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从哪里来
2017-01-07
笔者一位老朋友,从事纯电动汽车研发生产已十年;作为汽车行业的外来户、闯入者,竞然在2015年市场销量名列前茅,很让业内侧目。
年初,新能源汽车的“骗补风波”沸沸扬扬,作为传言中的重点检查目标,这家企业经历了最严的一次全面审查。
戏剧性的是,这次审查下来,受益者竞是场外的资本机构。在一次商务酒宴上,资方笑盈盈地端着酒杯说道:查查更健康!
显然,这次审查不仅帮助资本机构看清楚了投资标的,更省下了前期尽调的过程和成本。资方相信,这是一家实实在在做新能源的有潜质的好企业。
据称,审查过程中,有一个细节颇为动人,按照国家补贴政策,各厂家产品一般不会高于国家要求的车载用电标准,因为这会增加成本。但是这位仁兄就是奇葩,非要多装几度电。
信任从哪里来?这真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话题。常言讲,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因为了解,因为信息对称所以信任。我们身边的多数信任多属此类。
可是,世界这么大,不可能所有信任都是基于熟人之间,所以,信任还可以更多地源自一种人格化的信念或价值的认同,不管外界情势如何,有人只从初心,相信老天不负有心人,最终,善会唤来善,信任会赢得信任。
当然,现代文明社会中,信任也可能是对陌生人的,这种信任基于基本伦理或法理原则上的保障。所以,信任可以是一种包容性的假设,不必监督,即便有诸多空间或不确定性因素,我依然相信对方会自律,会按照合规合理的方式皋行为处事,
信任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博弈策略,只有双方都以协作方式交易,双方才能共赢或者利益最大化,否则会沦入“囚徒困境”。
信任很重要,失信很严重。信任在很多情况下决定着你的幸福感,在家人朋友同学同事之间,如果没有温暖而坚强的信任,这个世界一点儿也不美好。人之所以成为人,能够把豺狼虎豹赶进笼子里,就是因为人人协作效率远高于其他物种,信任是提升这种协作效率最好的润滑剂。
信任是一个健全社会的秩序,是流淌在社会机体中的血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任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把标尺。近40年前,北岛的诗句“我不相信!”其实就道出了对那个错乱而悲剧的时代的强烈质疑。
从哲学的意义上品味,人这一辈子其实就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茫茫人海,有一人伴你终老,你必须要相信一个人,方能安心,方得始终。世事沧桑,不知不懂甚至不如意常八九,不确定性是绝对的,确定性是相对的,但是,人能够幸福而坚强地活着,就是靠着那些相对的确定性。
信任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目的性预期,你必须相信远方,才好埋头赶路,这虽是一种主观性态度,但是,这是人类社会进化积淀而来的主观性态度,一个文明而美好的社会,就是在涵养、扶植这种价值预期。
信任如此珍贵,信任如何而来?那些层出不穷的失信失范现象根源何在?还是回到新能源汽车“骗补风波”话题上来,为什么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出现失信甚至违法行为?
笔者以为,首先,在新能源补贴政策制定方面,政策诸多细节不尽合理,制定过程不够透明开放,这大大降低了政策的公共预期和社会认同,信任随之大打折扣。
其次,众多地方政府部门首先失信,打自己的小算盘,设置种种地方保护门槛或违背承诺,引发“破窗效应”。
第三,无论针对政府部门违背承诺的失信行为还是企业失范行为,缺乏监督追惩机制设计。
在经历了对骗补风波的大规模审查之后,如何在行业中重建社会信任可能比揪出几个“坏孩子”更加重要。作为国家战略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一次深入的政策反思,需要一次开放的思想讨论,公共政策如何赢得信任,需要从情、理、法诸多层面做好引导和制度设计。
人无信不立,中国新能源汽车宏图伟业能否挺立潮头,道理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