞大的小微企业,也需要大量的创业者,这也是未来扩大就业的主要途径。各级政府应该把搭建创业保障平台,作为推动创业的突破口,从降低创业风险去入手,为创业者提供创业的基本条件,提高创业者风险管理能力,重视创业能力培训,提供适合不同创业者的创业孵化和扶植基地,在创业启动投融资优惠政策外,也可以采用创业保险的形式降低和化解创业的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
第四,以万众创新作为大众创业的坚实基础。调查发现,创业者和非创业者的创新能力得分略高于中等程度,创业者的创新能力得分显著高于非创业者。创业者创新能力越高,自我评价的创业成功得分也越高;非创业者创新能力得分越高,创业意愿越强。这说明,创新是影响创业的重要因素。但目前的创业者中属于创新型创业的比例并不高,如选择全新业态的仅占两成,非创业者假如创业选择可能性最高的是传统业态加资源优势。创业者和非创业者选择最多的影响创业成功的因素是个人能力和人脉经验,选择创新思维和专业技术的比例较低。因此,大众创业要以更广泛的创新为基础,从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入手,逐渐培养创新性人格,形成创新型社会,推动制度创新,使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人们的创新行为有机结合,形成大众创业的核心动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①[波]彼得·什托姆普卡著、林聚任等译:《社会变迁的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②[英]彼得·华莱士·普雷斯顿著,李小云、齐顾波、徐秀丽译:《发展理论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③[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史密斯著,顾盺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④McLelland,David. The Achieving Society. New York: Free Press. 1967.
责编/杨鹏峰 美编/于珊
C912.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