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文化的传灯人

2017-01-05佚名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6年12期
关键词:叶先生叶嘉莹古典

佚名

叶嘉莹先生在谈到词之美感特质时,提出了“弱德之美”这个新颖独到的理论,想来这正是从她自身的文化修养所引发的。“弱德”是一种美好的品质,这种美感兼具教化的作用,是美与善的统一。

叶先生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叶先生倾毕生心血致力于中国传统诗词的创作、研究和传播,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她一世多艰,身经多重忧患,却能够把个人小我投入到更为广阔高远的人生境界,在承受之下完成自己。她毅然担荷起中华古典文化传承的使命,传达着诗歌中那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生命的力量。

叶先生经历了太多的苦难,而她却能够在困境中越发坚强。如果有人问到她何以如此,她总会微笑着回答:“这是学习古典诗词的好处。”

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有一种内在的提升作用,当诗词的生命渗入到一个人的血液之中,与她的精神融合,那么诗词就会成为支撑其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可以从中获得一种强毅的担荷的精神,一种直面苦难不求逃避的坚毅的精神。

“苦难的打击可以是一种摧伤,但同时也可以是一种锻炼。”不是说要看破红尘,但有时候我们确实要看破一些纷纷扰扰,获得更大的精神的自由,代价是不得不承受一些常人难以承受的苦痛,而且在苦痛中要支持着不能够倒下去。

1924年,叶嘉莹生于旧北京一个传统世家,那时的叶家奉行儒学,恪守礼仪。闲暇时,父亲与伯父会声情并茂吟诵古诗。受此环境熏陶,叶嘉莹开蒙很早,六七岁便诵读《论语》,十几岁能写格律诗词。1941年,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打下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

她容貌端丽,天资聪颖,是典型的民国“闺秀”。或许是出于天然的气质,辅仁读书期间几乎没有人敢随便跟她讲话,“直到毕业时同学道别,我才听说有男同学编排我‘孤芳自赏‘我行我素。很多人说我爱情诗讲的那么好,长的又不难看,但事实上,我真的没有感情方面的经验。”

叶嘉莹的一生几乎与中国近现代史同步:1937年抗战爆发,父亲随公司迁往后方,杳无音讯;17岁刚刚考取辅仁大学,母亲因病去世;24岁婚后随丈夫迁至台湾,遇白色恐怖入狱……在屡次磨难中,叶嘉莹丢掉了衣服、行李,却始终贴身携带恩师顾随的授课笔记。“因为我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天地之间,除了这些笔记,再也没有记录老师讲课的东西,是他把诗丰富美好的生命传达出来,所以,拼尽一切,我也要把这些东西带出来。”在恩师影响下,对古诗、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研究一直伴随叶嘉莹的生活。三年后丈夫出狱,却性情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

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诗是这样写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世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她默默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她的小女儿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

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她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叶嘉莹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她记着老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对叶嘉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讲课时,她一定尽己所能,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对她来说,这不仅是对不对得起学生的问题,更是对不对得起杜甫辛弃疾的事情。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事实上,就算我一直在教书,我也并不是好为人师。”她说,自己更大的爱好是“好为人弟子”,喜欢学习。

“我现在已经归来啦。”此前一直两地奔波讲课的叶嘉莹说,“回想我这一生,实在是幸运的。现在南开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是在中国。”

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诗词给叶

嘉莹力量,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借它度过忧患,获得疗愈。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这难题,她早已解开。

2014年5月10日,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天津南开大学,共贺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温家宝致信祝贺,称先生七十年来孕育桃李,从事研究,为传播中国丈化作出重头贡献。在致答谢词时叶先生说:“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她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著作等身,精研古诗词,培养无数学生,被称为“大师的老师”。

(选自《人物》2015第7期和腾讯儒家专访,有删改)

【阅读指津】 在实用文中,对我们最具启迪性的当属传记文。以上这篇《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叶嘉莹》就是这样一篇兼具真实性、思想性和文学性的传记文章。

首先谈谈其真实性和思想性。

传主叶嘉莹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古典文化的研究者、古典诗词创作者,而且是一位汉学的传播者、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叶嘉莹在古典诗词道路上所作的探索是有目共睹的,其中由她多年来辗转各地讲课时的录音而整理出来的《唐宋词十七讲》,已经成为后学者们研究唐宋著名词人的重要参考文献。她还创办基金和奖学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外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和研究工作。叶嘉莹的事迹影响了并正影响着一代代古典文学的爱好者,点燃了大家心中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情,照亮了大家探索古典奥秘的道路,滋养了后学者们干涸的心灵。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民族,叶先生都是功臣,而且,直到今天,叶先生还在孜孜以求,毫不倦怠,堪称我们生活中的楷模。

非但如此,叶嘉莹对于苦难的理解以及对待苦难的态度,更是显示出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苦难的打击可以是一种摧伤,但同时也可以是一种锻炼”, 这些经典名言字字珠玑,响彻时代的天空。

一颗经受苦难淘洗的伟大心灵,是可以穿越时空的!因其真实,所以感人;因其感人,所以具有现实的深度和思想力度。

再者,谈谈其文学性。

文章重点选取了三个方面的材料来展示叶嘉莹的生平经历和美好人格:1-6段是写叶嘉莹谈对弱德之美的理解,7-10段是概括叶嘉莹走上古典文学研究之路的过程,11-14是写叶嘉莹传承文化的方式——在讲台上教授诗词。整篇文章选材典型、有概括力,思路、层次清晰。

文章既有典型事例的叙述,又有作者精彩的点评。例如11-13段简要讲述了叶嘉莹四处奔波为学生讲授古诗词的情景,14段中便有了作者精辟的评论:“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

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

文章既有简要的概述,又有细节的描摹。第9段概述叶嘉莹坎坷人生,寥寥数语,看似平实却仿佛饱经沧桑。接着又抓她随身携带恩师的笔记这一细节,表现她对古典文学的珍爱和执着。在讲述她对待性情大变的丈夫时,又抓住王安石的一首诗给她的启迪,表现她从诗歌中获得一种直面苦难不求逃避的坚毅的精神。

在全文写作过程中,作者还直接大量引用传主的原话,比如文章前几段谈“弱德之美”时,大段引用叶嘉莹对苦难的理解,鞭辟入里。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从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综上,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

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其选材的最大特点是典型性、概括性,高考考查的侧重点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人物的精神或对人物的评价或阅读的启示。如果说文学类文本阅读侧重于对我们审美能力、感悟能力的考查,那么,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对我们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查。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第一遍要读清事实,即理清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首先,

要吃透文本,梳理作品陈述的主要内容,传主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业绩贡献等。从传主的生平事迹中把握其形象。其次,要注意从传主与社会背景、传主与他人的关系中去把握传主的形象。分析传主与社会背景是理解传记内容的重要途径,要深刻理解传主,就要了解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

第二遍要读准人物,认真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和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想一想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主人公的,主人公具有哪些品质特征,要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传主形象。

第三遍要读好评价,理性认知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和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抓住文本中作者直接评论的语句,理解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在此基础上大胆探索,理性判断。

惟其如此,一篇传记文才能让我们如沐春风,才能真正砥砺我们的德行,激励我们的人生。

猜你喜欢

叶先生叶嘉莹古典
诗词的女儿叶嘉莹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学人书话·叶嘉莹与徐培均
叶嘉莹,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透明独木舟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赌一个未来
赌一个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