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拉松跑出城市新印象

2017-01-05撰文李钰

中国新时代 2016年12期
关键词:跑马波士顿马拉松赛

撰文>>>本刊记者 李钰

马拉松跑出城市新印象

撰文>>>本刊记者 李钰

因一座城而让马拉松与众不同,因一场马拉松而爱上一座城,这是城市马拉松的初心。

马拉松,全程42.1 95公里。

从一个战士奔跑的传奇至今,马拉松是坚持不懈的精神符号。从最初落户于美国波士顿,开启城市马拉松赛热潮的大幕,100多年间,马拉松已经由一场体育比赛演变为彰显一座城市文化的载体。

因一座城而让马拉松与众不同,因一场马拉松而爱上一座城,这是城市马拉松的初心。

跑马人都是“菲迪皮茨”

菲迪皮茨是谁?对马拉松历史文化稍有了解的人,应该都会知道这个人的存在。他,就是马拉松的开创者。

故事要从公元前490年的一场战役讲起。雅典人和波斯人在离雅典不远的马拉松平原发起了一场战争,雅典人最终获得了反侵略的胜利。为了让故乡人民尽快知道胜利的喜讯,统帅米勒狄派一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回去报信。为了让故乡人早知道好消息,菲迪皮茨一直快跑,当他跑到雅典时,已上气不接下气,激动地喊道,“欢……乐吧,雅典人,我们……胜利了!”说完就倒在地上死了。

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在1896年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设置了马拉松赛跑这个项目,把当年菲迪皮茨送信跑过的里程——42.1 95公里作为赛跑的距离,比赛名称则取自希腊的一个地名——马拉松。赛事组织者希望借助这一项适宜大众普及的运动,唤起希腊古老的荣光,菲迪皮茨则被后人视为快跑能手、马拉松英雄。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追随着菲迪皮茨的足迹,奔跑在马拉松的赛道上。对于个人来讲,菲迪皮茨马拉松赛跑的结局因为生命的终结而悲剧,但他坚持不懈挑战身体极限的马拉松精神,始终激励着所有马拉松爱好者。他们从世界各地出发,从各行各业走来,聚集到城市街头的起点处,共同开始一场美妙的挑战自我的行程,在42.1 95公里的距离中,练的是体魄,跑的是人生。

每个人开始马拉松比赛之旅的原因都不太一样。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是一名马拉松的忠实爱好者,为了记录自己的跑步心得和当时所想,他特意写了一本书《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从个人性情角度谈了自己选择马拉松的原因,“老实说,我甚至觉得每天坚持跑步同意志的强弱并没有太大的关联,我能够坚持跑步三十年,恐怕还是因为跑步合乎我的性情,至少不觉得那么痛苦。”

而国际田联路跑协会事务高级经理肖恩·华莱士·琼斯的看法则更直观一些,他说,“他们最初开始跑步是多重因素促成的,其中很大程度上是看到参与者在大城市马拉松赛中跑步而受到影响。我们都能体会到当数千名跑步者走上街头,站在马拉松的起点上所带来的巨大正能量,也完全了解经过苦战最终跨过终点线的喜悦。”

只不过,几乎对于所有人来说,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跑完一场马拉松都不是一桩易事。因为跑一次马拉松就像爬山一样,要获得成功就需要有计划,经过艰苦的训练从而具备合适的身体条件,以顺利完成全程,而且比赛成绩和当时身体状态、气候环境的关系很大,所以在挑战极限时也是变数颇多,这也是马拉松这项运动的巨大魅力所在。

这么来看,每个跑马人都是“菲迪皮茨”,都是马拉松精神的演绎者。

在跑马圈里,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用跑步治愈抑郁症的故事口口相传。从第一次跑马拉松到现在,他已经完成了30多个全马,并且完成了世界马拉松六大满贯。他说,人到了一定时候就要问问,能不能征服自己,这比征服外部、征服他人、征服世界、征服对手还要难,“在跑了好多次之后,我自己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超越体育精神的,是一种心灵的净化”。

因一场马拉松认识一座城

跑马会上瘾。

就像毛大庆一样,很多马拉松爱好者热衷于辗转国内外各个城市,参加风格迥异的马拉松比赛,除了因为马拉松符合他们健康生活的理念及挑战体能极限的精神需求,更在于参与不同赛事就好像打游戏集装备一样有趣,借跑马之名,他们可以结识更多新跑友,体验到各个城市马拉松赛事中与众不同的游历过程。

201 6年,全球共有400多场城市马拉松比赛,其中波士顿马拉松、纽约马拉松、芝加哥马拉松、柏林马拉松、伦敦马拉松、东京马拉松最著名,被评为世界马拉松六大满贯。

波士顿马拉松是全球最古老的城市马拉松比赛,每年于美国爱国者日举行,是世界马拉松爱好者心中的“麦加”,它沿袭了古老的传统,优美的原野、点对点的快速赛道、空前的现场观众,一切都体现着这个古老马拉松的魅力。而每年比赛都会经过的卫斯理学院的路段被称为尖叫隧道,因为学院的女生会热情似火地在赛道边上列成长队索吻,“Kiss Me”的尖叫声此起彼伏,一秒钟的邂逅为历史悠久的古老比赛注入无限的生命活力。

然而不幸的是,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终点线附近发生至少两起恐怖袭击爆炸,造成了3人死亡,上百人受伤,成为波士顿马拉松百年历史上的一大灾难。爆炸案发生后,波士顿专门举办了一场由150双旧跑鞋组成的展览——“亲爱的波士顿”,寓意为“夺回我们的终点线”,表达爱与希望在蔓延。同时在2016年第120届波士顿马拉松比赛上,波士顿田径协会和当地政府在波马路线大致41公里处,给比赛设置了一个新地标建筑物,名叫“Boston Strong”,以表达群众对2013年波马爆炸案中遇难和受伤者的敬意。波士顿马拉松已经和波士顿这个城市精神融为一体,传递着爱与希望、坚持不懈、团结一致和不见不散的文化内涵,激励着每一位波士顿马拉松参赛选手。当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中幸存下来的人们借着假肢,推着轮椅跑完马拉松的时候,整个城市都为之动容。

柏林马拉松赛道是世界马拉松最为传奇的赛道,因为几次马拉松世界纪录诞生在柏林马拉松赛道上。据说很久以前只是在当时的西德跑,直到1990年有人通过勃兰登堡门跑到东德去。在所有跑马人看来,柏林马拉松不仅是一个奔跑在历史文化中的“城市马拉松”,还是一个“精神马拉松”,只要最后一名选手还没有完成赛程回来,柏林马拉松的大门就不会关,给予每一位选手足够的尊重。

为了把马拉松办成一个全民参与的嘉年华,柏林马拉松前后共持续一星期,先有展示马拉松文化的展会,后又有体育用品大型博览会,还有一系列的预热运动,例如轮滑马拉松、残疾人马拉松等,赛事的高潮则是比赛日当天,全世界的马拉松高手都在跑,跑完还有音乐会、庆典、酒会等欢庆活动。

当谈起柏林马拉松早餐前的预热跑,跑马人林清清颇有一番感悟,“我们从城堡出发,到奥林匹克中心绕场一周再跑到终点。跑进场馆后,一波又一波穿着球衣的外国人莫名地对我们做起人浪,当时觉得自己像英雄,感觉很奇妙。到终点后,所有选手们在草坪上席地而坐,边晒太阳边吃早餐,惬意得很。虽然那些真正希望突破成绩的选手一般不会参加这种预备热身跑,但普通旅行者也确实很难感受到如此经历,十分珍贵。”

有趣的城市马拉松还有很多,如最“夜猫子”马拉松——新加坡日落马拉松,参赛者在午夜零时开跑,参与全程马拉松的选手可以迎着霞光和日出,冲过终点;又如吃喝第一、比赛第二的马拉松——波尔多马拉松,每年9月葡萄成熟季节,法国波尔多左岸著名葡萄酒区梅多克都会举办马拉松赛事,路线经过多间著名酒庄,沿路不少酒庄会端出葡萄酒、芝士、火腿等美食款待跑者,各种奇装异服,很像嘉年华,据说每年都有一些参赛者因为不胜酒力而不能完赛。

国际马拉松及路跑协会主席弗朗西斯科·博拉奥说:“参加马拉松赛跑的通常都是潜在的游客,甚至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根据一场马拉松赛来安排他们的假期,然后再计划在目的地城市的游览,了解当地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当和朋友们聊起这次经历时,他们会将在那座城市的游览体验和马拉松比赛中的体验结合在一起。”

“我会在我喜欢的城市以及充满文化底蕴的地方跑步,不同于常规的旅游,城市马拉松比赛中是用自己的力量和体育方式去感受一个城市,比如在柏林跑马拉松的时候,我基本上把东西柏林的围墙、有名的教堂、政府机构、大剧院等地方都串起来‘游’了一遍。通过马拉松,我可以认识到很多不同的城市。”毛大庆在《我为什么要跑海外马拉松》一文中写道。

由此看来,高品质的城市马拉松,对于跑马人的价值要远远大于一场体育比赛。

中国式马拉松 不止于终点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聊天时会有这么一个话题——“周末去哪儿跑马?”因为,马拉松早已在中国城市悄然兴起,既有“上马”也有“厦马”,既有“北马”也有“南马”,众多城市与马拉松结缘,卷起了一股全民马拉松的疯狂浪潮。

仅仅在10月15日、16日,中国的城市马拉松及相关运动注册赛事就达到了22场,这对跑马人来讲,着实会有些许选择困难,因为仅仅从名头上来讲,每一场马拉松赛都极具地方特色,例如具有女性特色的上海浦东女子半程马拉松赛,一路乐山乐水、穿古越今的南京马拉松,颇具皇家特色的承德国际马拉松,跑在邓小平故居、向伟人致敬的广安国际红色马拉松,领略长城之美的北京长城马拉松等。

社会体育学者卢元镇认为,马拉松热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经济与社会转型的标志。马拉松比赛之所以成为城市的节日,是因为它承担着嘉年华、狂欢节的作用。中国城市需要这样一个展示自身形象和凝聚人心的平台。

早在波士顿举行全球第一届城市马拉松赛后,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就掀起了一股举办城市马拉松赛的浪潮。因为那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举办城市马拉松赛对于一座城市的价值。他们希望借助马拉松这张名片,形成特有的城市形象,使城市文化和标识符号被更多人熟知。

在中国,除了宣传城市的考量外,马拉松嘉年华全面铺开,政策松绑也是源头之一。2015年1月,中国田径协会全面取消对马拉松赛事的审批,城市马拉松迎来数量上的井喷。

北京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文义分析了城市举办马拉松的收益,“首先是软性收益。一个城市举办马拉松,实际上是城市营销,借助赛事给城市打了广告。第二个是硬性收益,举办马拉松会吸引各地参赛者和旅游者,带动了吃住行等各个方面。马拉松实际上还属于一种眼球经济,能够吸引赞助商,衍生了体育的生态链,带动地方经济。”

正是在这些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的驱动下,举国上下,无数个城市都争相举办属于自己城市的马拉松赛事。不过,随着诸多赛事的快速“上马”,各地赛事在举办中不时传来一些问题,还是让人心生忧虑,如赛事路线设置不合理、配套服务不到位、奖金迟迟不发、形式噱头远远大于比赛的价值、应急救助经验不足等。

在比较国内城市马拉松与国外成熟的城市马拉松之间的差距时,在跑友圈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丁丁Runner”陈远丁指出,“在马拉松的硬件方面,差距不是很大,毕竟硬件是比较容易配备的,比如流动厕所、AED心脏起搏设备以及防作弊手环等。差距主要体现在软件上、对跑者的服务上、流程细节和规范问题上、服务意识方面等。”而这些问题,似乎不是一两天就可以轻松解决的。

北京马拉松是中国城市马拉松赛的元老。1981年,首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开幕,拉开了中国城市马拉松的序幕。36年间,北京马拉松一步步成长,从最初只有1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人,到如今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多名马拉松选手和路跑爱好者同场竞技,已在全球国际城市马拉松版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连续8年赢得国际田联金标赛事殊荣,并且为了和其他世界级马拉松接轨,更名为北京马拉松。

如同北京这座城市一样,北京马拉松身上既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也有时尚的青春活力。与以往历届赛道都有所不同,2016年的北京马拉松浓缩了对北京政治金融文化中心、历史文化中心、教育文化中心、体育文化中心的理解,从天安门的红墙金瓦到金融街的摩天大厦,从十里长街到尽显奥运风华的鸟巢、水立方,北马赛道上,写满了那些京腔京韵的北京故事。

正是特殊的城市文化成就了北京马拉松赛的不可替代性。“北马最大的特色就是这座城市,天安门的庄严肃穆,与普通跑者相互交融,3万多人齐唱国歌,这是心灵的震撼,是其他城市马拉松所无法实现的。”北京马拉松赛事总监王简如此说。

和世界顶级的城市马拉松赛相比,北京马拉松依然还有很多不尽完美的地方。如2013年的尿红墙、2014年的雾霾、2015年的断水,都曾备受北京马拉松选手和市民的吐槽,不过每一年的北京马拉松都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以北京马拉松为代表的中国城市马拉松赛还很年轻,难免经历一些“成长的烦恼”,只是接下来他们必须要做的,就是要将涌动的马拉松办赛、参赛热潮转化为对办赛品质的追求和对参赛本身的敬畏,真正打造出富有城市特色的高品质马拉松赛,如此,才能让中国的城市顺利地借助马拉松这个窗口,向世界展示出良好形象。

猜你喜欢

跑马波士顿马拉松赛
马拉松赛
走进波士顿,开拓新视野
你不能带绿气球进波士顿美术馆
我国马拉松赛事的文化价值及生成机制分析
波士顿狂飙
“跑马”跑出经济盛宴
“跑马”当心4种险情
海南国际马拉松赛医疗保障的做法
德国小镇“跑马”过圣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