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十年“长”“远”之见

2017-01-05洪再新

读书 2016年12期
关键词:美术史艺术史山川

前几天,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来信,说英国中国艺术史家迈珂·苏立文(一九一六至二○一三)的《山川悠远——中国山水画艺术》(Symbols of Eternity: The Art of Landscape Painting in China)译本增订本(以下简称“增订本”)自去年八月上市,不到一年,目前正准备第三次印刷。这个来自读书市场的积极反馈,把我带回到三十年前第一次将这本书的英文原著介绍到国内的情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神州大地上发生的文化大启蒙,是对长期以来思想禁锢的一场叛逆。这个巨大的认识转换,对我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当时我从历史专业转到中国美术学院读美术史研究生,改革开放给学术界带来的活跃气氛让人至今难忘。美院负责《新美术》和《美术译丛》两套重要美术期刊的范景中老师,着力向中国学术界系统介绍西方艺术史学,也常和我谈论西方对中国艺术的研究。此前美院图书馆进口了一批欧美原著,苏立文的Symbols of Eternity: The Art of Landscape Painting in China和美国著名学者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2013)的The Compelling Image: Nature and Styl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今译作《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就在其中。范老师常说:“我们以后一定要写一本书,要写中国艺术最精华的东西,这就是山水。”作为自然客体,山水为人类所共享,而作为主观表现对象,它又体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理念,在中国艺术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范老师的鼓励下,我开始一边阅读苏立文的Symbols of Eternity,一边动手翻译。该书是苏立文在牛津大学所做斯立德讲座—英国学术体系中最高荣誉讲座—的结集,一九七九年出版。一九八五年,我把读书笔记《迈珂·苏立文〈山川悠长〉》寄给《读书》杂志,没想到很快就被采用,发在一九八五年第九期“海外书评”专栏中。

拿了《读书》上这篇书评,我毛遂自荐,给远在牛津大学的苏立文教授去信,请教翻译中的疑难问题,从此开始了我与他三十年的学术交往。一九八七年二月我和山水画家卓鹤君兄途经英国,拜晤了苏立文教授夫妇。在他们家里,吴寰女士提起恩斯特·贡布里希爵士(Ernst Gombrich, 1909-2001)所写的书评,即《西方人的眼光—评苏立文的〈永恒的象征—中国山水画艺术〉》。后来我把它收入《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作为“学术批评”部分的压轴之作(见增订本附录一)。感谢吴寰女士的建议,中译本书名选用《山川悠远》,而不是直译原书的《永恒的象征》,与我之前所用“山川悠长”亦有一字之差。

“永恒的象征”一词出自英国的湖畔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的名篇《序曲》,获益于他的阿尔卑斯山之旅。对于苏著的书名,欧美艺术史家们在书评中曾给予正反两种评价。赞成的观点认为,它与斯立德讲座的宗旨非常吻合,可以让英国热爱艺术的公众更好地了解中国艺术。批评的观点则以贡布里希最具代表性,即认为“西方人的眼光”并不能完全用来概观中国山水画。基督教中一神教的创世力量可以作为“永恒的象征”,但与东方其他民族的泛神教,包括中国山水之“道”,并非同样概念。如在《浪漫主义的根源》(The Roots of Romanticism)一书中,以赛亚·柏林(Isaiah Berlin, 1909-1997)就曾对康德(一七二四至一八○四)看待“自然”的观点有如下评说:“在康德看来,自然最糟糕时,是人类之敌;而它的最佳状态,也无非是由人来塑造的中性物质。……自然不管以何种形式呈现在人的面前,都听人摆布,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它整体归属的对象。”那么,中国山水艺术,如果以湖畔诗人的眼光观之,又能如何来概括?

显而易见,中西之间对于山水一题的认识和实践,存在着鲜明的差异。从六朝到清代,中国关于山水艺术的专题论著,汗牛充栋。其中,清初个性派画家石涛的《画语录》共十八章,以“一画论”贯穿始终,对山水做高度的理论概括,其中有“兼字章”,突出了“一画”中的书写或“表现”的特征。大约在一八九五年,“美术”这个西方的概念通过日文进入中国的词语,基本把书法排除在外。二十世纪中期以前,除了黄宾虹《古画微》《画谈》等一系列文字继续强调中国山水艺术的表现性,中文对这一特性的著述渐次式微,而西方的美术史中,由风景这个自然的表象指代“山水”,呈现了新的气象。英国著名的批评家和艺术史家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1903-1983),在一九四九年所做的斯立德讲座就以风景画为题,其书《风景进入艺术》(Landscape into Art)也成为一部经典。该书对于风景题材做了清楚的概述。欧洲艺术史从古典时代壁画中的背景场面、中世纪抽象的宇宙图形模式,进入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十七世纪法国古典派风景和荷兰绘画,风景成为一个独立的母题,体现出艺术家逐渐征服视错觉的巨大努力和惊人成就。在此之后,风景的母题又充当了十九世纪西方绘画革命的载体,一步步超越其自身的局限,走向表现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的极端。

几乎和克拉克同时,西方学者开始专题介绍中国的山水画。其中美国学者李雪曼(Sherman Lee,1908-2008)写过通论性质的《中国山水画》(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德国学者孟士伯(Hugo Munsterberg,1917-1995)也曾将中国和日本山水艺术并置讨论。苏立文则最先从断代专题入手,根据其博士论文,出版了《中国山水画的诞生》。一九七四年他做斯立德讲座时,高居翰关于后期中国画断代史的《隔江山色—元代绘画》等著作尚未问世,所以,用“永恒的象征”点出“西方人的眼光”,算是神来之笔。

在同样的语境中,不难发现,原来“山川悠远”的出典以再现性描述见长。该句出自《诗经·小雅·渐渐之石》一诗,诗中显示出先秦人对自然环境(包括天象)的了解。要重现这些描述性的画面,必须借助一些历史知识,如南宋宫廷画家马和之以《诗经》为题的一系列画卷,基本上采用写实的手法。因此,山川悠远,与后人的浪漫想象,实在有很大差异。以我个人的翻译过程而言,且不说从“永恒的象征”到“山川悠远”,仅以“悠长”改为“悠远”这一字之易,就包含了多重寓意。问题是,这一字之易所侧重的中国山水画的再现性,对认识它的前期发展比较合适,但与后期山水画注重艺术家自我“表现”的特点则有很大不同。只是现在人们读《山川悠远》时,已经脱离了《诗经》的文脉,很自然地站到西方艺术史立场来考虑中国的山水。有很多早期的文献资料帮我们来如此认识山水,也就是回到苏立文做斯立德讲座的出发点,让英国(西方)所有爱好艺术的人都能理解中国山水画。这种侧重再现特征普世性的潜台词,直到一九九九年之后,才由另一本书,被转化为学术界一个极富争议的命题,关系到认识中国山水画史的话语权。换言之,原本是译文推敲的“长/远”之见,此刻成了重新思考世界艺术史宏大叙述的“长远之见”。

原来,就在千禧年来临之际,《西方美术史学中的中国山水画》的译本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推出,提出“美术史写作的套路属于西方”的假说,前提是现代美术史学以德语为母语写作的学科从温克尔曼(一七一七至一七六八)开始。作者詹姆士·埃尔金斯(James Elkins)是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教授,专长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在欧美艺术学研究领域非常活跃。他在大量接触关于中国山水画的西方文献后,形成一种错觉,认为中外美术史的叙述,特别是二十世纪以来的美术史叙述,都是从再现的角度,来认识人类相似的视觉艺术成就。这种寻求普世性的努力成为欧洲近代史学中“包罗万象史”的自然延续。

他在书中提出六个假说,其首尾两说,可以代表最主要的论点:

假说一:西方美术史与美术史学之间有深刻的联系。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在其中只不过是一个例子,或一系列的例子,无法与西方艺术史等量齐观。

假说六:有理由继续尝试理解美术史如何是西方的。但是任何这样的尝试将保持在西方美术史范围之内,而且如果一种解释成功地甩掉西方的假设,它将不再被承认是美术史了。

在人类追求客观知识的努力中,猜想与反驳这个过程不可或缺。和苏立文的《山川悠远》一样,埃氏的假说侧重“西方人的眼光”,可做他山之石。从世界美术史的再现主义艺术发展逻辑看,埃氏之说自成体系。与湖畔诗人同时的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1775-1834)说中国山水画是个“透视学之前的世界”,也倾向这样的分野。有趣的是,埃尔金斯客串到中国山水画史研究领域,采用了西文的研究成果所写的这本书稿,自一九九四年成篇以来命运多舛。除中文本,没有一个欧美大学的出版社接受它,其英文本直到二○一一年才由香港大学出版社推出。埃尔金斯遭拒的一个理由是他不能使用中文第一手资料,因此局限很大。这使我们想到美国学者约瑟夫·列文森(Joseph Levenson, 1920-1969)。这位“莫扎特式”的中国思想史家熟稔汉文原典,但他对董其昌“南北宗论”的解读在一九七六年仍然受到高居翰的批评。为此,高居翰深刻反省道,艺术史家应该首先责备自己,因为我们没有尽到责任,不能提供给历史学家最新的学术成果。同样,我们对埃尔金斯也应作如是观,因为中国艺术史学者没有把“再现”以外的书写(以书法入画的“表现”)传统研究到家,未能给研究世界艺术史的同行提供全面的参考。如果从一八八七年法文本的《中国美术》算起,中国山水画在叙述上基本被纳入“包罗万象史”的系统之中,从此切断了山水画的书写脉络。苏立文的《山川悠远》更因为是采用“西方人的眼光”,自然而然落入到“再现”的窠臼。

有鉴于此,《山川悠远》增订本附录二,我用二十世纪中叶黄宾虹与苏立文的一段间接对话,对埃尔金斯的假说做了证伪。原来苏立文是最早将中国二十世纪美术展示给西方的介绍人,也是最先将黄宾虹金石学革命理念推向世界的传播者。他在一九五九年出版了第一本英文著作《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其扉页画就采用了黄宾虹在七年前所绘的《拟笔山水》。这幅精品浑厚华滋,富于金石精神,在现代抽象表现主义的世界潮流中自成一格,独领风骚。我想,这是把苏立文《山川悠远》介绍给中国读者三十年中的意外收获,因为苏立文参与中国现代艺术的实践,超越了他个人的认识局限,也显示出中国山水艺术一个“远”字的过人之处。

由此可以发现,埃尔金斯假说暗藏着巨大的陷阱。埃尔金斯曾以《艺术的不同故事》一书向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这部艺术史经典读物发难,但两者基于形塑传统的立场并无二致。贡布里希把宋代院体绘画和古希腊雕塑、文艺复兴绘画等量观之,作为“再现艺术”的三个小岛。的确,中国山水艺术,从汉代到南宋,画法是一步一步走向重构三维效果的表达,形成鲜明的特色。但他未及之处,是人类的书写传统同样源远流长,书法不同于“再现艺术”,而属“表现艺术”。以中国的书写实践为例,它不仅在中国视觉艺术中享有至尊的地位,而且放到古埃及、两河流域、美洲印第安文明的叙述之中,亦有普世的价值。中国从南宋后又游离再现的主线,援书入画,使文人画的表现性成为新的美学追求。特别是十九世纪中期开始以碑学入书入画,这种状态正好和西方艺术所经历的一场永恒的革命同步。需要指出的是,金石学革命并非由西方照相术引起,它发生于中国艺术内部,所以愈发值得重视。

从世界艺术史的范围看,贡布里希提出三个再现艺术小岛的观察,本来是提升中国绘画的世界意义,但埃尔金斯仅仅以偏概全,把再现性中国山水画作为西方艺术史叙述的附庸,显然是离事实更远的论点。

对埃尔金斯的假说,还可以用后现代艺术中的大量实例进行证伪。例如,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新建美术馆在二○一六年二月初揭幕。参观者进门迎面可见一整幅山水壁画,它出自当今国际上最活跃的跨媒体艺术家邱志杰之手。这幅题为 《世界花园》 的壁画,是典型的图像和语词结合,中英文对照,有的非常抽象,如“风水”“神仙”“风景的命名权”“世界的公园化”,有的十分具体,如“西湖十景设计”“法国古典园林”,诸如此类,呈现中西不同地方的文化特点。它向观众展示,山水艺术为什么会成为世界性的母题,从而突破所谓“西方美术史学”的思维框架。

行文至此,可以回到近三十年前苏立文中译本序言中所关心的读者兴趣问题。增订本补全了初译本所缺的六十五幅图版,其印刷质量,已可与原书媲美,甚至更胜一筹。从观看者的角度,艺术的魅力,如古人所言:“千载寂寥,批图可鉴。”我在增订本前言中的一段话,在第二次印刷时加到了封底,用意还在那个“远”字:

从《永恒的象征》到《山川悠远》,苏立文教授的中国山水艺术之旅,使我们仿佛回到了禅宗的一则公案:在走进中国山水画的大美时,任何“以手指月”的努力,不外乎同一个目的——让读者更有兴趣地来观看艺术作品本身。

(《山川悠远——中国山水画艺术》,[英]迈珂·苏立文著,洪再新译,上海书画出版社二○一五年版)

猜你喜欢

美术史艺术史山川
即景
咏 苔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山川湖海糖丘予你
误读的“艺术史”
艺术史上最贵的武器
动豆
郭诗奇作品
浅谈综合材料在水彩画中的应用
镣铐下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