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的三个回归:文本·文化·生活
2017-01-05沙海艳
沙海艳
如何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本源,是当前广大语文教师应思考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回归文本——潜心会文本,用心感悟文本之精妙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文本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不足,导致他们过多地游离文本、漠视文本,陷入教学误区。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潜心会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充分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
(1)咀嚼阅读,品味文本语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章语言进行细心揣摩,从而窥探出语言丰富的内涵,领悟文本思想主旨。比如,《荷塘月色》一文,“田田”“亭亭”“曲曲折折”“ 蓊蓊郁郁”等众多叠词的运用,深化了物态情貌的形象感,节奏感强,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字词句,反复推敲、咀嚼阅读,从而让学生体察作者的独具匠心,感受语言之美。
(2)想象体悟,把握文本情感。文本解读,离不开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去想象、理解、填补、体悟和创造,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本意象和内在情感。譬如,学习《沁园春·长沙》时,笔者首先指导学生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朗诵文本,触发学生的学习情感,然后引导学生放飞想象,大胆联想诗中描绘的“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以及“中流击水图”,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从而让学生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体悟毛泽东以国家为己任的伟人气概。
二、回归文化——渗透文化教育,充分挖掘文化内涵
文化是一个民族血脉的传承和濡染,语文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文化传承和寻根的过程。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立足教材,深入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资源,有效渗透文化教育,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精髓,把握文化内涵,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陈情表》一文,言辞恳切,以情动人,传诵千古,字里行间闪耀着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传统美德——“孝”。李密为了照顾祖母,不惜得罪皇帝和地方官员;为尽孝道不计个人安危,放弃了功名利禄,其孝心之举感人至深。孝道是中华民族的血脉, 也是中华民族基本伦理道德准则之一。“百善孝为先”,在传统文化中,“孝”乃安身立命之本,因而孝文化最受推崇。然而,“孝文化”在当今年轻一代人心中淡薄,社会上各种不孝敬父母,遗弃、虐待老人的恶劣现象时有发生。对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并结合典型事例,有效渗透孝道教育,让学生从思想情感深处领略“孝”的真正内涵,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学会感恩,自觉践行孝道。
三、回归生活——教学生活化,积极构建活力课堂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回归生活,将语文教学与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创设生活的教学情境,开展生活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体验、拓展应用,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譬如,学习《祝福》一文时,笔者联系社会生活,提出有效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年轻妇女因某些因素,失去了丈夫或儿子,她们被称之为“现代祥林嫂”。那么,如果祥林嫂没有失去她的第一任丈夫,你觉得她会有着怎样的命运?如果祥林嫂与她婆婆的关系和睦融洽,她的命运会怎样?如果祥林嫂的儿子是健康的,并且长大成人了,你认为她的命运又会怎样?学生经过深入的思考、激烈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后,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现代祥林嫂”的产生并不是社会的必然现象,而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却是社会的一种必然现象;她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的一生深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毒害,她的悲剧性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矛盾,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以及旧社会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这样,通过回归生活、联系生活,将教学生活化,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深化了学生的知识理解,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回归本真,才能真正发挥其功能和价值。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文本,潜心会文,把握文本文化内涵,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验感悟,从而促进有效教学。
作者简介:江苏省盐城市明达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