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海尔蛇吞象:收购GE能成功吗?

2017-01-07雪球财经

股市动态分析 2016年24期
关键词:市场份额代价海尔

雪球财经

青岛海尔(600690)收购GE,让笔者想起当年联想鲸吞IBM PC的案例,后者当然是个成功的案例。但海尔在现在这个时点举债巨资收购GE,会不会消化不良,甚至被跨国整合和债券拖入泥潭?

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大,有以下几个原因:

收购代价昂贵

这次收购的代价非常昂贵,且看不到明显的协同效应,更像管理层一次豪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海尔这次收购的代价。在海尔收购前,伊莱克斯曾尝试以33亿的代价收购GE家电,但被美国政府否决,理由是收购后可能会形成垄断地位。

我们看看市场份额,在美国市场惠而浦市场份额最大,达到35%。而伊莱克斯和GE的份额均为20%左右。也就是收购后,伊莱克斯一GE的市场份额达到40%,而前两大的玩家的市场份额达到75%。寡头垄断的利润自然会大幅提高,这是个常识,所以GE家电卖给伊莱克斯的代价并不会低,因为原来的股东很容易算出合并后的利润改善,并把他折现到出售的代价中。

而海尔收购GE家电,不但支付了55亿美元,较伊莱克斯收购价格高60%,而且没有伊莱克斯那么明显的协调效应。从调研了解的信息看,海尔自己也没法说出协调效应在哪里,唯一靠谱的是未来几年采购上潜在的协同效应能达到10亿元。考虑到海尔本身的巨大的体量,对任何供应商都已经相对强势,联合采购的意义有多大,笔者还是表示怀疑。

我们看看定量的估值,由于GE只披露的EBIT和EBITDA,我们只能通过EBIT去推算净利润。2015年的EBIT是3.4亿美元(2013-2014分别为1.8/2亿美元)。由于美国市场已经非常成熟,行业成长性较差,盈利波动取决于新房购买及整体宏观经济情况,估计EBIT未来维持在3亿美元左右水平。由于收购的是GE家电的资产而不包括负债,利息假设为0,假设所得税为33%,对应的净利润为2亿美元。也就PE相当于27倍。

如果从EV(市值+净财务负债-现金)/EBITDA的角度看,国内三大白电的估值大约都在6-8倍之内,而收购的GE家电的ev/三年平均ebitda大约是12倍。

背上沉重负债

这次收购一次花掉所有积蓄,并背上沉重负债。由于这次收购主要是通过国开行的33亿美元贷款而不需要增发,海尔的负债率会有明显的提高。

三大白电公司中,海尔本来的现金储备最少,此次除了33亿美元贷款外,还有21亿多美元支出,大约对应140亿人民币。海尔账上仅有250亿现金(还有30亿有息负债),考虑到日常运营还要保留数十亿的现金,历史上积累的家底基本这次一次就全部花掉。

而尽管国开行的美元贷款的利率不高,约为3%,对应每年新增1亿美元的利息支出,但潜在风险是人民币会不会进一步贬值。即使是最乐观的预测,人民币未来2-3年年均贬值2-3%是很有可能的,也就是考虑汇率亏损,每年实际利率是2亿元。

在沉重的债务负担下,海尔对GE的整合和运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什么是豪赌?可以说这次海尔提供了一个样本。

业务优势不稳固

相比于格力在空调领域的地位,以及美的在调整以后的在各个战线的全面复苏和领先,海尔国内业务的优势并不稳固,基地市场处于被攻击的状态。

个人感觉这与海尔的战略思想有关系。近几年张瑞敏所提出的海尔的管理方式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人单合一的2.0时代。但家电本质上还是大规模、成本领先的制造业,这种过虚的管理思路导致海尔的经营上缺乏冲劲。海尔在优势品类的市场份额一直无法提高,冰箱的市场份额一直维持在20%多,而对手的份额反而持续上升。这和美的、格力在优势品类不断压制对手,市场份额逐年提升形成鲜明对比。

接下来几年,笔者估计,随着美的和科龙调整完后,这两家将在海尔利润占比最高、利润最丰厚的冰箱领域会对海尔发起挑战。这样海尔的经营压力会增加,甚至有可能在5年内市场份额被赶超。

而收购GE后,海尔的管理层精力无疑会被分散,面临国内海外双线作战,国内竞争对手崛起,海外整合牵涉精力。而负债大幅提高后,运营的压力增加,难以承受短期的盈利下降,这将带来战略上的弱点。

当年联想豪赌IBM最终证明是成功的,海尔作为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之一,以笔者个人而言,自然希望看到张瑞敏的传奇能够延续。

但种种事实都表明担忧并非没有道理,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作者ID:nekk)

猜你喜欢

市场份额代价海尔
海尔卡奥斯:时代面前,当仁不让
上海市各财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市场份额表(2017)
爱的代价
代价
海尔变革
内地市场份额接连下滑,联想手机怎么了?
成熟的代价
海尔:世界新标
第二季度服务器销售额创13年新低
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