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语文课堂中的对话教学

2017-01-06龚燕

未来英才 2016年17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

龚燕

摘要: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获取知识,并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

在教学对话中,所谓“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教学对话”是一种以沟通与交流为基本特征的动态行为。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获取知识,并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一、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倡导课堂教学民主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在语文课上倡导教学民主,推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师 “寓教于乐”,学生“寓学于乐”,让自己成为学生可亲、可敬、可信的朋友,对学生不成熟的甚至是荒诞的想法,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给予恰当的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因此,我的课堂总是洋溢着浓浓的的学术气息。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标新立异,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为学生个性流淌的舞台,语文课堂的效率得到提升。如我在讲完了某课时,在班上开展了以“金钱和友谊 ”为主题的辩论会,在论辩过程中,正反双方唇枪舌战,谁都毫不示弱,充分展示着自己个性风采。通过辩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锻炼,同时还让学生爱上了语文学科,激发了学习语 文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而我也由以往的课堂“独裁者”,退居为课堂中普通的一员,为和谐平等教学氛围服务,和学生享受着一起辩论的乐趣。

二、开启兴趣之门,撩拨对话激情

学好语文,兴趣是关键,有了浓郁的兴趣,就能开启心灵之门,激发对话的欲望,撩拨对话的激情。语文对话教学极力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始终坚持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学习个性动机与兴趣置于首要地位。教师要积极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对话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表达欲,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均可以自由的对话。真实,真诚,自然地倾诉个体生命对世界的体验。使学生种种无比鲜活的话语,倾泻而出。他们在对话中发现,在发现中对话;在对话中感悟。在感悟中对话:在对话中体验,在体验中对话。这样,学生的好奇心会促使他们不断向自己,向教师,向文本询问“为什么”,教师则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勇于探究,深入发现知识之真,语言之味, 生命之美,从而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

三、设置恰当话题,促进学生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往往是围绕着某一话题而展开的,而对于话题的选择往往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对话活动中来,这也是对话活动能否深入的开展的关键 因素,因此在话题上就要求老师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层次性。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可以将学 生分为几个小组,并且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话题。如在学习 《海燕》的两篇文章时,针对优等生,可以让其讨论两篇当中哪一篇更好,或是更加喜欢哪一篇,并说出原由,具体可从文章的意境、取材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讨论;对于中等生可以让其对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并总结归纳;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同学则可以让其讨论这两篇文章中都有哪些表现形式与手法。

2、跳跃性。选择的话题要紧扣课本的内容以及在原文中不能够找到现成的答案,需要经过讨论或是思考才能完成。话题要尽量做到让学生积极的进行联想和想像,让他们在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寻找到正确的答案。如在对于《荒岛余生》进行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和思考鲁滨逊在荒岛时,是什么样的心理;他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的;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精神具有什么样的意义等。

3、生活性。话题的选择尽量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贴近,让学生通过对于生活与情感方面所积累的知识去解读与 评价文章,同时,话题要还要体现出现代的特点与意识,通过对话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四、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探究,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过程自主性发挥的独特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发表和阐述自己的观点,使问题越辩越明晰。

本人在执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在最后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认真阅读文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反思,说说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有学生喜欢文中的父亲,因为他教育孩子的方法很特别;有学生不喜欢杰利,因为抛下“我”和小伙伴一起走了,这根本算不上真正的朋友;而有学生却喜欢杰利,因为最后是他找来了“我”的父亲……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以上的教学片段真正领悟了新课标的精髓,它既依托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通过对文中人物的评析,逐步引入对人生的思考。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探究商讨辩论为主,围绕话题,进行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教师只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深入文本,由悟而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尤其加深了对人生的认识。

五、补充课文的“空白”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缺的动力机制之一,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语文课也变得空灵和鲜活。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课堂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嘻游课堂
嘻游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