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霸权视角探析中国的文化选择*

2017-01-06孙晓萌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霸权主义和为贵霸权

■ 孙晓萌 张 颖

从文化霸权视角探析中国的文化选择*

■ 孙晓萌 张 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文化领域日益成为国际舞台上各国竞相争夺的战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全球化作为借口,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大力倾销其价值理念、文化观念和政治制度。中国作为“东方世界”中的重要一员,更是承担着抵御西方文化霸权入侵的重要使命。面对西方世界的文化霸权战略,中国应时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加强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共同推进文化的“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积极联合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共同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等,从而不断抵御西方世界所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

全球化;文化霸权;中华文化;意识形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力量角逐不仅仅局限在经济领域、军事领域、市场资本及网络科技等有形领域,曾经被普遍忽视的文化领域也日益成为国际舞台上各国竞相争夺的战场。文化殖民主义的代表人物萨义德就曾指出,文化成为了一个舞台,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文化不但不是一个文雅平静的领地,它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战场,各种力量在上面亮相,互相角逐。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全球化作为借口,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大力倾销其价值理念、文化观念和政治制度,企图在文化领域上保持对“东方世界”和“第三世界”的领导和渗透,由此所产生的文化霸权主义,不断活跃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如约翰·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等亦应运而生。②文化霸权主义理论的核心是西方国家在美国的带领下,把先进的文明“传播”和“推广”到包括东方世界在内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其实质就是西方文化的对外扩张。针对西方世界一波又一波文化霸权的侵袭,“东方世界”也做出了多维度的回应。为了有效抵制西方文化霸权主义,“东方世界”必须从历史根源、本质特征、发展过程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全面分析。中国作为“东方世界”中的重要一员,更是承担着动员国际力量、弘扬东方文明、抵御西方文化霸权入侵的重要使命。

一、文化霸权的表现形式

二、西方文化霸权下中国的文化选择

自冷战结束以来,西方世界并未放弃对中国进行思想、文化上的渗透,反而因中国的和平崛起而进一步加强。面对西方世界的文化霸权战略,我们应时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牢牢把握华夏文明的先进方向,不断抵御西方世界所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

第二,加强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从根本上抵御西方霸权主义。前苏联、东欧剧变的教训告诉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我国文化的领导作用,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效地抵制西方各种反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侵蚀,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首先,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寓教于乐,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教育。大众传媒具有平民化的特点,比较容易被民众所接受。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传媒媒介这个平台,向大众宣传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具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元素,让民众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的熏陶,并激发起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其次,强化广大青年民族文化意识和“三观”素养。在全球化时代下,中国广大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受到西方文化霸权的深刻影响,趋于功利性、贪图物质享乐,爱国主义情怀弱化。所以,要强化青年人民族文化意识和社会主义情感。

第五,坚持以“和”文化为核心的对外交往理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灵魂是“和”的文化。其中分别体现在“和为贵”的和谐论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和理念,“和而不同”的亲邻善邻和平观。(1)“和为贵”的和谐论思想。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曾注重“礼之用,和为贵”,是“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在《中庸》一书中,孔子认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即天下事无论大小,都要以“和”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易传》中,“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当达到“太和”的情况下,就可以万国安宁,民族繁荣昌盛。由于受“和为贵”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十分重视和谐,做事不走极端,在处理人际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时,都积极奉行“和为贵”的原则。(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和理念。儒家思想认为,摆脱战争与贫穷的重要原则就是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仁爱,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是中华民族处理与其他民族、国家之间的基本准则。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坚持“仁者无敌”的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仁爱”传统,非常看重仁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反对通过战争来解决国家之间的纷争。(3)“和而不同”的亲邻善邻的和平观。中华民族自古至今崇尚和平,并且一直坚持“和而不同”的睦邻理念。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争论。经过数百年的反复论证,不同学派间基本上达成“和而不同”这一共识。其中,首先把“和”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来追求。其次是以“和”为“贵”,但“和”又有别于“同”,“和”不是无原则的苟同,同时“和”又可以存在“不同”。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的“和”文化是在保持彼此不同的前提下,坚持“和”为“贵”。中国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时,一直奉行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及文化多元性的外交政策,正是“和而不同”价值理念的体现。

三、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下,文化霸权主义已经成为国际关系领域中一个日益凸显的问题。西方国家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文化殖民主义,而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也不断侵蚀着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本文通过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的本质就是借助意识形态、文化交流等方式,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利益服务。因此,我们在应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时,必须坚持既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等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也要在与西方文化互动的过程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观,坚决抵制西方霸权文化的渗透和腐蚀,维护自身民族的文化安全,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注释:

① 参见[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② 孙晶:《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思想考察》,《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③ Paola Merli,CreatingtheCulturesoftheFuture:CulturalStrategy,PolicyandInstitutioninGramsci,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2013,Vol.19(4).

④ 参见[德]安东尼·葛兰西:《葛兰西文选》,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⑤ 杨巧蓉:《西方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探析》,《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

⑥ 吴友军、郑冬晓:《论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局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4期。

⑦ 袁晓红:《对“文明冲突论”的批判与思考》,《理论探索》,2004年第4期。

⑧ Huntington Samuel,TheClashofCivilization,New York,Simon & Chester,1993.

⑨ 王逸舟:《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一文述评》,《美国研究》,1994年第1期。

⑩ 汤一介:《“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作者孙晓萌系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院长、教授;张颖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国涛】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国殖民时期非洲豪萨语和斯瓦希里语本土文学嬗变研究(1900-1960)”(项目编号:16BWW08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霸权主义和为贵霸权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量子霸权”之谜
棋杀
好好先生
“和”的时代实践价值与新型大国关系
礼之用,和为贵
“握拳而立”
韩国媒体眼中的中国霸权形象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