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做思想工作的“啃老族”
2017-01-06刘邦泉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思想工作当作生命线,然而,在当前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对思想工作产生了一些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需加以澄清纠正。
误区一:思想工作够用论,认为这个看家本领还够用,进行思想工作改革创新为时过早。毛泽东同志说过:“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做好思想工作是掌握思想领导的基础。然而,面临当前复杂的形势,有的思想工作停留在过去时,捧着祖师爷的饭碗,心甘情愿地做起了“啃老族”;有的抓经济是行家里手,做思想工作是门外汉,经济越发展越不会做思想工作了;有的过度依赖物质手段解决思想问题,动辄用金钱买稳定,把“摆平”当作水平,解决成本像滚雪球越来越大。这些思想工作中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加剧了当代中国在社会转型与快速现代化过程中的风险。
误区二:思想工作实用论,认为改革开放时期主要做经济工作,思想工作后退一步未尝不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执政党解决问题可供选择的方式,使用的办法多了。怎样做好思想工作,有人认为没有那么重要了,把这个传家宝束之高阁;有人可能没有这么想,实际工作中却表现出来了,“一手硬、一手软”,无形中把经济工作与思想工作对立起来了,这与党的优良传统是相悖的。中国传统政治历来关注人心向背,得人心者得天下,看重做人的工作,实质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放松或放弃思想阵地,不搞思想建设,不做思想工作。对于思想领域这块阵地,争夺的激烈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市场经济的竞争,你不去占领的阵地,他人一定会千方百计地占领;你占领的阵地,他人也一定会绞尽脑汁地败坏你、拆你的台;你的阵地有点儿空隙,他人也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扑上来,真空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筑牢思想阵地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革命年代重要,和平时期同样重要,不能等闲视之。
误区三:思想工作得不偿失论,认为思想工作抓住关键的少数等于管住了大多数,花费太多精力得不偿失。现实中,有的做思想工作喜欢走“上层路线”,舍得在“点”上下功夫,对基层群众、基础工作这些“面”重视程度不高;有的习惯用经济工作取代思想工作,只顾“口袋”不顾脑袋,造成经济发展与思想水平的不平衡不协调;精神奖励方面马太效应明显,“内循环”现象突出,与革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相比,普通群众的荣誉获得感大幅下降。诚然,牵“牛鼻子”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但对于思想工作恐怕是远远不够的,要做到人民群众在哪里,思想工作就覆盖到哪里;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哪里,思想工作就覆盖到哪里。
误区四:思想工作备用论,认为解决改革发展的现实问题是当下要务,思想工作等需要时拾起来也行。深化改革阶段,只有解决好经济、民生、稳定等现实问题,才能将改革事业继续下去。这些现实问题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是也不能忽视,社会利益格局正在进行着深刻的调整,各阶层相对独立的利益诉求更加强烈,诸如“白领”与“农民工”、“60后”与“90后”等,对待这些分层分化的诉求必须做好思想工作,因势利导,合理疏解。同时,当前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在这个时候更不能把思想工作当成消防队,等到思想堤坝发生险情时才告急求救。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改革实践。思想工作对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增强社会凝聚力,提升国际影响力,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显得更迫切。做好新时期的思想工作,老祖宗不能丢,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学习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与时俱进,在推动理论创新、机制创新、观念创新、手段创新、实践创新中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使思想工作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自《北京日报》刘邦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