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玉米支链淀粉含量与蒸煮品质相关分析
2017-01-06王野陈豪王小云贾修齐赵仁贵
王野 陈豪 王小云 贾修齐 赵仁贵
摘要:以35份杂交种为研究对象,乳熟期考察每个杂交种的糯性、柔嫩性皮渣率及风味,完全成熟后测定每个杂交种的支链淀粉含量。通过简单相关分析,了解糯玉米支链淀粉含量与蒸煮品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糯玉米支链淀粉含量与柔嫩性、风味呈极显著正相关,含量越高柔嫩性与风味越好。糯性与皮渣率也会随着支链淀粉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关键词: 糯玉米;支链淀粉含量;蒸煮品质;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3.044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飞速发展,对于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也逐步加大。鲜食糯玉米因其营养价值高,口感好,鲜嫩清香,风味好而逐渐为人们所认同。近年来种植面积也在逐步提高。根据国家行业标准(NY/T 524-2002),优质的鲜食糯玉米在蒸煮品质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风味、气味、甜糯性、皮的薄厚、柔嫩性好。而糯玉米的支链淀粉含量是糯玉米籽粒的一个重要性状,对于糯玉米的蒸煮品质有一定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以35份鲜食糯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3次重复,3行区,行长5米,行距0.65米,种植密度3500株/亩,田间管理与大田相同。为防止花粉直感,每个品种套袋自交5株(穗),套袋隔离直至采摘,以备品尝。糯玉米最佳采收期为授粉后23~26天。乳熟期后采摘3穗蒸煮品质,考察糯性、柔嫩性、皮渣率、风味,评分标准参照国家行业标准(NY/T 524-2002)。每个鲜食糯玉米按实际多人份品尝平均值计算。鲜食糯玉米支链淀粉含量的测定:先将鲜籽粒放在干燥箱中110℃下杀青,然后在65℃~70℃下烘干至恒重。测量前先用微量进样粉碎机将籽粒粉碎,过100目筛,用电子天平准确秤取0.2克,再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籽粒的支链淀粉。每个果穗测3次,取平均值作为该样品的观察值。
应用DPS软件,对糯玉米支链淀粉含量与蒸煮品质之间进行简单相关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支链淀粉含量与蒸煮品质的分析
结果显示,鲜食糯玉米的支链淀粉含量的F值为6.3520,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支链淀粉含量最大为99.59%,最小为96.85%,中位数为98.47%,平均值为98.42%,变异系数为0.54%。
根据多人品尝结果,35个鲜食糯玉米的蒸煮品质的表现:糯性评分最低为12分,数量1个,最好18分,数量8个;柔嫩性最低分为7分,数量7个,最好10分,数量4个;皮渣率最低分为12分,数量6个,最高分为18分,数量1个;风味最低分为7分,数量8个,最高分为10分,数量为3个。
2.2简单相关系数
从表1可以看出,糯性与皮渣率、风味、柔嫩性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6、0.22、0.21,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柔嫩性、风味与皮渣率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2、0.13,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风味与柔嫩性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3,达到极显著水平。由此可知,在4个蒸煮品质中两两之间都呈现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品质的提高需要4个性状之间的协同作用。
由表1可知,直链淀粉含量与柔嫩性之间相关系数为0.31,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直链淀粉的含量越高,柔嫩性越好;支链淀粉含量与风味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5,呈极显著相关,表明支链淀粉含量越高,风味越好;支链淀粉含量与糯性、皮渣率之间相关系数为0.15、0.17,说明含量越高对于糯性、皮渣率越高。
3 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普通玉米的转育是提高糯玉米种质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对玉米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而糯玉米的培育工作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迄今为止只有30多年历史。尤其是在抗逆性、耐密性、株型、配合力等方面,普通玉米的表现都远远好于糯玉米。因糯玉米培育工作的时间短,起步晚、资源少,为了加快培育优良的育种材料,通过将糯质基因导入到优良的普通玉米自交系中就成为了一个极佳的选择,一个很好的育种手段,从而可以大大加快糯玉米的选育工作。例如昌7-2、郑58等骨干自交系都或多或少的被育种家通过多次的回交,转育成同型糯质系,这样就完整的保留了其抗性好、配合力高等特性。因优良的普通玉米自交系大多是硬粒型,籽粒密度过高,而支链淀粉含量对比糯玉米来说并不是很高,所以在与同型的糯玉米自交系进行对比时就会发现,普通玉米在糯性、皮渣率等方面的表现一般较差,即蒸煮品质差,这样就导致新转育的糯玉米自交系在生产实践中并无太大用处,极大的浪费了人力、物力。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如果是通过普通玉米自交系回交转育而成的糯玉米自交系,应该尽量选用支链淀粉含量较高并且在其他方面表现较好的普通玉米自交系,这样新转育的糯玉米自交系在糯性及皮渣率等方面的表现应不会太差,并且直链淀粉的含量也会有相应的提高,对于蒸煮品质也会有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竞雄.综论玉米育种——从起步到爬坡望登攀[J].玉米科学,1992(11):1-4.
[2]丁照华,孟昭东,张发军,等.我国糯玉米现状及发展对策[J].玉米科学,2006,14(03):46-48
作者简介:王野,吉林农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作物重要性状的遗传和育种。
通讯作者:赵仁贵,博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教学和特用玉米遗传育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