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绿环”启动了
2017-01-06骆晓昀
骆晓昀
首批实施的郊野公园包括青西、松南、浦江、长兴岛、嘉北、廊下和广富林等
“上海规划中的21座郊野公园,如果全部建设完成,连接起来就相当于上海的绿环。虽然晚了近百年,但我们已经开始建设了。”德国瓦伦丁+瓦伦丁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事务所中国地区首席代表丁一巨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约一百年前,时任科隆市长的康拉德·阿登纳签署法令,要求在拆除的城墙原址上修建城市的内环绿带,以此避免城市建设的无序开发。
著名城市规划师弗里茨·舒马赫应邀主持了相关规划,他预留下外环绿化带、梯形绿地,从城市中心到城市边界,形成一个大小有致的绿色空间系列。如今的科隆,已被两道绿环所环绕。而舒马赫的构想也建设完成,这个项目获得了2013年德国景观设计奖。
首批七个郊野公园2017年开园
为了营造大都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上海市政府于2012年5月批复《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明确“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目标要求和“两环、九廊、十区”总体生态格局,规划生态用地3500平方公里。
本刊记者获悉,为集中推进以郊野公园为重点的大型游憩空间和生态环境建设,上海共选址21个具有一定规模、自然条件较好、公共交通便利的郊野公园。首批实施的郊野公园包括青西、松南、浦江、长兴岛、嘉北、廊下和广富林等7个试点。
丁一巨向本刊记者介绍,他所在的事务所参与了其中3座郊野公园的设计和建设。
“按照市里最初的想法,每个郊野公园的面积都很大,有16至20多平方公里,但是在执行过程中遇到土地流转、农业用地,农耕地、乡村住宅地等各方面问题。为了保证2017年开园,2014年上半年计划作了调整,开园面积缩至三四平方公里左右,为原设计中的核心区。”
据《解放日报》报道,目前7个郊野公园规划总面积约130平方公里,其中正在实施的一期面积约50平方公里,而上海21座郊野公园规划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
摊开廊下郊野公园规划地图,可以发现,整个廊下被划分为五个区块——生态涵养林区、万亩良田区、郊野公园核心服务区、现代农业生产区和城镇生活生产区。
廊下镇漕廊公路正是城镇生活区所在,路旁有一处新建的住宅小区,木窗、白墙、黛瓦、观音兜的江南民居是这里的建筑风貌。
金山区廊下镇党委委员俞惠锋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郊野公园建设过程中,部分农民自住房屋拆迁后,统一搬入这个新小区。”
什么是“郊野公园”
“郊野公园”一词颇为新鲜,在上海并无实践的先例。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朱建宁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从公园的类型区分,郊野公园并不贴近荒野公园,而是类似于英国的乡村公园。”
1968年,《英国乡村法》最早提出郊野公园,其定义是:“位于城市郊区、有良好的自然景观、郊野植被及田园风貌,并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公园”。
而1976年中国香港的《郊野公园条例》明确表示:“郊野公园一般系指远离市中心区的郊野山林绿化地带,开辟公园的目的是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回归和欣赏大自然广阔天地和游玩的好去处”。
“工业革命后,英美的一些大城市随着工业的蓬勃发展,也孕育出繁杂的城市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的理念被提出,其中‘田园城市等概念便衍生出完整的城市绿色系统,也就是郊野公园。”丁一巨说。
美国园林之父奥姆斯特德(也是纽约中央公园的主设计师)于1885年在波士顿设计了富兰克林公园,有意预留了大尺度的河流和山体,从而构建一种新的公园系统。
18世纪末,公园设计先驱者们慢慢突破小型城市公园或花园的概念,于是慢慢出现超过一定界限的大范围城市绿色结构性用地。
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城市学家、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撰写了《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书中描绘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城市,由此引发了打造“花园城市”的热潮。
1929年,英国艾迪生国家公园委员会从保护自然环境与资源的角度设立了国家公园与郊野公园两类公园。
20世纪60年代,英国经济飞速发展,促使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人们的生活、出行方式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居民驾驶小汽车去往郊区游玩。为了保护郊外的敏感区域,1966年英国政府发布名为《郊野休闲指引》的政府白皮书,呼吁建立郊野公园和野餐场地。
两年后英国建立了其最早的郊野公园。到1995年,英国利用林地、草地、丘陵、湖泊、河岸等特色景观建立了约220多个郊野公园,每年接待3 000多万游客。
截至2014年,英国郊野公园总数大概为267个,其中82%是由英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根据《乡村法》所划分出来的。所有郊野公园的总面积加起来超过31980平方公里,约占英国面积的12.9%。
“郊”“野”之序
“上海最好吃的桔子现在正当季,赶快去体验吧。”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系教师刘悦来所推荐的,是他2014年带领团队设计的“前小桔创意农场”,一个以柑桔为主题的创意体验农场。
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农场位于青草沙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临近公园的西入口。
刘悦来口中的“公园”,即2016年10月试运行的长兴岛郊野公园,一期工程总面积约5.58平方公里,是目前上海最大的郊野公园。
“前卫农场的一万亩土地都在整个长兴岛郊野公园的规划中,目前开放的只是核心区。要设计好郊野公园,必须深刻理解‘郊野二字,拿捏好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的区别。”刘悦来告诉本刊记者。
据他介绍,目前在中国,通过长期累积的经验,城市公园有一定规范和标准;而郊野公园作为新生事物,在这方面尚有所缺失。而上海的郊野公园属于创新,政策层面允许保留土地原有性质的前提下,增加了土地的使用功能。
“郊”是空间上的描述,体现了其与城市的距离,“野”则包含了几层含义。
在刘悦来看来,野趣就是其中的一种含义,通俗理解的话,就是“自然”;“野”也体现了一种秩序,这种秩序意味着乡野本身的特点和基本结构。
“孔子曾经说过,礼失求诸野。当都市和大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传统的礼节、道德、文化等会被丢失,人们不得不去民间寻找这种已在社会普遍遗落的东西。回到乡野,对主流文化有矫正作用。这是对乡土文化复兴的理解。”刘悦来说。
他认为,这种复兴是郊野公园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由于其还没被城市化,依然保留着原有的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这些方式需被保留,并真实地呈现,而不是以表演的方式呈现。
同时,郊野公园需要将自然“做得”更地道一些。从设计来看,许多手法可以达到这一要求,使用当地材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比如,城市公园中喜欢使用银杏等大家熟悉的景观树木,可实际上在郊野中原来并没有这些植物。因此,对郊野原有的水杉、桔树、农作物等,应尽量多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