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字人生境界高
2017-01-05牛锐
牛锐
晨起读书,有一句话“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读来颇有意趣,品来很有禅意,思来蕴含哲理,让我心潮起伏,感慨良多。
国学大师季羡林说:“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菜根谭》中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细品之,有感于心,这说的是度的问题。半开之花,正在美丽绽放的过程中,会让人想到一日比之一日更鲜艳。而面对开到极致的花朵,我们难免会想到盛极而衰,想到落红如雨。有时人亦如此,不看碌碌无为时,不看飞黄腾达时,只看他在路上的跋涉,就是一生中最美的片段。此时,人心中希望正好,信心正浓,已走过了黯然落寞、彷徨无助的凄凉,还未被骄傲侵蚀,未被光环掩映,正是最值得注目的时刻。人生事多是如此,莫要做到极致,就会回味悠长。如酒饮微醉一般,尝到了酒香,在微醺中陶然有真意。若是一醉酩酊,则境界全变。如此就想到了吃饭,一些聪明的人只吃到半饱便停箸不食,这大合养生之道。常有人吃饭时,不吃到无法下咽绝不罢休,此时一想美味则憎恶盈胸,更有欲呕欲吐之感,全无美好回味之趣。不说养生方面,单就面对美食的那份自制力,就能体现出一个人面对诱惑时的心态。
“半”是一种完美的人生境界。世间之事多存缺憾,我们常常强迫自己去追求一种完美,却总是落得满心伤怀。故此,人生当求半而不贪全,当我们贪恋追求一种完满,有时却如水中逐月,更可悲的是,我们还觉得自己是在积极地求取进步。求半即知足,知足当可常乐,这并非是消极,而是一种睿智。明末清初的李密庵,有一首为人称道的《半半歌》:“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倡导一种豁达从容、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生活状态。而知足并且知不足,则是一种境界。
“半”是一种安逸平和的理想生活。人们常常羡慕书中那些别样的人,如半官半隐的王维,或古代那些半耕半读之人,我们钦羡他们的安逸平和,而我们的烦恼来源于在世事奔忙劳碌中,心被填得太满,连梦里都不得清闲。究其根本,是我们不能把心腾出一半来,去容纳一些喜欢的东西。一直觉得全力以赴、全心投入才能成功,实则那是一种羁绊,若在心里融入自己所欣喜的种种,你会发现,脚步更从容,生活并没有那么疲累。晚清名臣曾国藩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求阙斋”,意在持满戒溢、知足自省,“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是他常诵的格言。中和谦恭,虚怀若谷,顺其自然,日积月累,才能兼收并蓄,为之大成。
“半”是一种智慧的处世之道。我们的先贤给我们留下很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典话语,如“谦受益,满招损”“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人满则骄”等。说话留有余地,做事掌握分寸,把握一个“度”,“中立而不倚”“味让三分,路留一步”,不顾此失彼,不剑走偏锋。杭州灵隐寺中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人生哪能多如意”,下联是“万事但求半称心”。这副对联道出了处世的真谛。其意是奉劝世人心态要宽松、从容、大度、豁达,眼界放宽,心平气和地追求“半称心”的生活。古人说:“天下事不如人意者,十之八九。”假如事事尽如人意,那还有什么努力和辉煌精彩可言呢?人生不存在十全十美,有遗憾才显出生活本色。人生几十年,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都有,故称“百味人生”。人生追求完美,但总会留下无尽的遗憾。西方有句谚语:“当你选择面对阳光,黑暗永远在你的背后。”所以,生活里有阳光就会有黑暗,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在五光十色、眼花缭乱的花花世界的诱惑面前,特别是在激烈竞争、崇尚快餐文化的今天,只有“万事但求半称心”,才能坦然地面对人生,淡泊地看待荣辱得失。
一个简简单单的“半”字,里面却蕴含深意,仔细悟来,让我们受益无穷。“半”中有真意,是人生的本真所在,亦是尘世繁忙中的我们回首时那让人心动的心灵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