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美育缺失对策初探
2017-01-06周世荣
周世荣
摘要:农村艺术教育状况不容乐观。这一问题日益凸显,亟待解决。教育部门、家庭、学校应该联手解决美育缺失问题。
关键词:农村艺术教育;缺失问题;对策初探
农村学生考上大学后,与同分数段的城市学生相比,综合素质相差甚远,在各种艺术活动中吃尽苦头。艺术短板,是农村美育缺失造成的。吉林艺术学院为此成立课题组,经过一年零两个月的调研,发现农村中小学美育状况令人担扰,而偏远地方几乎为零。这一问题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真思考和高度重视。
近年来,全国许多重点中学在选拔生源时,也特别重视给艺术特长生加分。这分明在提醒农村广大教育工作者,忽视学生的艺术教育,就是一种教育失职行为。但并不是说农村教师不想对学生实施艺术教育,而是他们也有许多无奈和苦衷。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教育资源差距正在缩小,学校硬件建设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只要投入经费就可以办到,难以解决的是偏远地方的师资问题。条件艰苦,真正优秀的老师调不来、留不住。彭阳县教师队伍中的音体美专业老师主要毕业于原固原民族师范艺术班,他们集中在县城中小学和交通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多数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负责着县级重要的节庆文艺演出,引领着县级文艺思潮,受到各级领导的器重和赏识,少数优秀者还被选调到其他部门工作。村级小学匮乏美育教师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条件下,空谈美育是不道德的。上墙的课表、用于教育的仪器、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记录都只是应对检查的表面文章。
国家课程规定:中小学校每周至少要上3节艺术课。但一些农村学校很少开设艺术课,即便开设也是一种摆设,美育成为农村教育的一片空白。相对于城市学校里有专职的美育教师,各种图书馆、美术馆等美育场所而言,农村学校的美育教学存在实力单薄、管理松懈等问题,要综合改善这一严峻现状,开展正常美育需要教育部门、家庭、学校齐心协力,共同纠偏。
教育部门。要解决农村中小学美育教育失衡的问题,首先应该在对全县美育专任教师进行摸底调查之后,进行均衡调配。但这必然触动一些人的利益,执行会遇到一定阻力,但随着国家政引导,农村教师待遇大幅提升,这一问题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同时教育管理部门还可出台相应的保障机制。让美育老师必须是科班出身,不再担任过多非专业课程教学,不再面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压力逐渐放弃专业理想和职业梦想。
家长重视。家长也要重视孩子的美育教育。美育教育对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美术,既有助于孩子的视觉锻炼,又能唤醒孩子的美感体验。让孩子欣赏音乐、诗歌,表演艺术体操、舞蹈,学习书法、摄影,都能使孩子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这样既能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又能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发展他们的艺术才华。农村家长要改变重智育轻艺术教育的陈旧观念,舍得投入,根据孩子自身条件,兴趣爱好倾向,有方向性,征对性地购买一些琴、棋、书、画方面的器材,为培养孩子的艺术情趣提供物质条件,并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学校及社区组织开展的各种艺术兴趣小组和活动,使孩子的艺术潜能得到最大可能的开发。
学校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艺术课教学工作。通过学校倡导、检查督促,领导深入课堂观摩等活动使艺术教学不再流于形式。对于音乐课只准备一盘磁带,一台录音机;美术课只让学生随意翻开课本就画的低效、消极教学行为要正确引导,要加大艺术课教学的教研工作,开展艺术课听评活动,通过举办书展、画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营造气氛、推波助澜,形成校园文艺热潮,为艺术课教学的正常开展保驾护航。
二是承担艺术课教学的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课程作用,为艺术课正名。每节课都要做到精心准备,细心指导,扎实训练,要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知,学有所获。避免学科失职行为,教师要尊重自己所从事的艺术教学工作,不要认为自己所教学科是无关紧要的副课,不要以为自己的课堂可以随意供手相让给其他课程,也不要作为语文数学的复习课随意侵占。
三是利用学校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开展艺术熏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农村学校普遍已配置了多媒体教室,装设了网络宽带、添置了远程教育资源接收装置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学校可以借助多媒体选择适当的艺术精品展示,激活他们的审美情趣,引导他们探索艺术天地,欣赏古今中外艺术瑰宝,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训练他们的艺术思维,熏陶他们的艺术心智,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是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农村蕴藏着丰富的美育资源,随处可见的树叶、泥土、树根等资源可做成柳叶梢、泥埙、泥塑、根雕等艺术品。这些资源都能成为对孩子们进行艺术教育或艺术启蒙的材料,因地制宜地开展美育既满足孩子们缺乏美育用品的需求,又贴近生活,便于培养孩子们对待艺术的浓厚兴趣,还能让孩子们知道艺术扎根于生活、源于生活。
总之,艺术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缺乏艺术情趣的人即使有再高的学识,也可能成为难以融入时代和社会的古板学究。农村艺术教育现状亟待引起教育部门、家庭和学校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