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2017-01-07李永刚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手段基础途径

李永刚

摘 要: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既是《考试大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意。提高学生广泛迁移知识的能力,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素质,而且能让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促进自身发展。

关键词:知识迁移能力;基础;手段;途径;保证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08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1.051

在教育心理学中,所谓“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现代迁移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产生的,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迁移,按其效果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类型,我们所讲的迁移一般指正迁移。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和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

提高学生知识的广泛迁移能力,能够有效解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时兴趣不高、死记硬背,应用时不知所云、胡编乱造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以致用。为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做好以下几点。

一、建构知识结构图,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建构清晰、概括、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图,这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前提。迁移是知识点之间的灵活转换和应用,学生在新问题面前之所以一筹莫展、胡编乱造,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形成知识的广域网络结构,缺乏知识转换的平台。现代认知心理学主张,认知结构是实现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有机平台,通过广域性认知结构(知识网络)的构建,在新旧知识和所学知识与新问题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使新知由此同化、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不仅活化基础知识,完整地记住基础知识,而且能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课堂小结、单元小结、学科总结,引导学生在全面、准确、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列表比较、编写提纲、绘制知识树等方法,把所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将知识连接成线,进而结网,及时建构起清晰、概括、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图,为学生能快速检索进而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搭建有机平台。

二、成功运用比较法,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手段

比较研究法,是指对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事物或对象加以对比,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一种分析方法。比较法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可以不同的方式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促进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全面认识,加强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和记忆,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进行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单项比较是按事物的一种属性所作的比较;综合比较是按事物的多种属性进行的比较。单项比较是综合比较的基础,但只有综合比较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例如,在学习商品时,可对物品、劳动产品、商品进行单项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比较,搞清楚商品的含义。

2.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对空间上同时并存的事物的既定形态进行比较。纵向比较即时间上的比较,就是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比如,在教学中,可对政府的职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职能)进行横向比较,实现知识的横向迁移;对货币的产生过程(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进行纵向比较,通过知识的纵向迁移,认清货币的本质。

3.引导学生进行求同比较或求异比较。求同比较是寻求不同事物的共同点以寻求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求异比较是比较两个不同事物的不同属性,以发现事物发生发展的特殊性。例如,在教学中,可对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一类知识,通过既求同又求异的比较,搞清它们的个性和共性,并在实现知识正迁移的同时克服负迁移。

4.引导学生进行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哲学与生活的异同点或基本规律进行比较,从宏观上把握它们的特征和本质;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可从微观上进行比较,认识它们的特殊性,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分析、归纳、综合信息—链接知识结构图—新旧对比—解决问题”是知识迁移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关键

“问题情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教师依据学习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能力处理该问题的情境。它们通常是教师选自教材外的国内外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等丰富的社会素材,而学生则常因没有掌握知识迁移的正常通道而无所适从,无法快速将新问题与已有知识准确的连接起来,实现知识的快速迁移,有效解决问题。因此,面对问题情境,正确分析、归纳、综合新问题中的有效信息,快速检索比对已生成的知识结构图,准确找到新问题与旧知识的连接点,新旧对比,有效解决问题,就是知识迁移的正常通道。具体如下图所示。

其实,掌握这一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关键。为此,我们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环节认真去做。

1.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应先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视频、案例、漫画、材料、图表等创设切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2.分析、归纳、综合信息。教师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抽象、概括、归纳出材料的中心意思。

3.找出关键词。通常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材料后,准确找出:谁(关键词1),干什么(关键词2)。

4.确定知识结构图。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其找出的关键词(谁、干什么),快速地与已生成的知识结构图进行检索、比对,准确找到新问题与旧知识的链接点,确定要应用的知识结构图,建立知识迁移的平台。

5.新旧对比、寻找共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新问题与已确定的知识结构图进行广泛细致的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

6.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共性”以政治学科中的基本原理为依据,运用政治学科术语清晰、准确、简洁、完整的表述出来,从而成功的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7.参与实践、亲身体验。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需要参与相应的社会实践,让新知归回实践,在实践中得以检验、深化,并开始新的迁移,不断循环,而且一次比一次更深刻、更广泛。

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根本保证

高中思想政治课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常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时代背景,实践性是其本质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现代化建设大教材,社会大课堂”的大教育观,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积极引导学生把课堂学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收看《新闻联播》、参与社会调研、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开时政辩论会、参与社区活动、参观工厂、参加农业生产等,经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灵活运用从课堂上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原理、方法,正确分析、说明这些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否则,教育与实践脱离,那我们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等一切政治教学都只能是纸上谈兵,事倍功半。因此,积极鼓励、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根本保证。

总之,高中政治教学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只有以构建知识结构图为基础,以对比教学法为主要手段,以创设问题情境为主要途径,以参与社会实践为根本保证,才能达到预期目的,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 林聚任,刘玉安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手段基础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战争允许一切手段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最不受欢迎的手势语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
临机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