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内节细胞胶质瘤并胶质母细胞瘤样成分一例

2017-01-07陈志晔李白鸽刘梦琦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枕叶硬膜母细胞

陈志晔,李白鸽,刘梦琦,马 林

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放射科,海南三亚 572013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853

·病例报告·

脑内节细胞胶质瘤并胶质母细胞瘤样成分一例

陈志晔1,2,李白鸽1,刘梦琦1,2,马 林2

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放射科,海南三亚 572013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853

节细胞胶质瘤;胶质母细胞瘤;脑部;磁共振成像

节细胞胶质瘤(ganglioglioma,GG)是一种边界清楚、缓慢生长的神经上皮肿瘤,包括肿瘤性节细胞成分及肿瘤性胶质细胞成分,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通常伴随有颞叶癫痫。GG病理学上为Ⅰ级(80%)或Ⅱ级,间变型GG(WHO Ⅲ级)较为少见,GG伴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样成分更为罕见[1]。现报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病理学确诊的GG伴胶质母细胞瘤样成分1例。

临床资料

患者,女,40岁,头痛、头晕,伴视力下降、视物重影10 d入院。患者于2014年7月12日开始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头痛、头晕,以左侧明显,伴视力下降、视物重影,就诊当地医院,按“偏头痛”治疗,效果欠佳;2014年7月19日就诊三亚市中医院,行头颅CT示“左侧枕叶占位”;2014年7月21日就诊我院神经内科,完善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示左枕叶占位,考虑胶质瘤。2014年7月22日拟行手术治疗来我院,门诊以“左枕叶脑胶质瘤”收入院。病程中患者无恶心、呕吐、行走不稳、肢体无力、肢体麻木、肢体及口角抽搐、意识不清、癫痫、听力下降、肢体感觉障碍、肢体运动障碍、发热等,饮食睡眠好,大小便正常。实验室检查及神经系统查体均为阴性。

影像学及手术病理学表现 CT及MRI表现病变位于左侧枕叶皮质区,病灶主体呈囊性,CT呈低密度影(图1),MRI呈长T1长T2脑脊液样信号影,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呈低信号影(图2)。病变内可见多发分隔,分隔均匀,囊后壁可见实性结节影,CT平扫等密度影(图1),MRI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DWI呈高信号影,周围可见明显水肿及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显著均匀强化,囊壁可见强化。左侧颞、枕部硬脑膜增厚强化。邻近骨质未见明确异常(图2)。

手术记录 在枕部外侧剪开硬膜,可见墨绿色的囊液流出,因囊壁与硬膜黏连,囊壁一并剪开,吸除囊液,继续弧形剪开硬膜,在窦汇旁可见灰黄色病变组织与硬膜黏连明显,电灼分离,硬膜翻向枕部,该病变为囊实性病变,大小6 cm×3 cm,囊腔分隔,囊壁已破,实性部分大小2.2 cm×1.2 cm,色泽灰黄,血供一般,显微镜下剥离囊壁,分块切除实性部分病灶。

图 1 横轴位CT平扫,病变位于左侧枕叶皮质区,以囊性成分为主,囊性成分呈脑脊液样密度,实性成分呈等密度影,病变内未见明确钙化,邻近骨质未见明显异常

病理学结果 提示左侧枕叶GG伴胶质母细胞瘤样成分。镜下可见细胞呈疏松分布的双极神经元,以及细胞呈致密分布的肿瘤性胶质细胞,细胞核大深染,核浆比例增大,伴地图样坏死及血管内皮增生,送检瘤体体积为4 cm×2.5 m×0.7 cm(图3)。

讨 论

GG占脑内原发肿瘤的1%,占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4%。其恶性变主要转换为GBM,神经母细胞瘤也有报道[1]。目前文献关于GG恶变的报道较少,均为个案报道。总结文献可以发现恶性GG主要分为两类:第1类为GG术后(化疗或放疗干预)恶变为GBM的共有6例(其中1例为脊髓圆锥、5例为脑部)[2- 6],可以称为胶质母细胞瘤转换;第2类为GG与胶质母细胞瘤共生,共有5例报道,其中仅1篇对影像学进行了描述,节细胞胶质瘤位于左侧颞后回,呈环形强化,未见实性结节;而胶质母细胞瘤位于左侧颞极,呈显著结节样强化,灶周可见水肿[7- 10]。

A.横轴位T2加权成像;B.横轴位T1加权成像;C.横轴位扩散加权成像(b=1000 s/mm2);D.横轴位T1加权成像增强;E.矢状位T1加权成像增强;F.冠状位T1加权成像增强扫描;G.冠状位T2液体衰减翻转恢复成像

图 2 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病变实性部分扩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影,增强扫描显著强化

A.左侧细胞密度相对疏松,右侧细胞相对致密(HE染色,×100);B.双核神经元(HE染色,×200);C.细胞核大深染、细胞致密、核浆比例大(HE染色,×200)

图 3 病理学结果提示节细胞胶质瘤并胶质母细胞瘤成分

对于第1类,胶质母细胞瘤转换可能与基因改变有一定关系,尤其是p16基因的甲基化及缺少[2]。对于第2类,结合文献及此病例可分为两个亚型,第1种亚型为脑内同时有2个独立的病变,一个为GG,一个为胶质母细胞瘤,正如Steven等[7]报道的病例,由于这两个病变具有不同的组织病理学、影像学及临床演变,可以认为两者是独立的病变,也可称之为GG合并胶质母细胞瘤;第2种为同一个病变既含有GG成分,又含有GBM样成分,可称之为GG伴胶质母细胞瘤样成分。病理学研究提示可能与p53基因的突变有一定的关系[8]。

GG通常基于皮层生长,可分为3种形成:最常见的为囊及壁结节,其次为实性肿块,少见类型为具有侵袭性、边界模糊的肿块,其中50%会发生钙化[1]。因此,根据其相对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GG首次正确诊断是可行的。对于节细胞瘤与胶质母细胞瘤共生的影像学诊断要谨慎,不同的诊断可能会影响到临床选择不同的干预方式,对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当遇到脑内多发肿瘤性病变时,尤其是儿童及年轻人,其中某一个病变位于皮质区时,要考虑此病的可能性。而对于GG伴胶质母细胞瘤样成分的患者,在诊断时要重点观察实性成分的DWI信号,胶质母细胞瘤通常为明显高信号[11]。本例报道可见病变实性成分DWI呈显著高信号,由此提示恶性程度较高,同时考虑病变的位置及囊实性特点,以及病灶周围的水肿,可以做出GG并胶质母细胞瘤样成分的影像学诊断。

GG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1)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基于皮层生长,边界清楚,呈多囊“皂泡样”改变,T2加权成像为高信号,罕见强化或轻度强化,邻近颅骨重塑改变。(2)多形性黄瘤,表浅的皮质肿块,硬膜尾征常见,常为囊及壁结节,也可以为实性,邻近脑膜侧结节强化,颞叶常见。(3)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幕上除了下丘脑及视交叉外罕见,典型表现为实性或囊实性肿块,显著强化。(4)低级别星形细胞瘤,边界清楚,但邻近白质受侵,无强化。(5)少突胶质细胞瘤,常为钙化不均质的肿块,典型病变较节细胞胶质瘤弥漫,可以重塑或侵蚀邻近颅骨。

综上,GG术后的恶性转换(胶质母细胞瘤转换)、GG合并胶质母细胞瘤及GG伴胶质母细胞瘤样成分均为GG恶变的不同表现方式,及时准确的影像诊断对于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1]Osborn AG,Salzman KL,Barkovich AJ. Diagnostic imaging:brain[M]. 2nd Edition. UT Amirsys:Salt Lake City,2010:82- 85.

[2]Kim NR,Wang KC,Bang JS,et al. Glioblastomatous transformation of ganglioglioma:case report with reference to molecular genetic and flow cytometric analysis[J]. Pathol Int,2003,53(12):874- 882.

[3]Amini A,Chin SS,Schmidt MH.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conus medullaris ganglioglioma:case report[J]. J Neurooncol,2007,82(3):313- 315.

[4]Naydenov E,Tzekov C,Minkin K,et al. Malignant progression of an anaplastic ganglioglioma into a glioblastoma multiforme-report on two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Khirurgiia,2009,(2- 3):69- 74.

[5]Hayashi Y,Iwato M,Hasegawa M,et al.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a gangliocytoma/ganglioglioma into a glioblastoma multiforme:a molecular genetic analysis. Case report[J]. J Neurosurg,2001,95(1):138- 142.

[6]Araujo JF,Souza MR,Sperlescu A,et al. Malignant course of a ganglioglioma:case report[J]. Arq Neuropsiquiatr,1998,56(3A):486- 490.

[7]Stevens QE,Howes G,Dickerman RD,et al. Ganglioglioma occurring with glioblastoma multiforme:separate lesions or the same lesion[J]. Clin Neurol Neurosurg,2007,109(2):195- 199.

[8]Rogojan L,Olinici CD. Ganglioglioma with glioblastoma component[J]. Rom J Morphol Embryol,2008,49(3):403- 406.

[9]Schittenhelm J,Reifenberger G,Ritz R,et al. Primary anaplastic ganglioglioma with a small-cell glioblastoma component[J]. Clin Neuropathol,2008,27(2):91- 95.

[10]Mekni A,Chelly I,Haouet S,et al. Malignant cerebellar ganglioglioma.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Neurochirurgie,2006,52(2- 3 Pt 1):119- 122.

[11]Chen Z,Ma L,Lou X,et al. Diagnostic value of minimum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values in prediction of neuroepithelial tumor grading[J]. J Magn Reson Imaging,2010,31(6):1331- 1338.

三亚市医疗卫生科技创新项目(2016YW37)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14T70960)

马 林 电话:010- 66939592,电子邮件:cjr.malin@vip.163.com

R445.2

B

1000- 503X(2016)06- 0750- 03

10.3881/j.issn.1000- 503X.2016.06.022

2016- 08- 09)

猜你喜欢

枕叶硬膜母细胞
成人幕上髓母细胞瘤1例误诊分析
重型颅脑损伤伴脑疝患者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后发生枕叶梗死的影响因素①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MRI测量中国汉族不同性别正常成人枕叶体积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预防小儿母细胞瘤,10个细节别忽视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蒙医结合微创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0例分析
53例枕叶癫痫临床分析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