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新面貌
2017-01-06何伟祥
何伟祥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本文就探讨下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新面貌。
关键词:新课程关系开放性;学生
新课改已经进行的如火如荼,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而我们不能为了课改而课改,必要的时候,一定要停下脚步,来审视我们走过的课改之路,一是看它是否偏离了方向,背离了初衷。二是总结它的经验,以便加以巩固,最终应对自如。
一、开放性的教学
开放性是指教师引导课堂主体发散思维,调节愉悦的心态;善于发问,敢于向课本提出质疑。从而激发潜在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1、发散思维,愉悦心态。教育心理学认为:现代学生心理提前成熟,相伴而来的还有强烈的逆反心理。这需要任课教师锤炼生动、幽默的语言艺术,深入了解学生年龄段特点与喜好。在语文阅读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以幽默的语言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用语严谨规范的前提下,可适当加入学生喜欢、当下流行的文明词语或者方言,这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拉近了师生距离,让学生印象中原本古板的教师变得生活化,降低排斥心理,与教师产生亲切感。教学中鼓励学生用喜欢的语言方式进行朗读,回答问题尽量举出例子,无论是自己经历的还是最近关注的事件都允许。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乐于分享的心理。课堂轻松、愉悦的心态,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才是学生真正想要的。
2、善于发问,敢于向课本质疑。小学生天性好奇,语文教育不应该禁锢学生的奇思妙想。如《小摄影师》中描写到“:十岁左右的小男孩,通过窗户将纸团扔到了高尔基的办公桌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想象,高尔基当时所在的是几楼?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有没有足够力气将纸团扔进去?并带领学生进行情景模拟,用实践来证实猜想;不仅要分析高尔基的性格特点,更重要的是小男孩的性格特点具有哪些现实社会意义。最后再将学生带回课文所宣扬的精神主旨上。现代语文阅读侧重培养学生精神感悟,却忽略了事件的逻辑性。因此,可以通过细节与实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二、新的三种关系
1、主体和主导。新课程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把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真正建构者,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合作、敢于探究、勤于实践,在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中学会学习,以求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决不能削弱。削弱教师的作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形式就会流于形式或放任自流。因此,教师应牢牢掌握启发、点拨、调控的主动权,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
2、继承和创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强调教学创新。随着课改学习的深入,研究报告、小记者、小画家、小演员、电台主持人等纷纷在课堂舞台闪亮登场。这固然跳出了传统的教学框架,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开放教学。这种新颖的语文课堂,开放的教学形式调控得好,的确会产生无与伦比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刺激学生注意,保持最佳的求知状态;另一方面在感悟新知识的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但我们也发现有的课堂只是形式上的创新。教学创新,并不排斥传统教学中的精髓。传统教学中,烦琐分析、满堂讲解、全堂听讲、机械抄写、政治说教,我们要摒弃;落实双基、品读感悟、培养能力、情感熏陶、德育渗透,我们要继承。在课程改革面前,既要吸收国外最先进的课程改革经验,大胆创新,又要继承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创造出一条适合我国基础教育实际的路子。
3、知识和能力。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不能够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而必须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落实双基教学的基础上培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因此,新课程新理念的课堂教学应放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更新上,更加注重基础性学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即通过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来形成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
三、学生的新发展目标
1、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传统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听说读练等方式,学生被动式的接受教师的灌输,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也就很难提高。所以,必须要重视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一定空间和时间进行思考,教师把握好讲课的时间和节奏,避免出现机械式的讲解,让学生感到烦躁,要让学生自主预习和思考,然后找出不会的题目,积极的讨论,然后由教师讲评。
2、重视学习中的合作。学习合作主要是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可以积极的进行互动和交流,讨论难以理解的问题,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情绪。避免教师问,学生答的死板模式。另外还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对于不明白的问题,小组之间都可以进行交流和探讨,并实现“互补”,通过开展答辩、座谈会、小组活动、演讲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应用能力。
3、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提高动手和思维能力。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的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没有进入高层次的自主学习。通过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发现,得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题目印象更加深刻。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需要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