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7-01-05朱海燕
朱海燕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针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适应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改革当前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一、职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总和。因此,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职业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而采取的人才培养活动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方式的综合,它可以被看作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实践的抽象化。
作为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是整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提升综合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优劣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凡的影响力,而人才培养模式则又关乎到职业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前途与命运。
二、当前职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办学理念陈旧,社会认可度低
近些年来,为了鼓励职业教育,政府加大了对职业学校的扶持和投入。职业学校的硬件设施得以改善,学校面貌得以改观,为了应付各级管理部门的评估验收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导致许多职业学校忽视了办学定位和指导思想,忽视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人才培养。许多职业学校为了更快的发展,致力于打造“短平快”专业,重理论轻技能、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应用,教育教学观念相对落后,致使培养出来的大批毕业生能力素质低,遭市场淘汰率高,进而产生不良的连锁反应,学生和家长对职业学校的认可度低,职业学校招生困难,生源流失严重。
2.目标定位不明确,毕业生市场竞争力弱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对于各类人才的需求也是日新月异。职业学校应当把培养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需要的人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按照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数量和专业技术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和岗位技能培训,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市场调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成了一句空口号,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和技能水平上往往与人才市场的岗位标准相差甚远,学生在校期间所受到的技能训练与企业的岗位需求相脱节,没有按照专业特点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相类似的专业之间界限模糊,同一个专业内部培养目标不明确,致使许多毕业生在进入用人单位后无法胜任岗位工作。
3.教学理念落后,课程结构不合理
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每年都会按照市场需要、招生情况进行调整,为此,需要及时地调整课程结构,但是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往往得不到及时地调整,致使课程设置、文化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等严重不合理,专业教学体系没有体现出专业特色。对市场导向和专业设置缺乏足够的理解,教学改革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安排下,片面地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对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的重视不够,学生大量的时间都被用来学习许多用处不大的理论知识,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差。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发展需求。职业学校必须转变观念、打破常规,探寻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形式和考试制度,它的构建要基于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么培养人才两方面,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以科学的体制机制为依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三、职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1.抓住发展机遇,按照市场需求培养技能型人才
市场就像一只无形的手,随时调节着经济发展的方向。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直接与市场相衔接,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通俗地说,就是市场需求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教育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大了,投入增多了,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机。在以往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职业教育是在普高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夹缝中生存。职业学校一直以来在社会上的认可度非常低,究其原因不仅是政策的倾斜度,更主要的还在于职业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教学质量上不来是制约职业学校发展的瓶颈,大量的毕业生无法适应市场对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近些年来,华东和华南地区经济发展迅猛,对人才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尤其是对技工类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而培养中高级技工正是职业学校的职能所在。职业学校应抓住这一机遇,提高教学质量,推陈出新,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2.实行课程改革,摒弃不合理的课程结构
文化课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以服务专业课、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为目标,降低难度,注重内容变革,使学生切实掌握在未来职业场景中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专业课的教学要注重理实相结合,在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使学生深刻理解和领会。另外校本教材的使用应该得到大力提倡,它可以针对性地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使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实际而不流于形式。
3.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泽民总书记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职校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将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技术革新的后备军。因此,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更是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大计。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者应转变教育观念,跟上时代步伐,改变以往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将学生由课堂忠实的听众转变为积极参与课堂的主人,将教师单向提问的方式转变为师生共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探求新知的方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进一步说明了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教师应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去探究、创造和展示自我。唯有如此,才能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人才。
4.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互利互惠
研究表明,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2008年教育部文件中正式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确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是当前职业教育必走的办学之路。
作为职前教育的职业教育属于技能教育,从职业学校走出的毕业生将直接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这要求他们在入职之后能够在短时间内经过短暂的培训就能适应岗位的需要,成为熟练的技工。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就必须经过系统的技能训练,掌握实际的操作知识。目前,职业学校的技能训练不再是以前的“纸上谈兵”,一般是由指导教师利用机器设备进行示范操作,然后让学生轮流模仿练习,虽然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操作要领,但是这毕竟不是实战,学生很难融入其中,同时也造成了一定设备和原材料的浪费。为了最优化地利用资源,加强学生实战训练,职业教育必须实行校企合作,即企业利用职业学校的设备进行产品的生产加工,而职业学校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观摩学习进而顶岗实习,这种互利互惠的运作方式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而且使学生走进生产一线,近距离地感受到企业的生产氛围,使他们在生产实践中检验和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这为学生今后进入企业并很快融入企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另外,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从顶岗实习的学生中物色人才,直接为之所用。这就为企业在选用人才工作中减去了许多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为学校减轻了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的压力,实现了企业、学校和学生的三方共赢,不失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