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经济带战略中的安徽新机遇

2017-01-06王一鸣

决策 2016年11期
关键词:长三角安徽区域

对于安徽,“东向发展战略绝不要变、经济转型升级绝不要等、培育竞争优势绝不要放、基础设施标准绝不要低、科技研发投资绝不要少、污染环境项目绝不要上、提升分工地位绝不要让。”

大家常说的一句话是“世界是平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区域发展分布越来越扩散。但事实上,从区域经济的视角看,有高地就有洼地,有中心就有边缘,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区域经济格局的三大变化

中国区域经济的格局一直在发生变化,但集中化的态势没有变,这种态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向大都市圈集中。在上海,人口虽已超过两千万人,但依然呈现出经济活动、生产要素的聚集态势;另一种是向城市群集中,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虽然经济活动高度密集,但更多的生产活动、生产要素向聚集区涌来。

伴随经济集中化,区域格局显示出三大变化。首先是经济中心距离缩短。集中化促进区域间的要素流动,而要素流动依靠交通通道的建设来缩短距离,尤其是大型生产厂商,对周边配套的及时性、快捷性要求高;其次是要素资源的流动具有双向性,在“你来我往”中融合;最后是绿色发展生态化加强。区域经济集中化加速产业集群化,为最大程度降低外部成本,绿色发展的生态化趋势加强,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考虑生态因素。

区域格局的三大变化会造就哪些新形势?首先内需市场作用得到强化。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利用优势面向国际市场,率先发展起来。过去两年,外贸进出口为负增长,全球贸易增长低于GDP增长也已持续五年,外需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正在削弱,内需的作用越发凸显。人口规模大、市场规模大的省份,优势将体现出来。

其次是高速铁路网建设对区域影响越来越重要。一座城市是否在铁路网的通道上、是否在节点上、是否为起点,均对生产要素集聚扩散产生重要影响。“一带一路”战略下,向西开放的作用强化,多次出现内陆城市吸引外资超过沿海城市的情况,比如重庆和成都,年度外商投资达到百亿美元。

最后是产业转移模式改变。从沿海城市向内陆城市的转移,从单个企业转移发展到园区转移,这一过程中会涌现出新的区域增长极、新兴城市以及新兴城市群。

转型中追赶的新机遇

在新的区域格局中,安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后发优势强劲。目前的安徽,追赶和发展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安徽不是按照旧有模式追赶,而是在转型中追赶,所以安徽面临跨越和转型双重目标任务。

安徽正处在新的起点上,向强省迈进需要紧抓机遇。

从区位条件看,安徽是连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枢纽,“不东不西”成为特有优势。安徽介于长三角和中部地区之间,有建设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机遇,有成为长三角货物向内陆地区扩散、生产要素向内陆地区配置的重要集散地的潜力。上海和长三角的产业外溢,从距离和产业配套来看,最先是到安徽,这为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安徽可以有效吸引、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包括已在长三角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它们的产业扩散可以建设一批参与国际分工、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从城市群建设的角度看,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安徽融入世界最大的城市群长三角当中,参与长三角的产业分工体系。安徽的合肥和皖江城市带,有机会通过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有效地整合为城市群。可以通过增强合肥的中心城市功能,加快与周边城市的连接,优化城市发展。安徽壮大城市群,需要加快铁路、航空、水运交通枢纽建设,关键是实现各种交通方式在空间上最有效的叠加。

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安徽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节点上,铁路“合新欧”已经开通向西的通道,通过加强与沿线主要城市的联系,把中西部与长三角连接起来,有效集聚长江经济带特别是长三角向西的货物,为拓展向西开放创造条件。

安徽还有推进生态建设的机遇。生态建设需要区域联动,长三角未来的发展需要安徽提供生态保障。安徽的生态空间大,可以通过推进区域生态的共同建设、共同保护、共同监管,创造生态文明建设。

对于安徽,“东向发展战略绝不要变、经济转型升级绝不要等、培育竞争优势绝不要放、基础设施标准绝不要低、科技研发投资绝不要少、污染环境项目绝不要上、提升分工地位绝不要让。”十年前是这样,现在仍然是这样。

以创新为最大政策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市场需求、产业结构、供给能力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迫切需要依靠创新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打开经济增长新空间。

安徽作为科教大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壮大。但也要看到,安徽的创新潜力还未得到充分释放。安徽应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开创转型升级新局面,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同时,国际技术发展快,特别是颠覆性技术的发展,也为安徽发挥技术优势,在一些特定领域取得突破创造了条件。安徽可以通过技术研发,通过新技术与产业对接,成为一个创新的策源地,从全球生产网络节点向创新网络节点转化。

首先是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的作用。创新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最核心的功能是创新。安徽基础设施研究占有重要地位,培养了一批科学家,但还需要涌现出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家。

其次,推进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创新需要市场充分竞争,要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完善科研院所和高校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机制,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突破研发、设计、标准、品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力求掌握核心技术,增加高附加值环节的比重,提高产品的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含量,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竞争力。

第三是要强化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人才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只有尊重和用好创新人才,才能激发和释放创新活力和潜力。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成长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流动和配置机制,使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和潜能竞相迸发。

四是建立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随着产业分工深化,要鼓励研发、设计等部门从制造企业逐步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市场主体。同时,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按照国际标准组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取得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打造新技术供给的“生力军”,以增量改革带动传统科研机构的存量改革,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

五是加快形成创新驱动的生态环境。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建立有利于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创新潜能充分释放的体制环境。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创投、风险等创新融资机构,强化金融支持创新的功能。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扩大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实施范围,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职务发明制度,使创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

最后,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资源特别是科技人才的全球化趋势在不断增强。要放松管制,简化程序,搭建平台,引进国际一流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激励企业到国际市场参与竞争,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国外科技资源。

(王一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文内容来自2016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徽商论坛上的演讲)

猜你喜欢

长三角安徽区域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分区域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