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玛纳斯县棉农生产行为分析

2017-01-06王保力

山西农业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玛纳斯县棉农面源

马 瑛,张 芳,王保力

(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

玛纳斯县棉农生产行为分析

马 瑛,张 芳,王保力

(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

棉农作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体,其传统的生产行为与日益加剧的农业面源污染有紧密直接的联系。通过对玛纳斯县棉农展开入户问卷调查,运用描述统计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棉农生产行为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玛纳斯县应从加大对棉农的教育培训力度;加强棉农生产技术指导;加大地膜回收力度;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农业补贴政策,鼓励棉农使用有机肥及生物农药等方面来优化棉农生产行为,以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棉农;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玛纳斯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以及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环境、资源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威胁[1]。农户是一切农业经营活动的执行主体,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制造者和受害者[2-4]。本研究深刻分析了棉农的生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只有真正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到棉农个人,才能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1 材料

1.1 数据来源

2014年10月,按照随机性、代表性和便捷性的原则,在新疆昌吉州玛纳斯县抽取4个乡(镇)的5个村,每个村随机抽取50户左右棉农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26份,问卷有效率为92%。

1.2 农户基本特征

此次调查中棉农男性比例为93.8%,女性比例为6.2%。棉农年龄主要在41~50岁,占比为54.0%。棉农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56.4%的棉农为初中水平。棉农家庭人口数平均为4人,从事农业劳动人数主要为2人。每户棉花种植面积平均为2.35 hm2,家庭年均农业纯收入平均在3万元左右。

2 调查地区棉农生产行为的统计特征

2.1 化肥施用行为

化肥是农作物增产、棉农增收的重要物质基础。从表1可以看出,83.2%的棉农都不施用有机肥,在回答“确定化肥施用量的主要依据”的多项选择中,主要依据耕作经验的占调查棉农总数的81%,其次依据化肥效果的占69.5%,依据产品说明书的只占到19%。可见棉农在施用化肥时缺乏科学性。在“棉田每公顷化肥施用量”的调查中,每公顷施用525 kg以下的棉农只占到18.1%,每公顷施用525~720 kg的棉农占71.7%,远远高于世界化肥投入密度安全上限(225 kg/hm2)。“与前3 a相比,化肥使用量变化”调查中,有75.7%的棉农认为增多了,只有8.4%的棉农认为减少了。从这2个问题可以看出,当地化肥施用严重过量。在回答“是否会受村民习惯影响化肥施用量”时,有71.7%的棉农表示很受影响。对“是否知道棉田化肥的利用率”,58.8%的棉农表示不知道。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棉农主要依靠个人经验习惯耕作,其行为决策具有很强的趋同性[5-7]。

表1 棉农化肥施用行为调查统计

2.2 农药施用行为

棉农对农药的使用及其包装瓶的处置等行为统计结果列于表2。凭经验施用农药的棉农占调查棉农的79.6%。全年使用农药次数主要在6~9次,占调查棉农的80.1%。在回答“和前几年相比,棉田农药使用量变化”时,有69.5%的棉农表示增多了。这3个问题表明,棉农在喷洒农药时的浓度与次数没有依据科学的标准界定,多是依据经验与习惯完成。对于“农药瓶或包装的处理方式”,有52.2%的棉农选择就地扔掉,19%的棉农选择焚烧,只有4.4%的棉农选择给回收的厂家。这说明棉农对农药瓶或包装的处置方式随意性较大,不具有科学性。正是这些随意的行为习惯导致了棉田水污染,且污染范围也在随着水体的流动而逐步扩大[8-10]。

表2 棉农农药施用行为调查统计

2.3 农膜使用行为

对农膜的厚度,国际上作出严格的规定,大都超过0.012 mm,我国在《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 13735—92)标准中也作出了相应规定,其厚度为0.008mm以上。

表3 棉农地膜使用行为调查统计

由表3可知,调查地区的棉农都使用塑料地膜。在“棉田每公顷地膜使用量”调查中,69.5%的棉农回答每公顷地膜使用量为60~75 kg(0.008 mm),13.2%的棉农地膜每公顷使用量为75 kg(0.01 mm)以上。但还有17.3%的棉农每公顷地膜使用量为45~60 kg和45 kg以下,超薄型地膜经过一季覆盖后,大都破碎成片状或絮状,人工捡拾困难,地膜回收率很低[11-12]。在回答“用过的塑料地膜的处置方式”时,选择“机械捡膜”的占到调查棉农的13.3%,另外73.0%的棉农选择人工捡膜,且效率较低。在地膜回收后,主要采用的处理方式是在田间地头烧掉。还有13.7%的棉农不回收地膜,直接打碎在地里。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地还需要加大推进棉田废旧地膜的综合治理,以降低地膜残留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3 影响棉农生产行为的因素

为探讨棉农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将棉农的个人特征(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特征(家庭人口数、种植面积、年均纯收入、种植年限);社会环境因素(参加棉花专业合作社、接受技术指导培训);环境认知及棉农意愿(重视治理农业污染、国家对购买有机肥及生物农药有足够补贴、实施农业污染税收对生产行为影响)作为自变量,进行逻辑回归。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中的二元逻辑回归分析,采用向后逐步筛选法,进行Wald统计量检验(表4)。

表4 棉农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估计

模型:LogitP=-1.398-2.084年龄(<30岁)+1.387家庭人口数(3人以下)+3.728技术指导培训+4.305重视治理农业污染+1.003国家对有机肥及生物农药给予补贴。

从输出结果可以看出,棉农的年龄(<30岁)与其生产行为呈负相关,系数为-2.084,说明棉农的年龄越小,棉农的生产行为越不合理,这主要是由于年龄小缺乏经验所致。家庭人口数与棉农生产行为呈负相关,系数为-1.387,说明家庭人口数越多,棉农的生产行为越倾向于不合理。参加技术指导培训与棉农生产行为呈正相关,系数为3.728,这说明棉农参与技术指导培训对其生产行为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使其行为更加科学化。棉农重视治理农业污染与其生产行为呈正相关,系数为4.305,这说明棉农越重视农业污染,其生产行为就越倾向于科学合理。国家对有机肥、生物农药给予足够补贴与棉农生产行为呈正相关,系数为1.003,说明国家补贴政策会激励棉农合理化生产。

4 对策建议

通过对玛纳斯县棉农生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加大对棉农的教育培训力度,使棉农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享受到免费培训,更好地了解化肥、农药等的不科学利用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13-14]。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采用多样性的培训方式,使棉农对于科学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自身素质得以提高。

加强棉农生产技术指导。通过农技推广部门对棉农的培训和指导,使棉农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意识得以增强,对测土配方施肥的科学认识及使用有所提高,棉农具备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等能力[15-16]。

加大地膜回收力度。通过宣传地膜污染对农业的危害性,增强棉农防治地膜白色污染的自觉性。同时政府应采取和推进行政和经济措施来大力推广可降解地膜,以减轻土壤污染、保护环境[17]。

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宣传,强化棉农绿色农业、生态环保的意识。同时对积极采取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的棉农给予经济激励和补偿,激发更多棉农的参与积极性[18-19]。

加强农业补贴政策,鼓励棉农使用有机肥及生物农药。将棉农参与农业面源污染与其自身利益密切挂钩,棉农对有机肥及生物农药使用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农业生产实现了环境与经济效益相结合[20]。

[1]冯璐,张焱,吴春梅.农业企业投资条件下农户生产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基于云南西南山区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5(11):576-580.

[2]闫志明,蒲春玲,胡赛,等.基于新疆南部地区实证的棉农生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6):139-145.

[3]马瑛,蒲春玲,王志强.新疆南疆棉农生产行为对土地退化影响分析[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12(2):168-172.

[4]王力,毛慧.植棉农户实施农业标准化行为分析:基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植棉区270份问卷调查 [J].农业技术经济,2014(9):72-78.

[5]方学伟,马惠兰,宋耀辉.南疆棉农生产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4(10):452-455.

[6]高明国,朱启臻.化肥不合理施用中负外部性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67-70.

[7]华春林,陆迁,姜雅莉.引导农户施肥行为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的影响:基于中英项目调查分析 [J].科技管理研究,2015(14):226-230.

[8]米建伟,黄季焜,陈瑞剑,等.风险规避与中国棉农的农药施用行为[J].中国农村经济,2012(7):60-71,83.

[9]张志祺,马瑛,王保力.棉农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新疆玛纳斯县为例 [J].天津农业科学,2016,22(2):43-47.

[10]卫新,胡豹,徐萍.浙江省农户生产经营行为特征与差异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10):51-58.

[11]魏国鹏.农村废旧农膜污染与防治技术 [J].甘肃农业,2014(17):47-48.

[12]杜晓枫.农膜:消除白色污染,铺就绿色农业 [J].化工管理,2014(25):24-26.

[13]耿宁,李秉龙.基于利益博弈的农业标准化生产行为分析:以“龙头企业+农户”模式为例[J].农村经济,2013(8):42-45.

[14]魏欣,李世平.基于农户行为的农业面源污染机制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6-31.

[15]周未,刘涵,王景旭,等.农户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综述[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4):128-132.

[16]王丹,马瑛.棉花种植户新技术采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棉花种植户调查为例 [J].天津农业科学,2015,21(8):101-104.

[17]金书秦,沈贵银,魏珣,等.论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和应对[J].农业经济问题,2013(11):97-102.

[18]谷曼.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J].河南农业科学,2007(2):8-12.

[19]李志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6(1):9-12.

[20]宋玉兰,周应恒,张晓恒,等.现代农业背景下的我国棉农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3(2):63-66.

Analysis on Cotton Farmers Production Behavior in M anasi County

MA Ying,ZHANG Fang,WANG Baoli
(College ofManagement,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Urumqi 830052,China)

Cotton farmers as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the main,the traditional production and increasing the agricultural non-pointsource pollution have closeand directcontact.Through Manasi county farmers launched ahousehold questionnaire survey,the paper analyses cotton production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factors,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by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Manasi county should increase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farmers,strengthen the cotton production and technical guidance,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plastic film recycling and publicity efforts,strengthen theagricultural subsidy policy,and encourage farmers touseorganic fertilizerand biological pesticides to optimize the production behaviorof farmers,to reduceagricultural non-pointsource pollution.

cotton farmers;production behavior;influence factors;Manasi county

F326.12

A

1002-2481(2016)07-1026-04

10.3969/j.issn.1002-2481.2016.07.31

2016-03-0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一般项目(xjkx-14-044)

马 瑛(1975-),女,山东冠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及教学工作。张 芳为通信作者。

猜你喜欢

玛纳斯县棉农面源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下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思考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
澄江市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及对策
棉农
塔城地区纤检所干部深入农田助力棉农春耕
玛纳斯县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农业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论整体城市风貌下的居住区建筑风格
印度棉价暴跌导致棉农自杀
进疆棉农铁路运输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