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与超越:方力钧的图像世界
2017-01-07冀少峰
冀少峰
理解方力钧,最好的途径就是感受他的交游,阅读他的图像,体验他对生活审视的严峻目光和其深刻的穿透纷繁现实的思想力量。方力钧的交游和图像为阅读者提供了打开方力钧知识图谱和文化感觉结构的可能路径。他的视觉表达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他的视觉讲述,让阅读者清晰地读出了他独禀的气性、放荡不羁的品格、思想者的勇气和思想的力量。
一、人道和人性
方力均的图像世界经常会出现诸多标准光头男孩、鲜花、气球、蓝天、白云、太阳的光芒,这些叙事元素无疑也构成了解码方力钧的新的途径。他试图通过图像世界去拯救社会上渐次沉沦和泯灭的人道和人性,着意在人性的意蕴上融通未来与现实,以期建构一个充满着人性温馨的世界的未来。但社会现实的荒诞、复杂,在谎言制造的荒诞现实胁迫下,唯有隐藏在图像间,隐藏在光头、花丛间的人性,隐藏在感激涕零的泪痕里……才是图像的力量所在。由此,阅读者伴随着图像表达也深深体味到了他关于人道和人性的深沉思考。
从图像中,我们感受到为争取合理的生存,人类的追求、挣扎、麻木、规训、坚守、伤害、挫折和灵魂的扭曲。而方力钧却在图像之外冷眼旁观,清醒思考。这是一种属于民间和底层社会人文的深度体验。他在扑朔迷离、变幻无定的世态时风中,捕捉到了人道和人性的幽灵,那个从来没有个体而只有集体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那个不惜牺牲个体生命而只为了集体的一个电线杆的时代不再有了,对个性个体的尊重又来得是多么地艰难和不易。他用自己的原创艺术语言讲出了真人生,回应了这个时代的问题,并书写出了自我内心深处的精神高度。
当方力钧重新以共享的人性这个角度审视我们的生存现实、生存处境时,他不仅确立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还建构起自我的一种艺术人生态度和方氏美学体系。
二、大历史缠结个体小命运
对于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方力钧而言,他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变化。与巨变时代的不期而遇,让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书写者和记录者。他敏锐地感觉到了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和转型,开始思考用怎样的方式去回应,并尝试完成一个个预示着社会转型思维变革的视觉图景。方力钧的图像世界充斥着大胆的想象和离奇的幻想,奇异怪诞,似人非人、似鸟非鸟、似鱼非鱼,有时又有成排结队的光头男孩,有时又有旋涡状的大气、云彩,亦有长出翅膀作陶醉状飞翔的孩子。这种非现实的空间、超自然想象,无疑是寄寓着人们的一种精神理想,更包含某种自由和梦想。透过那些古怪的、快乐的、前后差序的、高低间的光头,向社会发问,这是他的图像叙事,亦是他的图像政治,更是他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他探索的仍是如前文所说的人道、人性、平等、自尊和自由。那种在快乐中傻乐,傻乐当中又和这个社会有一种疏离,这种疏离就是人性内心深处的不快乐,这也使他时刻陷入一种思考的孤独中。
他的大尺幅版画,无疑是带有颠覆性的。在大空间中却往往表现着小尺度空间和小人物的卑微,这才映衬出人与人生的渺小。他有时带有一种执着的荒谬,在他精心营构的空间中,阅读者可以发现他的耐心、他的精细、他的繁密,及小心翼翼,更有一种精准。如果没有超强的控制能力和超凡的细心与耐心,绝对不会如此细致。事实是,它也带来诸多误读。阅读者往往会被其图像的气势恢弘而迷惑,而对其精心、精密、精致之处,往往会缺乏耐心。他的诸多图像有时就在为那些小生灵、那些回到孩童时的孤独与无助营造世界。在他强调众生平等的理念中,他们如一粒沙、一片叶会被大尺度、大空间消解得无影无踪,但方力钧捕捉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瞬间,完成着自我艺术的想象。
三、疼痛的书写
对于方力钧如何再解读都比不过他的生活,他作品的精彩之处就是生活、人生、交游。他把自己的生活放大为艺术,把艺术放大为做人,他行云流水般的态度及勃勃的激情的确为这个平庸的时代树立起了一座不平凡的丰碑。他不仅颠覆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艺术方式,他所开创的这种艺术生活新方式无疑带给人们的是对自由生活的追寻与喜悦。疼痛其实是贯穿其创作的一条“隐蔽的战线”。他观察的是所有的人,特别是社会转型期间的痛苦、诚信信仰的缺失与追寻、梦想的实现,所有的碎片与坍塌和所有疼痛的结局。有些疼痛是一瞬间,有些疼痛却是一声撕心裂肺的爱与痛。支离破碎的现实与图像中人物的快乐、傻乐是有距离的,他以一种内化于心的基调、边缘人群的生存状态书写着自我及这个社会。他用自我的图像一次次向阅读者发出这样的警示:“我们需要继续感知痛楚,承受压抑或孤独,或是忍受。”虽然方力钧展示的有时就是一些光彩夺目的美丽图景,但在美丽图景的背后又是我们今天的真实遭遇。当我们有勇气去直面那些光鲜背后的贫困、绝望、暴力、恐惧和死亡之时,就会发现闪耀于他内心深处隐蔽的伤痛。那是一种坚韧、怜悯、不屈和希望。
同时,在新的国际秩序和新时代的文化情境中,方力钧以深深的现实批判的勇气和力量揭示出转型社会所带来的焦虑与阵痛,暴露出转型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带来的性别与阶级上的弊端和问题。所以说伟大的艺术家在他们身上都留有时代深深的烙印,而方力钧的时代烙印恰恰是其视觉表达所呈现出的生存现实与境遇的关注与诘问,是蕴藏其图像间的深刻思考、才情激荡及大气磅礴的叙事深度和广度,进而透现出其所置身的风云变幻的社会及其风雷激荡的人生。
四、裂变与承续
(一)瓷的裂变
方力钧近期的陶瓷系列以一种坍塌易碎的概念昭示出了他的深沉、雄浑、宏大与深邃。裂变的瓷质如同裂变时代的痛苦心灵,而时代风向的瞬息万变和波诡云谲,亦让他敏感而又细腻的心灵时时陷入挣扎矛盾的痛苦中。
阅读者不难发现,传统语汇陶瓷经方力钧的再造,已经被抽离出原有的文化情境,而被重新编码给定了一个新的形象符号,同时释放出对于当代文化与现实的一种强烈的幻灭感。社会结构性裂变所蕴藏着的巨大危机,阅读者可以感觉到扑面而来的一种危险结局,陶瓷未来命运的终将坍塌与人类被毁的潜在性有可能寓言式上演。由此,我们也从一个政治虚假的社会日益走向的是商业虚假的易碎的社会。他以陶瓷的特质在思考都市化进程及人类的未来。他以一个个行将坍塌的陶瓷所构筑的非现实的场景去预演都市未来人类的生存状况,并透过那些迷人而脆弱的瓷片彰显出深刻的内省特质和来自心灵深处的诘问。他超越了媒材及其特定属性,超越了个人思想的精神窄化,从而尝试对整个人类命运进行深层思考和关注。
(二)水墨的承续
作为当代艺术的领军代表,方力钧在对传统文化陶瓷抱以极大的热情之时,另一个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特质——水墨亦让他难舍难分。如果说瓷的裂变引发他对于中国诸多问题和未来社会图景的思考,那么水墨图像则是传统的承续,是一种艺术和社会的黏合剂。
他酷爱旅行,在旅行中充实着自己的想法。一方面闪光的思想光斑可以在瞬间留住,为以后的鸿篇巨制提供思想基础,另一方面水墨图像亦反映出他的“交游”。他以自己身边的朋友为“内容”,每个朋友的精彩之处,可圈可点之神情被他捕捉到了细致入微、入木三分之境界。特别是为同道所熟知的“广义像”、“李津像”、“杜坚像”、“中望像”、“立平像”、“张骏像”、“卢浩像”、“少峰像”……从中不难发现,他骨子里对朋友的深情与厚谊。他用水墨图像创造了一个亲情友情的知识圈,而这个圈子无疑见证、参与、推动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向前。水墨语言的自由、流动、明快、简洁、力度,又透露出其在幽默中隐含的丝丝狡黠。这是一种从传统出发又不拘泥于传统,甚至超越传统的努力,从守护传统到聚焦于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另类现代性诉求。
五、北方的狼
猛兽的凶狠与凶恶很少出现在方力钧的视觉表达间,但近期的狼、熊、狗龇牙咧嘴,露出凶相,深褐色的调子震颤着每一个走近它的阅读者的心灵。这是对社会现实的敏感而又深刻的体验。原始的粗野与冲动,荒蛮的激情,既紧张不安又充满着挑衅,猛兽的凶狠凌厉与伺机而动,一个文明的全然崩溃和彻底绝望的社会图景,深刻的迷茫和忧虑时时在提醒着阅读者。这其实真不是一个自觉清醒的时代,相反,是一个迷思、犬儒,充满着现代化的焦虑不安,又深信别无选择的年代。
他的精神痛苦来自动物和人的共生和对立。动物蔑视既有的平庸秩序,人则意味着驯服、教养和觉悟。这里面透视着一种彻底粉碎平庸秩序的预感,隐匿着一种对抗。偶尔出现的蜡烛,则是他通向另一种生活,理解自我、充实自我的途径。他有着一种预言式、自省式的思考,真正对我们产生威胁的是那种对人类内心邪恶和黑暗的恐惧,以及面对人类的异化、政治国家对时空产生的荒诞感,有时人类毫无理性的肆意妄为,这种暴力恐怕是深植于现代人心中的。
其实方力钧的艺术一直试图在寻找问题,他在一个人人感觉良好的盛世,却处处弥漫着他的孤独与忧愤。他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预示着社会转型思维变革的视觉图景,不断给自己制造一个又一个艺术上的难题。他一次次的视觉转向无不弥漫着对自我的颠覆与超越,而对自我的颠覆与超越显然贯穿着他艺术创作的起始到现在。非如此,其原创的品性,难以抑制的才情,才可以尽情释放其神圣的光景。
责任编辑 吴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