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能力与思维的培养
2017-01-06王晓宇
王晓宇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学科的丰富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进行对比、类比、判断、推理和想象力。数学教学中包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根据数学规律和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尤为重要的。让学生更加积极地、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获取知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呢?
一、教学中的定义、定理、公式等,可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
数学概念的建立、定理、公式的推导,都体现了人类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创新的精神。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更要展示思维过程,变“题型教学”为“思维过程教学”。这样教学,由表及里,从而提示性质的内涵,学生从练习、讨论、质疑、归纳中体会了知识来源于实践。这样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
二、优化教材内容,使之具有开放性
数学教学是学生创造再创造的活动过程,仅靠课本的做题、习题,学生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知识的,也是不能适应现今素质教育要求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进行变换、拓展,如设计开放性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等,为学生创造性学习提供必要的素材。这样使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地联想、思考、探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只能运用单纯的数学知识来解题,还要结合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知识,来解决跨学科综合问题。这类问题要巧妙地将相关学科知识及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与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数学的眼光去研究其他学科知识,用多种角度去看待数学。不仅开拓了学生视野,而且发展了思维、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好素材。
三、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由于创造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相互作用、合理组合产生的结果,因此它具有新颖独特、灵活变通、突破常规的特点。在数学学习中要注意锻炼各种数学思维品质。第一, 遇到问题时要学会从多角度去思考,当问题出现时,人们习惯于从原有的知识中直接寻找答案,如果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不能直接寻找答案,就要及时变换角度重新去寻找途径,因为一道数学题往往有几种解法。切忌在原方法上徘徊,否则就难以时思维发生质的飞跃,学会了多角度去思考,经过长期锻炼,就能够使发散思维里得到提高。有些数学问题利用常规方法往往很难突破,比如初中几何中出现的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证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个问题如果从正面思考就很难突破,如果变换角度从结论入手逆向思考,就很容易解决了。第二,要注重思维的批判性。在遇到问题时,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有时自己的观点可能和多数人的观点不一致,甚至与教师的观点不一致,但只要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就要坚持,通过争论、辨析如果证明了自己是正确的,就是为解决问题找到了一条新途径,就是一种创造。即使通过论证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么产生错误的原因也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能很快引起注意,就能避免类似的错误的再次发生。反之,人云亦云,求同不求异,就不能使自己的思维的得到发展,也就不会产生创造。第三,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手脑并用,就能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从而从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达到问题的解决,由于新教材提倡的要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所以设计的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有些问题如果自己没有生活实践,就需要动手体验。新教材出现了很多“试一试”“做一做”“想一想”等探究性问题,这些问题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从而使形象思维得到发展,想象、联想能力得到加强,此外,在注重发散思维,想象思维以及直觉思维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面对问题,通过多角度的分析、判断、假设、猜想得出的结论,必须通过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多种数学思想,如数学中常用的转化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对这些数学思想的总结,使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强化,从而使假设的结论顺利得到证明,实现创造思维的发展。
初中数学的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只有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具备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方法,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潜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配合,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学习的兴趣,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