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文化观探析

2017-01-05吴萌

关键词:汉字语言文化

吴萌

摘 要:汉字不仅如实地记载了我们祖先在思想、科学、历史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宝贵资料,其本身的产生、演变、发展亦与中华文明的进展息息相关。要了解中华文化,必须首先了解汉字。汉民族文化辉煌、灿烂,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就是汉民族文化的精华。

关键词:汉字;语言;文化

中图分类号: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156-03

一、汉字的发展概说

汉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自源文字,是汉族人民独立创造、逐步发展起来的文字符号体系。汉字的诞生,使得汉族人民在社会生活中长期探索、精心创造的成果和经验,都可以传承下来。汉字的产生是中国历史由传说时代进入信使时代,大大加快了社会的发展。汉民族文化辉煌、灿烂,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就是汉民族文化的精华。本文将从汉字形体演变及汉字造字方法两部分阐述汉字发展历程,从而使读者既从客观上了解汉字的身家,也能从微观上知晓汉字的背景。

在世界文字之林中,汉字是一位老寿星,拥有3400多年的历史。商代时期金文与甲骨文并存,前者是正体,后者为俗体,这种情况一直延伸到西周时期。到了春秋时代开始出现不同区域的风格,在战国,文字分化日趋明显了,有秦系文字,包括正体小篆和俗体古隶,而且后者中还囊括了正体八分隶书、俗体章草以及介于草、隶之间的行书。除秦系文字外还有六国文字,它是汉字发展的支流,到魏晋南北朝以后楷书成为主要字体,一直到了唐代楷书算是完全成熟,一直延伸使用至今。目前现今社会大多也使用楷书,是被大众接受的主体字形。

现代汉字的造字法有两种:一为动态溯源,一为静态描写。绝大多数汉字都是由古代汉字一脉相承演变来的,都可以沿用传统的“六书”来分析它们的造字法。用“六书”分析现代汉字的造字法必须追溯到古代字形,因而我们称之为动态溯源。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第一部记录并研究汉字的著作。其中对“六书”所做的定义是被大众广为接受的,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前4个是造字法,后面两个是用字之法。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给“六书”分别作了解说并列出例字。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视”是“看”,“察”是“仔细看”,也就是说指事字一看见就认识,仔细观察就能体会字的意义,如上、下二字。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诘诎”就是弯曲的意思。依照客观事物的形状,用委婉曲折的笔画构成汉字,如日、月二字。象形是汉字的造字基础,最初的汉字是以象形字为主的,这也是汉字是表意文字的根本。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造字使得古老的表意文字不再拘泥于事物的有形可像,只要把要表事物的归属类别划分清楚,归入所属的义符,再给一个读音,就能造出象形字所不能造的表抽象概念的汉字。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从许慎的解说可看出,会意是把两个意义不同的义符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义。会意字使汉字的表意范围扩大了,可以表示一些象形字无法表达的抽象的概念。五曰转注,六曰假借,此两种属于用字法,在此不多介绍。

二、汉字的特点

(一)构形方面

现代汉字是二维的平面文字,它的各种结构成分都是通过横向、纵向两个坐标来展开的,这就使笔画和部件的组合方式更为多样。比如两横两竖4个笔画,如果作线性排列,只能有6种组合方式;如果作双向排列,就可以有相当多种组合方式。再比如“口”“力”两个部件,作线性排列,只能有“加”“叻”两种方式;这就为汉字的构形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增大汉字字形的区别度和信息量提供了可能性。

现代汉字是表意兼表音的文字,绝大多数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都能通过字形提供或清晰或模糊的音和义的信息,所以有人带着赞赏的口吻,略为夸张地把每个汉字的字形称为“集成的信息块”。二维的平面文字、“集成的信息块”又不可避免的带来现代汉字字形结构复杂繁难的缺点。汉字以形分别语素的音、义,要为成千上万个汉字构造各具个性的字形,就必须采用不同的笔画数目和笔画形状、不同的部件数目和部件形状、不同的笔画组合方式和部件组合方式等办法来区别字形。如果想要控制笔画数和部件数,就必然会增多形近字;如果想要增大字形的区别度,就难以避免加重字形的繁复程度。

(二)造字方面

现代汉字的笔画、部件林林总总,造字方法又多种多样,特别是拼合形旁和声旁的形声造字法,能产性特别强,使汉语中众多的语素都能用不同的字形来分别记录,确保了记写现代汉语的准确度和丰富性。滋生能力强的优点同时带来汉字字数太多的缺点。近年出版的大型字典收字量有的已达8万个左右,而且还有增多的趋势。主管部门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也有7000字之多。好在出现频率高的常用字长期自动地控制在三四千个。

(三)功能方面

虽然古今汉语的字音差别很大,但是由于字义的变化相对来说还比较小,近一两千年的字形又相对稳定,所以用隶楷汉字印行的先秦两汉古籍,今天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基本能看懂。汉语方言众多,方言之间的语音差别特别大,但如用汉字记写词汇和语法规范标准一致的共同语,不同方言区的人也能顺利的进行书面交际。

形成这一优点的主要原因是汉字产生的基座是表意的,现代汉字的性质是意音文字,它的字形跟汉语语音的联系比较微弱。在通用汉字中,大约有10%的汉字没有表音声旁。其余90%左右的形声字虽有声旁,但这种声旁不同于拼音文字的字母,它们不是专职的,而且很多声旁从造字开始,表音就是近似的,它们又不能经常地、大量地随着字音的变化而变换。

三、汉字中的古文化

(一)生产生活

农,《史记·孝文本纪》:“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农”如此之重要,因此我国从秦代起就设置了劝农官,职责是劝农民采桑、耕作,历代相沿,范成大诗:“我昔官称劝农使,年年来激西江水。”他就做过这样的官职。农,这是一个会意字,上部是“林”,下部是“辰”。“辰”是“蜃”的本字,“蜃”是蛤、蚌之类的软体动物,古人用它们的壳制成农具,用来耕作,这种农具叫蚌镰,在蚌镰的背部凿两个孔,用绳子系在拇指上,用来掐断禾穗。因此“农”会意为拿着农具在林中耕作。不过许慎认为:“辰,震也。三月,阳气动,雷电振,民农时也,物皆生。”以此会意为在林中务农。许慎的看法跟“辰”字的甲骨文字形不符,是因为他没有见过甲骨文的缘故。《说文解字》:“农,耕也。”引申为农业、农民。《周礼》中将农民分为3类,称作“三农”,分别为山农、泽农、平地农,指居住在山区、水泽和平地的农民。古时以农立国,西周统治者制定了治理国政的八项原则,称“农用八政”,都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汉书·食货志》开宗明义:“《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班固取农用八政之首的“食”和“货”来概称古代的财政制度,故称《食货志》。农用八政出自《尚书·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农业靠天吃饭,古人就将天上的一颗星命名为农星,称作“农丈人星”。“丈人”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移用来称呼农星,“老农主稼”,可见古人的朴素愿望,“人事作乎下,天象应乎上”,是多么渴盼丰收啊!唐代诗人张碧有一首《农父》诗,道尽了农民的辛苦:“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这首诗说的还是丰收年景,荒年的景象就更加凄惨了。

田,关于“田”字,《说文解字》云:“陈也。树谷曰田。象四口。十,阡陌之制也。”陈,指耕田阡陌交通块块相连。四口,指边缘整齐。“田”字的形体古今变化不大,均像一片阡陌纵横的田地的形状,其本义指农田,即供耕种的土地。因为“田”中纵横交错的小沟及一块块的土地排列整齐,因而“田”字便引申出“陈列”“整齐”的意思。“田”字反映了奴隶社会井田制的情况。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作“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封建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井田制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春秋晚期,井田制逐渐瓦解。

(二)婚姻家庭

婚,关于“婚”字,《说文解字》云:“婚,妇嫁也。礼,娶妇以昏时。从女从昏,昏亦声。”结婚是一件喜庆的事,所谓的人生四喜之一就有“洞房花烛夜”,古人为什么要从“昏”字,还要行之以“昏”时呢?先说“昏”字,《说文解字》云:“昏,日冥也。”甲骨文“昏”字从“日”从“氐”,氐即“低”,落下的意思。“昏”是会意字,其造字意义是:太阳已经落下。“昏时”就是夜幕降临的黄昏时候。为什么要规定“娶妇以昏时”呢?刘申叔《古政原始论》中说:“其行礼必以昏时者,则以上古时代用火之术尚未发明,劫妇必以昏时,所以乘妇家之不备,且使之不复辨其谁何耳。”这正反映出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中的抢婚制度。上古的“昏”有“结婚”的意思。其后,“昏”专指“日落黄昏之时”等意思,而结婚的意思古人则用“婚”字表示,即在“昏”的左边加一“女”字为意符而成。最初,“婚”字既可以指男子娶亲,也可以指女方嫁人。现在,有些少数民族,如瑶族,迎娶新娘一般都选择在傍晚或黎明时分进行,不到这个时辰,新娘不准进男方家。这可以作为古代先民“娶妇以昏时”的有力旁证。

女,《说文解字》:“女,妇人也,象形。”其实这是统而言之,严格区分的话,未嫁之女称作“女”,已嫁之女称作“妇”。至于“女”字的造字形态为什么会采取跪姿,段玉裁解释说“象其掩劒自守之状”,意思是一副顺从的样子,这也是大部分学者的看法,即女子跪在男子面前,反映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但是未嫁之女称作“女”,既然未嫁,哪里来的男人?在父亲兄弟之间大约用不着如此卑微吧。当然也不可否认,母系氏族社会之后,女子的地位确实比男子较为低下,从《诗经·斯干》一诗中即可看出,诗中吟咏道“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生了男孩儿,就让他睡在榻上,给他穿上衣服,让他玩璋这种玉器。因此生男孩儿又称作“弄璋之喜”。“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生了女孩儿,却让她睡在地上,“裼”是襁褓,把女孩儿包在襁褓里,“瓦”是用瓦所制的纺锤,给女孩儿玩的是纺锤。因此生女孩儿又称作“弄瓦之喜。”

(三)天文天象

月,“月”字是个象形字,字形像月缺时候的形状。月亮的特点是缺时多,圆时少,所以,古人以常见为文。其本义是指月亮。根据月亮运行的阴晴圆缺这种周期现象,人们把从朔至晦称为一月,因此,“月”又作计时单位,如:3个月以后。“月”引申为像月亮一样的颜色或形状,如:月白,月琴。“月”字是个部首字。凡以“月”为部首的字大都与“月亮”“光明”有关。如“明”“朗”“朔”“期”等字。“月”常与肉的“月”部相混,要注意识别。

雨,“雨”字是个象形字,《说文解字》云:“雨,水从云下也,一象天。”雨是从云中降落的液体、水滴。作动词用就是“下雨”,引申为“滋润”。“雨露”一词,在古代指恩情、恩泽,如李白《书情》诗:“愧无横草劲,虚负雨露恩。”“雨”字是部首字,从“雨”的字都与“雨水”有关,如雪、霖、雾等。

夏,“夏”字是个象形字。“夏”字在金文中像一男子在烈日炎炎的三伏天里,热得浑身是汗,无所措足,便脱去所有的衣服,赤足露背地站着。“夏”也是古代中国称谓,如“华夏”“诸夏”。“夏”字后来引申为“大”。又有“高屋”“大殿”之意,同“厦”。“夏”字后来又被用作时序的划分,即春夏秋冬四季中的夏季。其之所以被用作时序的划分,根据它的本义和引申意义可以推测,阴历的4月、5月、6月这3个月正是气温高、天气炎热、太阳光照强烈、犹如一团大火在熊熊燃烧,人要面对这样的酷热环境生活,就需免装而赤足露背。因此“夏”就被用于一年四季的划分,即指最热的季节。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宝珍.汉字与中国文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3〕许晖.这个字,原来是这个意思[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4〕宿春礼.人生该懂点汉字的奥妙智慧[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

〔5〕费锦昌,徐莉莉.古今汉字趣说[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汉字语言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