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脾气,如何来化解
2017-01-06
发脾气事出有因
宝贝一出生就有4种基本情绪:快乐、恐惧、愤怒和悲哀。在这4种基本情绪中,愤怒出现得较早也较频繁,但是不同的宝宝愤怒时的情绪激动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安抚宝宝的愤怒情绪,所采取的方式和所需要的时间也不一样。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先了解宝宝愤怒的原因。
1.因恐惧而求助
当宝宝感到处境危险,或经常独自一人玩耍,或见到别人受到伤害,都会感到强烈的恐惧。这时,宝宝会退缩、发呆,或默不作声以求逃生。这些骇人的时刻会给宝宝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脱离危险后很久,宝宝仍会感到恐惧,进而演变成愤怒。
愤怒的宝宝看起来气势汹汹,其实他的内心是惊恐不安和悲伤的。一件很小的事就会使他感到自己受到了严重威胁,而且他除了寻求帮助别无选择。宝宝天生是渴求温情和友善的,如果一个宝宝狂暴地打他的亲人,可以认定他正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他是以这种发脾气的方式引起家长的注意:我受到了伤害,需要帮助。
2.身心不舒服
愤怒是宝宝的本能情绪,是由于他的本能需要得不到满足造成的,比如饥饿、口渴、尿湿衣服不舒服等,宝宝是在用愤怒的方式告知家长,如果家长不回应,宝宝会表现出更强烈的愤怒。俗话说“人困则多怒”,有的宝宝疲劳时会发怒。有的宝宝想让家长抱,家长不理睬,也会惹得宝宝发脾气。
3.家长没履行诺言
家长不履行诺言是激怒宝宝的常见原因。比如一位爸爸带宝宝坐公交车,上车前答应让宝宝刷卡,但上车后,爸爸担心宝宝刷卡太慢,耽误别人上车,没让他刷。这样,宝宝马上就生气了,一定要重刷一次,没得到满足就非常愤怒,说爸爸是骗子。
4.权利被剥夺
3岁前的宝宝认为自己想做的事情是没有条件限制的,即使做事情的方式是错误的,他也不认为是自己的错。比如,宝宝遭到小朋友抢玩具,会本能地咬对方。宝宝认为咬小朋友是小朋友的错,是小朋友与自己抢玩具的自然结果,如果家长因为宝宝咬人而惩罚宝宝,剥夺宝宝的某种权利,宝宝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会感到委屈,强烈地抗议,目的是要求家长倾听并为自己争得公正。
5.自尊心受挫
3岁前的宝宝接受批评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如果家长在众人面前批评宝宝,容易让宝宝感觉自尊心受挫,继而可能激起他的愤怒。
换个角度看愤怒
大多数家长只知道愤怒是一种负面情绪,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愤怒是一种自然情绪,具有一定的自我肯定和自信的性质,因而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愤怒是孩子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自我意识萌发所产生的向外、有冲力的情绪。宝宝发脾气,可以理解为向外界宣告:我已经是一个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人了,别把我当你们的附属品,我有我的独立性。通常情况下,宝宝发脾气,是因为内心的某种情感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宝宝都有哪些情感需要呢?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幼儿主要有以下6种情感需要:
1.被别人爱的需要
家长要经常鼓励和赞扬宝宝,对他所提出的正当要求尽可能地接受并帮助他满足,从而让他感受到家长喜欢他,希望他能进步。
2.取得好成绩的需要
如果宝宝在日常生活中总有失败的感受,他就会变得灰心丧气。因此,家长一方面应注意向宝宝提出的要求不宜过高,以免超出孩子的能力限度而使他受挫;另一方面,在提要求时要考虑宝宝的特点,使他能够在某一方面取得进步,并享受到由此带来的乐趣。
3.归属集体的需要
宝宝往往很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一起学习,在集体中得到快乐。如果长时间独处,宝宝的情绪就会受到压抑,从而产生抑郁情绪。家长应该设法为宝宝创造与同伴共同学习和娱乐的机会。即使孩子暂时不得不离开集体(如生病住院、放假回老家等),家长也要设法通过捎口信等多种途径,让宝宝了解到伙伴对他的想念,从而让他时刻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4.自尊的需要
宝宝平时学什么、怎么学,玩什么、怎样玩等不需要家长指令,家长应该想办法激发孩子开动脑筋去想去做,让宝宝在自我评价中增强责任感。宝宝一旦有了进步,家长应及时做出肯定的评价和积极的鼓励。
5.摆脱过失感的需要
有些宝宝犯了过错或经历了几次失败就精神不振,家长此时若再指责,就更容易使宝宝心情抑郁。因此,家长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宝宝的过失,让他知道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只要改正了就是好孩子。
6.克服胆怯的需要
当宝宝对陌生的活动产生胆怯心理而不愿参加时,家长的任务不是催逼他去做或吓唬他,而是有意识地引导他避免伤害。当宝宝不小心跌倒磕破膝盖,家长千万不能大惊小怪地制造恐怖气氛,而是安慰他:不要紧张,血流出来还会长出来的。对宝宝害怕的事物,家长要加以解释,以消除他的顾虑。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对宝宝的上述情感需要做到心中有数,尊重、理解和关心宝宝,宝宝发脾气的次数就会明显减少,强度也会逐渐减弱,同时,宝宝自我管理情绪的能力也会不断增强。
化解愤怒四步骤
那么,当宝宝发脾气时,家长应该如何化解呢?面对发脾气的宝宝,家长应按照以下4个步骤来化解:
步骤1:肯定
家长应该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看到的在孩子脸上流露出的情绪。如:“宝贝,我看到你很伤心的样子,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或“你看起来不太高兴,什么事让你生气呀?”作为处理情绪的第一步,“肯定”的意义是向孩子表达:我注意到你有这个情绪,并且我接受有这个情绪的你。
家长必须明白,跟成年人一样,宝宝发脾气是有原因的,对孩子来说,那些原因都很重要。设身处地地为宝宝想想,会更容易接受宝宝的情绪失控。特别提醒家长,无论宝宝怎样回应,您都应该让宝宝知道,您尊重并完全接受他的感受。
步骤2:分享
化解宝宝的愤怒,家长要坚持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的次序。具体做法是帮助宝宝捕捉内心的情绪。宝宝对情绪的认识不足,也没有足够和适当的词汇描述情绪,要求他正确表达内心的感受是比较困难的。家长可以提供一些与情绪有关的词汇,帮助宝宝把那种无形的恐慌和不舒适的感觉转换成可以被下定义、有界限的情绪类别,刻画出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比如,家长可以这样引导宝宝:“那件事让你担心,对吗?”或“你觉得被人冤枉了,很愤怒,是吗?”
宝宝越能精确地用言辞表达他的感觉,就越能掌握处理情绪的能力。比如,当孩子生气时,他可能也感到失望、混乱、妒忌等;当他感到难过时,可能也感到受伤害、被排斥、空虚、沮丧等。认识到这些情绪的存在,宝宝便更容易认识和处理他所面对的麻烦了。
步骤3:设范
设范是指为宝宝的行为设立规范,即划定一个明确的范围,里面的是可以理解或接受的,而外面的则是不合适和不能接受的。比如宝宝受挫后打人、骂人或摔玩具,在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情绪并帮他描述感觉后,家长应当让宝宝明白,某些行为是不合适的,而且是不被容忍的。“你对亮亮拿走你的游戏机很生气,妈妈明白你的感觉。但是你打他就不对了。你想,你打了他,现在他也想打你,以后你俩就不能做朋友了,对吗?”对6岁以下的孩子,无须深入解释“不对”的理由,除非他主动发问。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他的感受不是问题,不良的言行才是问题的关键。所有的感受和期望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并非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接受。
步骤4:策划
人生的每次经历都会让我们学到一些东西,使我们更有效地创造一个成功快乐的未来。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总是抱怨人生处处不如意。而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则不断进步,享受人生,心境开朗,自信十足。当宝宝很小的时候,家长便应该教导他懂得这个道理,而经过上述的肯定、分享、设范三个阶段,宝宝已经领悟到:现在我知道我感觉糟糕的原因了,而且我知道引起这些不舒服感觉的问题在哪里,我应该怎样去处理这些问题呢?
宝宝需要一些时间表达他的感受。家长要耐心一些,当宝宝正努力地说出情绪时,不要打断他,鼓励他继续说下去。当宝宝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家长会发现宝宝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说话速度、音调、音量和语气等都变得舒缓了。此时,家长就可以引导宝宝说出事情的细节了。接下来,家长就可以引导宝宝找出恰当的方式处理愤怒情绪了。
首先,家长与宝宝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自己想办法,帮助他做出最好的选择,鼓励他自己解决问题。家长可以问:“如果重新来过,除了打他,你能想到其他的方法吗?”或“下次发生同样的情况时,怎么做会更好?”
其次,家长与孩子讨论,为了避免同样不如意的情况出现,可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家长可以这样问:“刚才亮亮走过来的时候,你对他说些什么,他就不会拿走你的游戏机了?”或“为了避免你不在的时候别人拿走你的游戏机,你可以想出多少个办法?”
最后,如果必要,家长不妨以愉快的态度参与,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在化解宝宝愤怒的过程中,家长应掌握一个原则,即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能用呵斥、打骂等方式制止宝宝,否则,不仅不能化解宝宝的愤怒,还会破坏亲子关系。家长能够控制自己不发脾气,对宝宝是很好的榜样教育。家长可以把冷静的技巧教给宝宝,让宝宝从小就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