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孔子哲学思想中的仁礼关系
2017-01-06闫明
闫明
摘要: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礼又是孔子所主张恢复并发展的。孔子在个人伦理关系的层面,提出了仁的思想,孔子仁学的实质内涵,就是“爱人”——关爱他人;孔子在社会政治层面,提出了认同并继承三代礼乐制度,肯定了礼乐制度的秩序作用和规范作用。仁”是内在的道德自觉,礼是外在的道德规范,仁以礼为准则,礼以仁为根据,两者互相规定,互相补充。仁为礼之体、礼为仁之用,二者仁为里,礼为表,同时也是互为因果,不可分割的
关键词:仁;礼;关系;“德治”;“法治”
一、仁、礼关系的问题提出
孔子的思想学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瑰宝。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的问题,仁、礼的关系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在孔子的思想中, 仁与礼绝对算得上是其中的经典理论。仁与礼的两个概念在孔子学说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从《论语》中孔子谈仁与礼特别多可以得到证明。
那么仁、礼是怎么会具有了关系呢,通过学习孔子的学说,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在个人伦理关系的层面,提出了仁的思想,孔子仁学的实质内涵, 就是“爱人”——关爱他人;孔子在社会政治层面,提出了认同并继承三代礼乐制度,肯定了礼乐制度的秩序作用和规范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孔子关于规范人伦关系方面看到了孔子思想中仁与礼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关系,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并且笔者的这种观点,在论语中也能够找到相关的验证。在《论语·颜渊》中有这样的一段对话:“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可见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中,礼与仁也是具有联系的。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加以探讨和辨证的思考,相信可以对于孔子思想中仁与礼的关系加以具体化与现实化。
二、仁、礼关系的辨证分析
我们通过之前对于仁与礼的阐释和描述,我们可以发现仁与礼的关系应该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依靠,互相制约,是辨证统一的关系。首先,仁与礼应该是仁依靠礼,礼追求仁的关系。礼是达到仁的手段与工具,从之前我们提到过的“克己复礼为仁”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恢复礼乐制度,用礼乐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可以更好地追求德性,从而达到仁;同时仁又是礼所希望达到并追求的人生境界,也是孔子人生哲学中的最高理想。礼是此岸的标准,而仁却意味着对选择和责任感的召唤。礼说明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的这样一个事实,而仁却说明了他不只是社会力量的交叉点这一同样重要的事实。用牟宗三的话来讲,就是仁需要向外界展示自身的窗户,而礼恰恰起到了这个
窗户的作用。[2]其次,仁是礼的主导因素,礼是仁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为什么会有礼乐制度呢,是因为人们追求仁,是社会化的普遍性的追求,所以要求整个社会都可以有一种可以达到仁的制度,因此这也就要求了统治者或者说人们普遍接受来实行礼乐制度,因此我们也就可以看出,正是仁主导了礼的产生与发展,所以仁是礼的主导要素;同时呢,仁作为孔子人生哲学中的最高理想,是代表了孔子希望人们达到了一种最高境界,既然是境界,那么就如同老子的“道”一样,是描述不清的,境界更多的是人的一种感觉,主观上才能明白的。因此作为境界的仁要能够在民间得到推广与追求,就必须有它的具体内容与表现形式,所以礼的产生正是赋予了仁这样的具体的表现形式,让人民在追求仁的过程中,可以不只是主观上的感觉程度,而是有了一定意义上的客观标准。
三、仁、礼关系的扩展延伸
孔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只是仁礼关系之辩就能引发我们这么多的思考,那么把这些思考放到我们的社会现实生活中,相信将会对我们有更大的启发与反思。所以笔者在这里将仁礼及其关系进行扩展延伸,将其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社会治理的“德治”与“法治”进行联系与比较,用仁礼关系给“德治”与“法治”在社会中的作用带来一些启示与借鉴。
孔子以仁为儒学的基本内容, 纳仁入礼 , 形成仁 、礼结合的仁礼学说,孔子追求仁,同时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仪制度,就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最大程度地追求社会的稳定,巩固多民族融合统一的、礼乐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封建君主政治。[3]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为了维护当时的社会稳定和政治发展,提出了仁与礼的思想,并对仁礼思想做了辨证统一的说明,从而使得仁礼关系能够更好地指导社会的发展和稳定。笔者认为,我们可以把孔子当时思想中的仁看作是我们现在的“德治”,将孔子当时思想的礼,也就是礼乐制度,看成是我们现在社会所建设的“法治”。所以我们要辨证地看待“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在这两者的关系中找到合适的契合点,从而更好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法治与德治作为治国手段,是相辅相承、相得益彰的关系。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法治建设,又要重视道德建设,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所以这一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也应与时俱进的运用到我国的发展中,因此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依法治国”。在大力推进法治建设的同时,辅之以道德教育的社会作用,为法治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在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同时,大力加强法治教育,加大普法力度;必须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正确处理好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使二者实现科学的完美的结合,共同发挥其治理国家和调控社会的作用。
四、结语
通过我们以上对于仁礼关系的分析说明,并将其进行了扩展延伸。我们可以发现,在孔子思想中的仁礼关系是十分思辨的的哲学问题,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在仁与礼的关系方面,仁是内在的道德自觉,礼是外在的道德规范,仁以礼为准则, 礼以仁为根据, 两者互相规定,互相补充。从而引申到现实层面,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法治建设,又要重视道德建设,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维明著.《仁与修身——儒家思想论集》,三联书店,2013.
[2] 薛显赫.《浅析孔子的仁与礼的关系》.《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13.01.
[3] 丁德科.《孔子“天下归仁”的“德治”纲领》,《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