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17-01-06布祖日古丽·阿吉
布祖日古丽·阿吉
中学地理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的重要的一部分,是使中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一门基础课程。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感觉地理不好学。笔者认为当今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亟需改善。
一、课堂教学水平不高
教学方法呆板。大多数教师上课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不能充分体现地理这门学科的特色,不会用地图,不会在黑板上绘图用图讲解。尤其是初级中学的地理教师,上课只是把课本内容复述一遍或照抄一遍。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气氛不活跃。
钻研教材不深。大多数教师上课都只是就书本讲了教材上的一些内容,对与理解教材有意义的其他地理知识很少涉及,也没有认真钻研教材,没有弄清教材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很难使学生牢固掌握地理知识,更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研气氛不浓
教研活动开展少。从教育主管部门来看,对教研活动比较重视,但缺乏系统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机制,把教研活动看作是检查的手段,有的开展了教研,但没总结,不了了之;有的教研活动没有深度、广度。其次是承担教育教研的工作者、教师也对教研意义认识模糊,认为教研出不了成绩,只要自己把好大纲、看好教参、做好实验、管好仪器设备,按本授课就万事大吉;或者认为开一、二次公开课、听评课,外出一、二次听课或开会就可以充作教研,缺乏研究精神;有时教师虽然进行了教研活动,但教研活动的质量、内容及形式等层次低、比较肤浅和单一,没有深入下去,使教研本身的功能发挥不出来,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整个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及其改革与发展。所以县教研室要求各区成立地理教研联组,有的区教研联组虽然成立了。但是教研活动开展次数太少,甚至好几年都没有召开过地理教研会。有的区连地地理教研联组也没有成立,教研活动基本上为“零”
三、教师对新课程教学要求极不适应
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构建开放式课程,这是地理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有的教师习惯了以往的课程模式,总感觉“如今的课程及教学无章法可循,无法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有的教师意识到开放式地理课程对学生发展非常有利,但不知如何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显得无所适从。比如一些教师在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时,感到这套教材是“学生好学,教师难教”。这正好说明,该地理教材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已由教师转向了学生,由“教”转向了“学”。如何指导好学生自学已成为该地理教材教法改革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要适应该地理教材的变革,教师备课、上课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就不应再是考虑如何把教材内容“讲”清楚,“讲”生动,“讲”透彻,而是应当考虑和研究如何使学生“学”懂、“学”会、会“学”,如何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达到增知、长智、练能的学习目标。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对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艺和素养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缺乏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
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因此地理学习不是单纯的记忆。事实上,很多学生甚至老师,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常常认为背一背就可以,有的还只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形成了重记忆,轻理解,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感觉能看懂地理教材,知识点也能记住,听课也能听懂,但做题就很困难,因此很茫然,困惑。感到付出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从而厌倦学习地理。
五、学科思维能力差,举一反三能力,思维变通性差
地理学科综合性强,包罗万象,客观上要求思考问题要全面,有逻辑性。学生作业和试卷反映出其思维不全面,深度不够,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分析“三大火炉”的成因,只答出自然的原因(副高控制和河谷地形),而如工业的发展大量废气的排放等人为的因素就很少涉及,思考问题不全面。再比如:课堂上我们分析了新疆棉花种植的区位,考试中出现德干高原种植棉花的区位,很少有学生答对,说明其知识的迁移,变通性差。
六、不勤于,善于运用地图
前苏联地理学家,乌中斯基说过“把图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会说话”,可见地图在地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离开地图谈不上地理学习。学生由于懒惰,不愿意麻烦去翻看地图,只看文字内容,知识点就不易记住,更谈不上理解。就好象一个班的同学彼此认识,但闭上眼睛,恐怕很难说完全班同学的名字,如果在教室看着每一个人,却很容易说出每位的姓名。个体形象就是姓名的载体。地图也就是地理知识的载体。还有的学生看图,就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地图的色彩美,线条美。而不知道怎样看图,看地图的什么内容,又可以得出什么样的信息。所以,导致学不好地理。
地理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对文科来说,地理是高考科目,是制约文综成绩的瓶颈。所以,客观上要求学生必须学好地理。地理教师义不容辞地应该负起这个责任,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掌握好地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