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匠
2017-01-05王往
银匠是神秘的。
他的衣着讲究,不一定名贵,但是得体、挺刮、利索。他的皮肤白净,手指细长,声音细软。这和他的手艺相当般配。打银子,是精致的活儿,粗手大脚,邋邋遢遢还叫银匠么?
但人们还是感到好奇,人们见过的其他串庄的手艺人和生意人,都是衣衫粗陋,大呼小叫,不知道这个与众不同的人打造出的东西会是什么样子。
银匠走在村路上,招揽着生意:打银子,打银子哩。大姑娘小媳妇们只是看着他,并不急着叫他停下,而是互相转告:银匠来了,打银子的来了。她们约了几个人,先是羞怯地看着他,你推我让地叫一个人先跟他说话。他发觉了,停下步子,放下担子,伸手划一下遮到眼睑的发梢,似乎也有些羞怯,轻声问:打银子么?
他很快就赢得了人们的好感和信任,不一会儿工夫,他的担子边就围满了人,有人拿来了银币,有人拿来了旧银饰。
随着工作的开始,人们对他又多了一层神秘感。人们看着他拉开风箱,火苗蹿上来了,银子在容器里化成了水,注入了模具,接着拿出了砧子、钳子、锤子、锉子。他一声不吭地做着这些活,人们也不吭声,仿佛怕惊动了银子的魂魄。
他敲着,剪着,刻着,磨着,沉浸在手艺的世界里。
一个银项圈出来了,一副手镯出来了,一枚银戒指出来了,它们发出月光的清辉,静静地躺在主人的手心。啊,主人轻声赞叹着,声音似乎是从眼睛里发出来的。人们看到他不仅将银饰錾上了花纹,还錾上了文字。他在项圈上錾上“前程似锦”,在手镯上錾上“天长地久”,这是他对主人的祝福,让主人平添了喜悦和感动。
银匠抬起头,笑微微地看着主人的表情,他的目光是自信的,但没有任何自傲,依然很沉稳,他的表情更让人敬佩他了,这说明人家手艺过硬,已经习以为常了。主人的目光与他对接时,才从恍惚中想起一件事,急忙付钱。银匠随意往银柜子下的抽屉里一放,又随意推上,然后,随意拉起了风箱。
偶尔闲下来时,人们也跟他聊几句,问他哪里的,他不说详细,只说是南方的;问他多大做手艺的,他说13岁就开始了。人们不问了,他也就不说了。好像除了做手艺,他对别的都不感兴趣。
可是,有一天,这个银匠竟然做出了一件叫人震惊的事:他把村里一个姑娘拐跑了。要说,这种事情,在我们平原上也是常有的,安徽卖菜刀的,河南耍把戏的,浙江卖布的,山东弹棉花的,在村里待了一段时间,和某个姑娘看对眼了,就双双私奔了。可这些人都有个共同特点:能说会道。而这个银匠呢,他嘴很拙,不说什么话,也没见他和那个姑娘单独交往,怎么就一下子带她走了呢?
人们觉得他更神秘了。
这个被他带走的姑娘,是蒲先生的女儿,叫小槿子。蒲先生是当地有名望的教师,对孩子很严,出了这样的事,他可受不了,在家里躺了几天。
人们去劝他,说银匠是个不错的小伙子,姑娘跟他不会有罪受,想开些。
蒲先生想不开,愣了半天,丢下一句话:她永远别想踏进家门半步。
人们走了,都知道这是气话。以前那些姑娘和外地人走了,哪家不是这样说,到头来,等姑娘有了孩子,一家几口回来了,还不是亲亲热热的?这叫“亲不亲,打断骨头连着筋”。
可蒲先生的脾气很犟,女儿小槿子走后一年,托人带话回来,说想回家看看,蒲先生直摆手:我死了都不想见他们!
几年后,蒲先生要过60寿辰,亲朋好友都劝他,让小槿子一家回来吧。蒲先生还是摇头:不行,我是不会认他们的!
蒲先生60寿辰那天,小槿子和银匠带着女儿回来了。带了很多礼物,其中有一方寿匾,里面镶着一棵松树,是纯银打制的。村里人可算开了眼。
蒲先生还是不搭理,躲在房间不出来。
小槿子和银匠就跪到他面前。小槿子说:“爸,你可以不认我,可我不能不认你,你过生日我是一定要回来的!”银匠接着说:“爸,对不起,以前是我的错,以后我会好好孝敬您老。”人们见了这阵势,赶忙叫蒲先生拉孩子起来,蒲先生终于开口了——起来吧。
亲友们这才把银匠送的寿匾挂起来。蒲先生不看。
吃完饭,有人问银匠还打不打银子了,银匠说打,然后拿出一个箱子,里面装着打银子的器具。很快,银匠又被人们围了起来。有人拿来一个旧银饰,叫银匠翻新。银匠翻新好了,这人问多少钱,银匠还没张口,旁边响起一个声音,原来是蒲先生,“乡里乡亲的,收什么钱!算了!”银匠赶忙说,算了算了。
银匠在村里待了三天,每天都忙着打银饰,分文不收,人们硬要给,银匠说,爸不让收钱。蒲先生终于开心起来。
【阅读指津】 《银匠》通过描写一位衣着得体、性格沉静的银匠在村中为村民打造银器,最后竟然把村中蒲先生的女儿给拐跑了一事展开故事,展现了富有乡土乡情特色的爱情、亲情矛盾。最初蒲先生不肯承认女儿的这段婚姻,后来蒲先生原谅银匠并不是因为他在自己过生日时带回一块镶着纯银,刻着松树的寿匾,而是银匠对自己的孝顺和对乡亲的尊重让蒲先生在村里人面前觉得有了面子,所以愿意接受这样一个女婿,让读者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下一窥真实、充满着善良和温情的平原乡村生活。
阅读这篇小说,我们理应思考三个问题:
第一,文章讲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如何刻画银匠神秘的?
小说开篇就说“银匠是神秘的。”接下来从衣着得体、挺刮、利索写到皮肤白净、手指细长、声音细软,简短精炼的几个修饰语就把一个神秘而又斯文的银匠形象勾勒出来了。
接下来写到银匠招揽生意和其他的手艺人生意人不一样,他发觉有生意来时,会“停下步子,放下担子,伸手划一下遮到眼睑的发梢,似乎也有些羞怯,轻声问”这些动作和神情的细致描写,进一步说明银匠与其他手艺人的不同,也为后文他能拐走蒲先生的女儿做了铺垫。
随着银匠工作的开始,人们对他又多了一层神秘感,“他一声不吭地做着这些活,人们也不吭声,仿佛怕惊动了银子的魂魄”,平淡的语言中体现出银匠做事专注;“他在项圈上錾上‘前程似锦,在手镯上錾上‘天长地久,这是他对主人的祝福,让主人平添了喜悦和感动,”更进一步说明银匠做事细致体贴,为人善良,因而家教极严的小槿子才会被他所吸引,继而被他拐跑。走街串巷的手艺人拐跑姑娘在平原上也是常有的,但这些人都有个共同特点:能说会道,而银匠嘴很拙,也没见他和那个姑娘单独交往,因此更加神秘了。
文章的前半部分围绕开头的“神秘”二字作文章,将许多生活中碎片化的情节串联在一起,看似无意的二个字,实则独具匠心,充满着对生活的诗意体会,银匠的神秘性一步步得到了展现。
第二,小说的结尾为什么“蒲先生终于开心起来”?“终于”二字说明蒲先生对这位女婿的行为心中一直耿耿于怀,即便是女儿女婿已经生儿育女,在六十大寿的时候给自己送了一块镶银的寿匾,让村里人都开了眼界,这些都没有让这位当地有名望的老教师解开心结。“私奔”这件事在传统的乡土社会毕竟是件丑闻,因此人品是否端正成为蒲先生能否接纳自己女婿的唯一标准。只有当“银匠在村里待了三天,每天都忙着打银饰,分文不收;人们硬要给,银匠说,爸不让收钱。”这个时候,蒲先生才真正的解开心结,承认了这个女婿,这种开心一是来源于女婿的听话孝顺,二是女婿的这种行为体现了平原人家淳朴的情感,也让人看到在平原世界里纯洁、善良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虽然只是平民百姓的寻常生活片段,但在现实社会的高楼大厦里难得一见,因此更容易触动人们的心扉,引发读者的想象与怀念,故事就显得更加诗意和唯美。
第三,小说的主要任务除了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最重要的则是创造一定的时空情景,因此我们在读完一篇小说后,理应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比如,本文作者的写作风格、表述方式、主题探究等等。对其中的某一点是否可以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共鸣,并在现实生活中指导我们的行为?
阅读王往的“平原诗意”小说,我总是不自觉地想起沈从文的《边城》以及沈从文在《边城》中创造的迷人的湘西世界;王往则在他的“平原诗意”系列中创造了一个动人的“平原”,建构出“诗意”的审美理想。《人,诗意地栖居》,是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后经海德格尔的哲学阐发,“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几乎就成为所有人的共同向往。以“平原诗意”系列小小说而备受大众瞩目的作家王往,以一支充满着柔情的笔,通过叙事方式和生活语言的诗意化,以波澜不惊的故事情节,将苏北平原生活展露在读者面前,为广大读者构建了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充满着“真、善、美”的理想世界。
王小波说:“一个人拥有此生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世态炎凉,风雨人生,这些并没有淹没作家的诗意情怀,相反以诗心看世情,从银匠的身上映照了传统文化的灵魂,也体现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写作深度,对生活在水泥森林的现代人们来说,为他们日益枯涸的情感沙漠注入了一道纯澈温暖的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