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二○一六年总目
2017-01-05
作 者 文 章 期数/页码
B
白谦慎、薛龙春 艺术史有没有自
己的方法 4/158
白维国 “吹捧李何林的反革命
骨气” 6/50
卜 键 和珅的衣带诗 2/69
污卮 8/3
模棱首 12/46
C
蔡天新 纳什,两个世界里的爱
1/149
曹南来 从农村到巴黎:跨国村
落中的神圣与日常 2/126
曹卫东 爱就是要走出无家可归
的状态 8/84
常建华 乡约往事 9/69
陈 斌 赋予信仰以自由 6/119
陈彩虹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繁荣?
3/12
在无知中迎来第四次工
业革命 11/14
陈 飞 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
5/45
陈 斐 警惕人文学术研究的
“技术化”! 4/67
陈 慧 正视美国左翼文学的复
杂性 8/69
陈家琪 小议“伪善” 8/11
陈建华 标准化时代的文化乡愁
3/102
陈平原 小书背后的大时代 9/95
陈 颀 秋菊二十年:反思“法
律与文学” 9/160
陈胜前 溯源中国文明的经济基础
10/58
陈卫平 日本的核电劳工 8/116
陈忠平 郑和下西洋:走向全球
性网络革命 2/3
程 刚 燕大教授系狱记 2/157
程 虹 风,在海上漫步 6/128
D
戴海斌 “出使日记”中的晚清外交
12/97
戴潍娜 美的对峙 9/124
丁 宁 关联性:艺术史思考的
一大纽结点 5/161
董灏智 《孟子》的尴尬 2/118
杜庆春 二○一五年中国电影的
井喷与混沌 2/133
杜书瀛 蔡仪百年 美学人生 9/86
杜维明 一个匠人的天命 2/93
段志强 三千弱水入流沙 9/78
F
范勇鹏 这个世界会好吗? 6/15
方 旭 真理的复仇 8/136
冯 庆 文明史与师道尊严 4/63
人类的可能与不可能 6/115
冯天瑜 “改革运动健将”范熙壬
2/87
冯兴元 安·兰德与哈耶克的对立
4/88
符 鹏 置身事内的艺术批评 6/55
傅 谨 红伶残稿,可留真香 5/56
G
高峰枫 《西奈抄本》的发现与收藏
12/141
高旭东 格林布拉特及其新历史主义
3/48
龚 龑 简·奥斯丁的读者们 4/97
顾 钧 华兹生与《史记》 3/55
“富布赖特”往事 11/43
顾 农 “酷吏”郦道元 3/38
顾 昕 印度学人的科学发展观
和印度梦 2/109
印度版的市场与政府之争
5/65
关 凯 “民族问题”:必须澄清
的几个认识 2/57
郭 杰 苏兴先生琐记 11/52
郭 平 纸上琴声犹可闻 4/169
H
韩 潮 “自然社会”的厚与薄 3/117
韩东育 东亚的表达 10/146
何俊毅 梅因与自由帝国主义的
终结 3/90
何 磊 城市、养生与当代 8/35
何 蒨 争论围绕豪泽尔 7/169
河 西 沙和尚与炼丹术 11/158
贺照田 启蒙与革命的双重变奏 2/13
洪再新 三十年“长”“远”之见
12/162
洪子诚等 世纪视野中的百年新诗
3/3
胡智锋 对话,无处不在 1/128
黄 荭 粉红系,治愈系 5/115
黄纪苏等 庙堂高耸,人间戏场5/22
黄燎宇 “谁是野蛮人?” 1/49
黄乔生 周郑信札与“黄学”研究
6/100
黄 涛 现代自然社会中的“孤
独者” 3/126
黄晞耘 出口葡萄酒,“进口”政
治哲学 4/41
霍伟岸 《三体》中的政治哲学 3/22
J
季剑青 新文化运动是启蒙运动吗?
7/54
贾 康 解读万历时期的财政改革
12/106
江晓原、穆蕴秋 “影响因子”是
用来赚大钱的 5/3
影响因子是可以操弄的 9/16
蒋 晖 “逆写帝国”还是“帝国
逆写” 5/132
蒋原伦 奥尔巴赫与西方叙事传统
8/145
金惠敏 后殖民与全球化时代的
中国 12/31
金婕·弗罗斯特 德拉菲尔德及其
时代 11/152
金 浪 维柯的美学读法与新时期
美学热 1/58
金 雯 金宇澄的谜语人物:负情
感试论 8/160
晋 军 结构的力量:“泰坦尼克
号”上的生与死 8/77
K
康太一 隐形的翅膀 9/54
康子兴 革命时代的亚当·斯密
10/80
孔 勇 末代衍圣公的历史命运
10/25
孔 元 合众为一的新思路 3/160
L
黎湘萍 台湾文学的“探索者”与
“革命者” 7/108
李伯重 理学研究的新突破 8/110
李春梅 从人艺停演话剧《潘金
莲》谈起 8/52
李大兴 多少风云逝忘川 3/39
抚琴弦断上高楼 5/13
关于《浮想录》的浮想
10/41
李焕征 华语电影,谁的华语? 谁的电影? 12/36
李建军 丹齐格对抗塞利纳:文学
阅读与国家欺诈 5/82
“死文学”:王国维对汤显
祖的一个偏见 9/136
李建军 “对象”的言说:“他者”
与近代“中国”认知
12/110
李 晶 《论政学疏》与激进化的
忧患 1/136
李 零 血荐轩辕 1/32
说“解构永恒中国” 6/58
李 玫 文献纂集 嘉惠学林 11/76
李庆西 司马一生唯谨慎 2/98
魏延之叛 4/121
李 石 何谓公职的傲慢? 6/124
李双志 世态·人情·性事 3/109
李松睿 批评家不要忘了“临水
的纳蕤思” 4/109
李新伟 “最初的中国”:考古学
证据和推想 7/70
李行健 怀念老友刘叔新 11/48
李雪涛 富布卢克及其《剑桥德
国简史》 7/133
李兆忠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2/166
李 喆 “数”拓新土 道不远人 5/33
李政富 最好一篇都不少 5/153
励 轩 民国的汉藏佛教与现代
国家 5/141
郦 菁 历史社会学的“现在时”
12/56
林 岗 人间大爱,赤子情怀 2/158
刘 超 日本安保运动与竹内好
的抵抗哲学 2/41
刘大先 “裸命”归去来 8/168
刘
晟 前往“文学的祖国” 3/51
刘 东 “大空间”与“小空间” 8/26
进化与革命 12/3
刘方喜 当“分享”成为“主义”:
物联网开启新时代 1/3
刘桂生 从文字误译到精神扭曲
12/23
刘 晗 美国宪法的故人故事 9/104
刘皓明 我与《杜伊诺哀歌》 10/117
刘 禾等 走出文明的金字塔 10/14
刘俊峰 裂变时代的痛苦心灵 8/113
刘 潞 “清明画谏”千古谜 5/169
刘 倩 记忆、爱与死亡 5/107
刘荣兴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8/56
刘 涛 袁宏道诉苦 2/48
张敞密报废帝刘贺 4/96
临与摹 5/140
“吾不如”之论 8/66
旁行书、蟹行字 9/135
汉碑整齐之法 10/155
送别 12/41
刘天骄 全球史与国际法视野中的
《独立宣言》 6/155
刘 统 长征:历尽艰辛的求生
之路(上) 9/3
长征:历尽艰辛的求生
之路(下) 10/3
刘文飞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7/149
刘文瑾 现代性与犹太人的反思 6/81
刘潇雨 漫步书店街:城市空间
中的新文学读者 7/85
刘晓峰 “俘虏第一号” 11/141
刘永华 乡土中国,有多“乡土”?
6/63
刘跃进 走进上古神话历史 9/45
刘泽华 长亭回首短亭遥 1/11
法家在统一帝国中的作用
7/62
刘增人、刘泉 路在脚下 12/134
刘 治 酷刑与文明 4/105
卢云峰 为何是“宗教美国,世
俗欧洲”? 3/150
陆 昕 代官制判的刑名师爷 7/129
陆跃祥、唐洋军 十年后,重读
弗里德曼 10/73
吕正惠 “他年若遂还乡愿,骥老
犹存万里心” 2/89
罗 扬 在文明的“心史”之间 12/88
罗志田 且惭且下笔:从史学想
象世界 1/77
M
马克垚 冈绍夫与《何为封建主义》
6/120
马 敏 两访塞兰坡 3/134
马文韬 友谊,抑或是利用与被
利用 7/141
马子木 邓之诚及其清史研究 11/134
毛秋月 我如何认识波洛克 7/137
苗怀明 既欲求真实 宁复计辛苦
11/82
N
聂锦芳 “到马克思的故乡去!”
6/72
聂智琪 代表性危机与民主的未来
8/126
P
潘家恩 双面的浪漫与多维的乡愁
5/120
泮伟江 卢曼与他的现代社会观察
1/40
彭 斌 反学校文化与工人的子
承父业 5/50
谁统治“疯狂动物城”?
12/73
彭 刚 如何从历史记忆中了解
过去 4/71
Q
亓同惠 道德的本源与终局 8/17
钱永祥 韦伯:“大国崛起”的思想
10/156
乔 卉 大学整体性危机的经费因素
7/79
R
任 晓 “汤冠费戴” 7/83
阮清华 “在城市中找朋友” 3/168
阮 炜 民主不是古希腊的专利
9/152
S
商 伟 言文分离与现代民族国家: “白话文”的历史误会及
其意义(上) 11/3
言文分离与现代民族国家:
“白话文”的历史误会及
其意义(下) 12/11
邵燕祥 重读荒芜的打油诗 6/46
沈昌文 又走了一个 3/106
沈卫荣 “吐蕃僧诤”背后的历史
叙事 4/80
盛 洪 通古今之变 6/3
盛 韵 真伪达利与艺术特展 2/149
石晨曦 日本海外神社的反宗教
本质 8/59
石小军 故纸中的英国早期公共
图书馆 7/117
鄃 韪 在现代主义逻辑的内部
3/143
苏 力 时空穿越中的文化中国
认同 12/116
孙 柏 卡尔·施米特与《哈姆
雷特》 12/126
孙 焘 理想的学术普及还有多远?
11/99
孙 歌 黄河纪事 3/98
寻找亚洲原理 10/136
孙佳山 《三体》思想资源及其限制
7/14
孙来臣 《战争哀歌》:越战老兵无
法愈合的心灵创痛 8/153
孙雪梅 “虽然”之后,“味道”之中
1/111
孙英刚 大雁与佛教信仰 1/139
孙 郁 “多”通于“一” 6/29
所 思 荒原狼的嚎叫 4/139
T
唐克扬 看千年都市,究竟芜湖
4/149
唐小兵 《时报》与启蒙的迷津 2/25
唐晓峰 从资本主义到拉铁摩尔
12/64
陶慕宁 晚明文人的真情与矫情 2/78
陶 郁 暴力的情境逻辑 10/125
田本相 海外中国抒情传统学派
9/113
田飞龙 立法者林肯的神话尺度
11/118
W
万俊人 化敌为友如何可能? 4/32
万 明 中国的“白银时代”与
国家转型 4/129
汪 晖 “民族主义”的老问题与
新困惑 7/19
承认什么,何种政治?11/55
汪民安 杜尚、劳森伯格和“八
五新潮”美术运动 11/167
王德威 天涯万里,尺素寸心 1/27
王
森 由“下”看“上”与“合
伙人效应” 7/125
王汎森、袁一丹 满眼都是“现在”
6/37
王海洲 英雄时代的镜与灯 3/81
王洪
冷战的孩子 7/3
王 坤 从“日本风”到“中国热”
8/43
王蒙、康笑宇 文墨家常 1-12/封二
王培元 夜读漫笔 2/37
王润珏 卫视节目版权引进面临拐
点? 10/33
王 涛 铁路、美国的现代化与
数字史学 1/83
王 昕 刘慈欣小说中的“非等
价交换” 7/9
王学典 本土化:学术与意识形
态的双重诉求 12/29
王 炎 阿拉伯的劳伦斯 4/21
海内存知己 11/32
王一川 “种咱们的园地要紧” 1/67
王一方 人的大脑何以研究人的
大脑? 5/42
王以欣 老去的是时光 10/121
王玉玲 《吾妻镜补》对《吾妻镜》
的误解 10/173
王正宇 怡情悦性天天读 5/113
闻 一 没有国界限制的战争 6/90
吴国盛 自然史还是博物学? 1/89
吴小东 也谈批评严复《〈民约〉
平议》 1/173
X
夏晓虹 “共和国民必读书” 3/71
谢一峰 拼贴与“杂拌儿” 8/103
熊秉元 苦涩的陪榜者塔洛克 4/50
徐之凯 莱尼·里芬斯塔尔在法
占区的申诉 9/38
许 宏 前中国时代与“中国”的
初兴 4/3
许志强 谈论卡佛时我们在谈论谁
5/90
Y
杨凤岗 “宗教美国、世俗欧洲”
的主题与变奏 7/159
杨俊杰 李太白漫游奇境记:闲
谭布伯《我和你》 9/144
杨立华 哲学家的历史世界 3/62
杨 鹏 愿力与艺术同在 6/169
杨清媚 费孝通读韦伯 7/89
杨新宇 影史留名《王老五》喜
剧悲心蔡楚生 6/106
杨渝东 韩国的政治化宗族 6/146
杨 早 物质技术如何改变中国
文学生活 11/94
姚大力 报告文学能讲述历史吗?
4/12
叶 隽 从“文化学”的建构谈起
11/127
叶廷芳 尊重人的内在精神生态
的自在性 2/33
余才林 《全汉文》校理拾零 9/29
余婉卉 《吴宓日记》中的老温德
5/99
袁一丹 “黑暗涧谷”上造塔 10/101
月 庵 谐音象征 2/56
漱石与一叶 3/159
岳永逸 “非遗”的雾霾 3/31
Z
曾艳兵 卡夫卡的布拉格 1/96
何为“卡夫卡式审判”?
12/119
詹福瑞 禅边风月 4/56
学者的魅力 6/23
张宝明 重申启蒙:再说新文化
运动的名实 10/90
张宸宸 机器人:法律行业的终
结者还是开路者? 10/38
张承志 轻轻地触碰(一) 10/129
轻轻地触碰(二) 11/67
轻轻地触碰(三) 12/152
张 聪 “审慎的开放” 2/49
张飞岸 罗伯特·达尔的红与黑
11/110
张 格 晚清书牍谦敬举隅 2/45
张冠生 江村八十年 7/99
张 华 美的文化政治实践 8/121
张慧瑜 《棉花》的故事:中国
崛起的另一面 9/169
张洁宇 关于格律,他们其实在
谈论什么? 1/104
张磊、燕碧天 戏仿之“仿” 1/131
食物的政治 9/34
张丽华 唐传奇的文体与社会 9/128
张铁荣 两处订正 8/144
鲁迅致徐懋庸公开信的
前前后后 10/108
张伟然 篆刻中的艺术与学术 1/166
张晓波 大变局:平台为王与媒
体生死 2/140
张振涛 钢琴与铁律 12/81
张 治 “法漫”中的古物写生 5/74
钱锺书眼中的薄伽丘及
后继者 8/94
张宗子 梦中的忽必烈汗 6/139
鲁迅的样子 11/103
章美锦 果若皆拥有,问君何所求?
2/173
赵 刚 一曲告别“短工业化年
代”的哀歌 1/17
赵庆云 《顾维钧回忆录》的出版
风波 1/157
赵稀方 从未到来,却已过去 5/127
赵志勇 百年风雨《春之祭》 5/147
钟 乔 《我的诗篇》:纪录电影
与诗歌的对话 5/154
钟 准 体育运动中的政治 7/34
仲秋农 《越中名胜杂说》校札 4/79
周朝晖 川端康成哪去了? 4/115
周 濂 用政治“锁死”科技? 7/43
周林、陈博梅 立法不光是个技
术活 10/67
周溯源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1/73
周质平 汉字繁简的再审思 9/62
朱航满 台静农的文章与酒 10/29
朱鸿林 一道德,同风俗 10/48
朱 浒 历史真实与异域想象 10/166
朱也旷 列维坦的伟大不在于,
而在于 6/163
祝兆平 红楼苏州云乡梦 4/60
邹广胜 神圣的宁静 1/120
左东岭 以“体用”阐释文气 11/90
佐佐木力 “没有卫生间的高级
公寓” 11/25
《影响孩子一生的100部电影》
(套装3册)
电影业空前发达,亿元票房稀松平常,动辄突破10亿元。孩子们似乎越来越不关心故事和那些编织灵魂的经纬线。大家关心的是演员的“颜值”,是3D的视觉效果,是一切能够刺激感官的东西。当《速度与激情》火到了第七部,谁还有耐心重温《天堂电影院》?
《影响孩子一生的100部电影》旨在让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遇到最适合他们心理发展的电影,以电影的榜样力量带动学生的人格发展,给生命成长搭建阶梯。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具体理论为依据,本书选择了100部电影,每部包括电影的基本信息、主题、推荐理由、经典台词、精读和问题设计。
本书适合学生看,在电影中寻找到一个又一个人生蓝本;适合师生共读,通过电影课程编织属于自己班级的教育叙事;适合所有老师看,让电影成为理解职业的途径之一;适合家长看,能够营造高品质的家庭生活。
大象出版社
联系方式:河南省郑州市开元路16号大象出版社 0371-63863137
《读书》编辑部编辑
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
总 编 辑:路英勇
副总编辑:常绍民
执行主编:祝晓风
编 辑:饶淑荣/卫纯/刘蓉林
运营总监:李学平 编务:颜筝
装帧设计:陆智昌/薛宇 印制主管:郝德华
发行总监:雍江(010)84681334
发行邮购负责人:朱静 金宇迪
(010) 84050451 84050425
邮购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霞光里9号B座
《读书》邮购部 邮政编码:100125
法律顾问:中伦律师事务所 陈茂云
《读书》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sdxdushu@vip.sina.co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邮政编码:100010
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国内总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代号:2-275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东工商广字第0063号
ISSN 0257- 0270 CN11-1073/G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