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别离,帮孩子实现自我治愈与突破

2017-01-06

现代家长 2016年12期
关键词:舅妈缺席伯伯

今年暑假,我让上初一的儿子参加了某著名教育培训机构组织的前往美国的交换生项目,为期40天。

第一天上课,儿子几乎听不懂,但他很快调整心态,鼓励自己大胆对话,恶补英语,没多久就适应了。在与美国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儿子表现得也很成熟,交了好几个朋友,互赠了礼物,回国后还经常打电话。项目结束后,儿子的综合评分得了第一。我很欣慰,13岁的他在异国他乡,远离父母,竟然表现得这么优秀。

其实,回首儿子的成长之路,从“妈宝”成长为独立阳光的少年,我们用心策划的一次次“小别离”起了很大的作用。

千万别把孩子放进“袋子”里

我结婚后多年没怀孕,求医问药6年才做了妈妈。儿子出生后,我和老公恨不得一刻也不离开他。我们给他取名“在在”,是希望他始终都在身边。加之我们开店做生意,有与他厮守的条件。即便是上幼儿园,我们也拒绝幼儿园的班车接送,一是因为不放心,二是想在路上多陪陪他。幼儿园老师委婉地提醒我们,在在是班上最黏家长的孩子。但我们却觉得没什么不好,反而很开心,说明孩子与我们的感情深厚。

直到他上小学一年级时,我的外婆去世,我们不得不回老家奔丧,在在只好托他姑姑照顾。真没想到,7岁的孩子了,由于晚上见不到我和他爸,竟然哭了一整夜。不管他姑姑如何劝说都没用,一直哭到晕厥。

我到这时才意识到,孩子确实太依赖我们了。而老师也反映,在在在学校受不了一丁点的委屈。比如上英语课,他会突然哭起来,原因是他一直大声配合老师,可老师始终没注意他,他觉得很失落。一到放学时间,如果我们有事晚去一会儿,他也会大声哭泣。

有一次,我参加一位著名心理学家的讲座,他问我们一个问题:“如果你需要把一只鸽子带过河,你会怎么带?”有人说让它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有人说系根绳子让它飞过去,还有人说直接让它飞就行了。而我的答案却是,把它装进袋子里小心翼翼地拎过去。专家说这只鸽子其实就是自己的孩子,你带它过河的方式就能看出你养育孩子的方式。说完,他走到我身边,语重心长地说:“千万别把你的孩子放进袋子里。”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面对娇气脆弱的儿子,我终于明白必须放手,否则会害了他。

用心策划一次次“小别离”

暑假来了,我决定把儿子送到哥哥那住一个月,并且叮嘱哥哥和嫂子尽量严厉,而侄子又比较调皮,算是会欺负人的那种。儿子刚到舅舅家时很开心,可到了傍晚,就嚷嚷着要回家。舅舅和舅妈可没那么大的耐心,直接就吼他:“回什么回,就在这儿住!”他大声哭,可压根没人哄他、劝他。大人们后来干脆说:“你再哭,把你扔出去!”大概是察觉出哭也没有用,或者是害怕了,他竟然抽抽搭搭地吃了点晚饭,坐在沙发上看了会儿书,又默默流了好一会儿眼泪,最后终于上床睡觉了,只是晚上起来好几次,最后干脆坐在客厅等天亮。第二天,他要回家,舅舅还是不准。没得商量,这是命令。他第一次面对这种独裁式的管理,束手无策,并用拒绝吃饭来表示抗议。

第二天,他与表哥闹矛盾,舅舅舅妈都去上班了,没人帮他。即使舅舅舅妈在家,他们也不会像我和他爸那样,那么无原则地娇惯他。舅舅他们只会简单直接地判断谁有理谁没理,没理的会遭到训斥,有理的也不会有什么奖励,因为不做坏事是你的本分。儿子生气、郁闷,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发现抗议毫无意义,逐渐适应,并且学会与哥哥友好相处,学会适应舅舅舅妈理性而客观的处理方式,也慢慢接受了深夜醒来时身边没有爸爸妈妈的现实。

在这一个多月的小别离里,儿子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上的人有很多种样子,爸爸妈妈温暖的呵护也有缺席的时候。有很多麻烦,要自己去面对;有很多不如意,要自己去接受;有很多孤独,要独自吞咽。

回到家,看到我们,他的眼里含着泪花。但是,他明显没那么骄纵了,性子也没那么急躁了。回到学校,老师反映他与同学相处比原来谦逊多了,开始懂得替别人着想。还有,他意识到我们的爱如此宝贵,家是最舒适的地方,他学会了珍惜。当我们再对他进行教育时,他不会像之前那样根本不听或发脾气,他现在基本都能接受,至少愿意试着去理解。

“小别离”让孩子实现自我完善

小学三年级时,儿子的数学越来越差,我们公司财务总监郑哥的儿子琦琦则恰好相反,数学超好总是满分,但作文非常差。这与我和郑哥的家教方式应该是有关系的,因此我们考虑让两个孩子交换一段时间。

我和儿子商量,能不能和琦琦交换,他以后放学住郑伯伯家,而琦琦住到我们家。儿子有些犹豫,我鼓励他,说郑伯伯辅导数学很有一套,而且郑伯伯夫妇非常优秀,肯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你可以去感受一下,说不定终身受益。有了上次去舅舅家那段经历,儿子没有那么惧怕与我们分开,在我的再三鼓励下答应与琦琦交换。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除了个别周末,儿子跟琦琦的所有生活都是交换的,每天下班后我穿越半个城市去接琦琦,而郑哥则同样穿过半个城市去接我儿子回他们家。我们在公司碰面时会一起交流孩子交换后的反应、问题、优点等等,然后在探亲日就这些尽量不着痕迹地与孩子沟通,探求进步。

三个月下来,两个孩子的变化很惊人,琦琦成了写作高手,还把我们家的阅读习惯带给了他爸妈;而我家儿子的数学成绩也突飞猛进,进了年级前10名,还动不动就用郑伯伯的成本理论、投资理念来影响我们。另外,两个孩子的交际能力与处事思维都成熟了不少。

还有一种“缺席”我也很重视,比如他去学校报名,我们偶尔会特意缺席;某次亲子活动,我们缺席了,临时决定让他措手不及;他去年参加区里的演讲比赛得了第一名,我们也故意缺席。不管输赢,我们都想让他能独自面对。当然,这种缺席很少,会精选时机。就像人生的变数,有些状况,你只有独自面对,自我治愈,然后继续朝前走。

前几日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说家中来了一个美国交换生,十分优秀,十几岁的孩子已经用旧了3本护照,利用假期走了30多个国家。也就是说,每年她与她的父母都有“小别离”。她眼界开阔,彬彬有礼,生存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还有她没有因“小别离”而失去爱。相反,她收获了更多的爱,也更懂得去爱。适当的“小别离”能让孩子成长得更饱满。

如今,看着儿子成绩优秀、懂礼貌、善交际、视野开阔、综合能力强,我很庆幸当初没有沉溺于与儿子的厮守,忍住了一次次“小别离”的痛苦,让他解决了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健康茁壮地成长。

【编辑:花洁】

猜你喜欢

舅妈缺席伯伯
《和甘伯伯去游河》
“伯伯”叫错了?
Class in America
我的舅妈
“便宜”不便宜
伯伯婆婆拔萝卜
可爱的舅妈
缺席的蝙蝠
亲爱的舅妈
当爱情缺席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