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惩罚和学生的耐挫力
2017-01-07吕沛羽
吕沛羽
摘 要:教育中合理得体的惩罚能增强学生对失败和挫折的耐受力;教育中适时适量的惩罚能让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约束自己;教育中不留情面的惩罚能使学生体会到生活的严酷性,变得坚强。本文以什么是教育中的惩罚,教育中的惩罚与学生的耐挫力的关系,以及如何把握教育中的惩罚的度,这三个层次来阐述教育中的惩罚和学生的耐挫力。
关键词:教育;惩罚;耐挫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18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1.114
其实,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由来已久。中国有句古话是这样说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但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观念中糟粕的摒弃,以及“文革”十年在教育理念上的误区,如今人们对惩罚缺乏科学的认识。但是,面对学生耐挫力普遍低下的现状,人们不得不重新重视惩罚。
最近网上有一篇这样的文章,题目是《今天不允许老师惩罚孩子,明天整个民族就会被人惩罚》,光看题目就让人痛心疾首。如果真的如那篇文章所说,因为教育中缺乏惩罚,致使下一代缺乏胆识,懦弱无能,那么确实有亡国灭族的危险。那么,教育中的惩罚对学生的耐挫力都有哪些影响呢?
一、究竟什么是教育中的惩罚
新课程改革以来,很多教师一直在倡导“激励教育”,甚至连篇累牍的文章都在讲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如此这般的提法风行一时。类似这样的提法,不能不让人深思,人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荒唐可笑。其实,自古以来,奖罚分明一直是教育和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项原则,奖励和惩罚,哪一方面也不可偏废。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谈到纪律问题,他一方面不希望“学校充满呼号与鞭挞的声音”,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使他们日后不再犯”。马卡连柯也曾经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可见,教育中有所惩罚符合教育史观。
归纳起来,教育中的惩罚有这样几个重要的因素:(1)必要性;(2)合法性;(3)较强的针对性;(4)能让学生坚强;(5)能让学生有抵抗力。
二、教育中的惩罚与学生的耐挫力的关系
(一)教育中合理的惩罚能增强学生对失败和挫折的耐受力
杜威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以主张尊重儿童而著称。但是关于惩罚,杜威认为:“儿童是一个人,他必须或者像一个整体统一的人那样过他的生活,或者忍受失败和引起摩擦。”“儿童必须接受有关领导能力的教育,也必须接受有关服从的教育。”这一教育理论,其实和现在新课程标准主张的以人为本不谋而合。要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要像对待一个完整的人那样去教育学生,才是对学生真正的尊重。让学生体验失败,忍受失败,并承担失败带来的相应的痛苦和责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勇敢顽强地追求成功。用纪律要求学生,让学生明白领导的意义,使学生懂得理服从在某种情况下是必须的,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或融入群体生活的能力。学生是社会的人,他们终究属于这个社会,让他们明白奖励和惩罚这些铁定的社会法则,有利于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更顺利。
(二)教育中适时适量的惩罚能让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
学生正处在生命的成长期,他们不可能毫无过错、一帆风顺地成长为中规中矩的社会人,教育中适时适量的惩罚,可以让学生改邪归正,不断校正自己的言行。最重要的是惩罚能让学生学会约束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从而让学生成长为理智、优秀的人才。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关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不可能生而知之,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人的正确思想,不是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反复摸索学习认识到的。因此,只有适时适量的惩罚,才能让学生明白是非对错,明白善恶得失,这种惩罚其实与奖励相对,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可或缺。
(三)教育中不留情面的惩罚能使学生体会到生活的严酷性
自古就有严师出高徒说法,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一直有“严是爱,松是害”的观念。但是,人们往往从爱的角度出发,认为过于严厉会伤害学生的自尊,会打击学生的自信,会让学生一蹶不振。然而如果过于温和,肯定会让学生变得脆弱,娇生惯养,像温室里的小苗,经不起风吹雨打,经不起锤炼。事实上,真实的就是最好的,社会是什么样子,人是什么样子,就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学生。那些过于小心的爱护,就是矫揉造作,就是虚假的,就是在把学生假设成没有承受力的人。如果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这样的教育,他们不可能有承受力,更不能坚强。
三、如何把握教育中的惩罚的度
(一)重视教育中的惩罚,把它当成一门科学来对待
教育中的惩罚之所以备受争议,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教育中的惩罚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把它当成一门科学来对待。拿争议最多的体罚学生来说,之所以造成那么多的困扰,就是因为缺少科学性、规范性和原则性。如果教育中的惩罚形成明确的法律,每一条每一点都有法可依,就会少了那些教育中的无奈。比如,如今最受关注的就是教师体罚学生或甚至学生打教师。其实,这样的事情一目了然,随便打骂不是教育中的惩罚,打人是不对的,无论学生或教师,这样最简单的道理都应该懂得。关于如何体罚,严重的情况下需要明确的立法,形成明确的法规,目的是对学生有约束力和震慑力。因此,要想重视教育中的惩罚,有关部门就应该行动起来。
(二)是否有爱心是惩罚是否得当的试金石
教育是目的,惩罚只是手段,这一点铁定的规则,决不能违背。不是严厉就没有爱心,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一味地放纵才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才是最没有爱心的教育。类似学生杀害老师的悲剧,真是教育最大的悲哀。2014年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份数据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研究会归纳的四条原因中的第三条,是学校教育环境宽松。教育没有警戒作用,或者说教育没有让学生懂得法律的震慑力,这才是最没有爱心的教育。
(三)科学有效是惩罚这门艺术的底线
恶劣无理的惩罚完全与教育背道而驰,也不能排除个别教师,或素质不高,或观念认识有误,惩罚学生或打或骂,影响恶劣。这是完全与教育的惩罚无关的话题,这样的惩罚根本不可能提升学生的耐挫力,往往会适得其反,使学生更容易过激,或出现极端的行为,科学有效是惩罚这门艺术的底线。
参考文献:
[1] 张冠彬.培养中学生自信心与耐挫力[J].社会心理科学,2005(5):227-231.
[2] 李征宙,陶惠英.论中学生耐挫力的培养[J].班主任,2006(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