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上巴士”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扩展的设想
2017-01-04赵东华黄荳荳陈虹
赵东华+黄荳荳+陈虹
摘 要:本文针对“水上巴士”公共交通体系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优劣性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相关城市目前的“水上巴士”规划及建设情况,通过SWOT和AHP分析,提出在具有发达河道水系及内河航道资源的大中型城市,进行内河交通资源化发展与公共交通体系构建的设想,分析其可行性及优劣性,得出相关的分析结论,为有条件发展“水上巴士”的城市面临的地面公共交通的拥堵压力和困境,提供有选择性的解决思路或拓展方案,从而实现有效利用城市内河水资源,丰富传统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并提升城市的品味及生态环境价值。
关键词:公共交通;水上巴士;低碳交通;SWOT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
中图分类号:U6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11-0020-04
现在我国在大规模地开发建设水路交通运输,因其具有运能大、成本低、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小、安全可靠等特点,水运成为中国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道路的重要举措。
然而,纵观古今中外,河流作为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虽孕育了城市的文明,但传统水上客运单纯的作为公共交通工具,其单一的客运模式一直处于城市交通的边缘地带。作为一个特别的案例,意大利威尼斯的水上客运交通可谓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1 概述
城市路面交通拥堵的问题,困扰着绝大多数国家的城市化建设及发展。然而,纳入常规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主要有轨道交通、公交巴士、出租车等;此外,还有相当比例的私家车出行。以中国上海为例,为满足地面交通的膨胀需求,上海市多年来进行了高强度的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全年市内公共交通客运量达60.9亿人次,但交通设施的建设仍然赶不上城市规模膨胀的速度,地面交通拥堵不畅,高峰期公交系统的平均时速约16~20公里/小时,市中心区甚至不足16公里/小时。
尽管如此,城市公共交通依然集中体现在轨道交通和公交巴士两大方面,中国上海城市交通近年的各种方式及其组成比例概况见图1、图2。
鉴于此,中国许多高速发展的大型城市,如:上海、广州、天津、杭州、南京、温州、重庆等,均在思考如何利用城市丰富的河道水系资源,构建“水上巴士”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作为对陆域公交体系的延伸和补充。
然而,中国杭州作为首个开通水上公交巴士的城市,以水路缓解交通拥堵的初衷却遭遇现实发展瓶颈,出现“等候时间长、运力不足、衔接不畅及覆盖面狭窄”等现状问题。中国广州2007年4月开通第一条水上巴士,但由于陆路交通接驳不畅、道路交通设施与地铁口、公交站没有形成有效接驳、间隔时间过长等原因,一直未发挥公共交通分流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温州正在积极规划建设水上巴士公共交通系统,在其调查过程中:100名受访者中赞同的有94人;赞同者中,44%乘坐目的是休闲观光,27%乘坐目的是上下班或上下学;62%的受访者选择每周乘坐1~5次,21%的受访者选择每周乘坐10~14次。此外,有67%的受访者认为乘坐水上巴士最大的优点是不会堵塞。
在面对日益加剧的路面交通压力下,水上巴士作为公共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国部分大型城市的热点议题,而已有的尝试运营却始终没有得到良好的效果。如何有效利用城市的内河水资源丰富传统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并提升城市的品味及生态环境价值?是“水上巴士”规划建设及发展必须直面的一个难题。
本文基于上述形势和现状情况,通过SWOT分析和层次分析(AHP),探讨水上巴士作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扩展方案的理论可行性,及其是否存在发展建设的优势,并得出分析结论
2 基于SWOT分析的优势和机遇
中国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城市交通拥堵及其导致的交通事故增加、环境污染的加剧,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交通拥堵带来的不仅仅是时间延误,低速行使带来的高油耗、高排放可直接导致生存环境的恶化。
此外,相关研究表明交通拥堵也是交通事故的诱发因素,而交通事故又进一步加剧交通拥堵,形成恶性循环。实践经验证明,城市交通的供需状况只会越来越糟糕,城市交通体系必须寻求合理的、均衡的、以人为本的及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水上巴士作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扩展的设想提出,可从承运对象、承运工具、起止点线路布置、安全性和舒适度、对环境的影响、自然基础条件、建设成本七个基本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2.1 基本因素确定
2.1.1 承运对象
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服务对象可以确定为日常出行者及观光出行者。日常出行以上下班、上下学、社会活动等为目的,观光出行很大程度上受经济、景观、人文及心理等影响。日常出行者具有明显的刚性需求,而观光出行者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出弹性变化状态。
一般情况下,受传统出行方式的影响,乘客群体在短时间内很难进行转移,但通过合适的客户定位及需求分析,采取价格、服务、宣传推广、政策引导等经营策略,水上巴士理应能形成规模性的乘客群体。
2.1.2 承运工具
从出行的方式上来说,可以分为非机动方式(步行、自行车、电动车)、公共交通方式、个体交通方式(私人汽车、摩托车或公司商务车)。其中,公共交通方式可以主要由公共汽车、轨道交通、水上巴士、出租汽车构成。
公交巴士的承运能力一般为60人/辆,时速约15~20km,轨道交通的承运能力一般为150~200人/辆,时速约40~50km。合适的水上巴士船型及适宜的内河航道尺度,可以实现承运能力约80~100人/辆,时速可实现约20~25km。
2.1.3 起止点线路布置
起止点线路的合理布置,必须满足出行者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便捷性要求,这需要进行公共交通客流的调查(“OD”调查),并由此确定线路上的乘客分布规律、平均乘距及平均乘行时间等,从而确定公共交通线路及站点的设置。
水上巴士的线路选择,显然更需要依托城市的河网水系条件。基于世界上大型城市的发展普遍存在不断蚕食河道水面的现象,目前在大多数的城市中,水上巴士建设的线路选择已受到较大的局限,除非投入更大的经济代价。
2.1.4 安全性和舒适度
公共交通安全性和舒适度影响着城市居民生活的和谐平安。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建设并不简单的满足于快速和高效,而其安全性和舒适度更成为出行者考虑的重要因素。
公交巴士和轨道交通在人口巨大的大城市早晚高峰期存在严重的拥挤现象,乘客的乘坐舒适度极差。且由于地面交通各种交通工具混杂,交通事故局高不下,以上海统计年鉴2009的数据为例,2008年上海交通事故发生数为2745起,死亡人数1100人,受伤人数2554人。
水上巴士可以实现河道内单一交通工具的运行,可以创造较为安全的行使环境,且具有较为舒适的乘坐体验。
2.1.5 对环境的影响
交通领域是能源消耗的重要领域,交通领域的节约能源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世界各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客观选择,应以最小的能耗最大限度的满足城市交通需求,这也是“低碳交通”发展的基本目标。
有研究表明,城市轨道交通的能耗是公交巴士的60%,是个体私人汽车交通的17%,而水上巴士可以实现比轨道交通更低的能耗标准。
2.1.6 自然基础条件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离不开自然基础条件的重要支撑。人类克服种种困境,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建立了海、陆、空综合交通网络,将道路、桥梁、隧道等密集的布置于城市空间结构中。
显而易见的是,不同的交通基础设施,均需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给予的基础条件。水上巴士的规划建设也不例外,必然需要因势利导的利用河流、运河等自然基础条件。以中国广州、杭州、上海等水系丰富的大型城市为例,城区的水面率规划控制目标约在10~12%,虽小于中国规范要求的城市道路面积率15~20%,但与城市现状实际的道路面积率基本相当。应该说,在城市内河道水面率达到一定条件时,河网水系将为水上巴士的发展提供优越的自然基础条件。
2.1.7 建设成本
合理的工程投入和运营维护费用是方案可行与否的前提,经济的可行性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粗略的统计显示,中国城市建设中轨道交通(地铁)的建设投入约4.5亿元/公里;双向四车道的城市道路建设投入约7000万元/公里;若不考虑城市桥梁的改造,适宜水上巴士运营的内河航道建设投入将小于道路建设成本。
至于运营成本,涉及较多的政策、管理、财务及商务模式等内容,本文不进行相关讨论。
2.2 SWOT分析及结论
为让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量化效果,本文对各项基本因素进行了权重分配和得分取值,对于每一项因素赋予的权重和得分值的确定,主要由笔者基于一些研究资料和宏观分析判断得出。通过分析,可得出发展水上巴士公共交通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机遇,但应采取如下适宜的策略或措施:
(1)水上巴士功能定位可确定为公共交通和休闲观光;
(2)需引导早晚高峰期乘客选择水上巴士交通方式;
(3)应研究和设计适宜的水上巴士船型,提供舒适、安全、便捷的服务;
(4)需要政府倾向性的政策支持,提倡低碳交通方式,构建有效便捷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实现水上巴士与其它交通方式的无障碍衔接;
(5)优化城市规划建设,充分保护城市河道水系的交通资源;
(6)应实现各种交通方式合理配置,积极发展绿色、低碳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基于SWOT分析的相关内容见表1所示。
3 基于AHP的可行性分析
3.1 目标层次的构建
从陆上交通和轨道交通占据城市人口出行绝大多数的现状情况进行分析,水上客运交通难以兴盛的主要原因可以从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行深刻解析。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的召开,让人类反思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气候变化因素对当前生活方式和未来发展的担忧,以及“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新理念的出现,有理由让人类重新思考城市生活科学合理的日常出行方式。
基于“水上巴士”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扩展正是认为在自然资源条件良好的城市,应进行水上巴士公共交通方案的评估,形成更为丰富科学的城市交通体系,其目标层次构建见图3。
3.2 层次模型的构建
3.2.1 层次模型
为判断水上巴士作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组成部分的合理性,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公交巴士、轨道交通、水上巴士三者作为公共交通体系的组成部分,进行综合权重分析,以此判断在具有条件的城市发展水上巴士的可行性。
为满足AHP分析的要求,对层次模型进行必要的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的构建。其中,目标层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完善,准则层为运输能力、便捷性、安全舒适性、环境友好性、建设投入及运营维护;方案层为公交巴士、轨道交通和水上巴士。
建立的层次模型见图4。
3.2.2 判断矩阵
3.2.3 计算结果及结论
通过计算和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结果(本文省略相关的计算和一致性检验过程,随机一致性指标RI取1.24)。
各方案对目标的合成权重计算结果如下:
结果显示,作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公交巴士、轨道交通和水上巴士三个方案,以运输能力、便捷性、安全舒适性、环境友好性、建设投入及运营维护作为六个判断准则,根据相关的权重值分配及计算,可得出如下分析结论:
(1)轨道交通合成权重最高,是城市最为重要的公共交通方式之一;
(2)水上巴士的合成权重居中,在具备建设基础条件的前提下,应作为城市公共交通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公交巴士的合成权重最低,虽现状是中国城市的公共交通主力方式,具有便捷性强的显著特征,但在其它方面不具备明显优势。
4 结论
以中国上海为例,上海规划到2020年,轨道交通网络基本建成后可承担日均约855万人次的客流量,占43%;地面交通仍承担日均约1107万人次的客流量,占57%。城市地面交通的压力和面对拥堵的困境依然严峻。
根据本文的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在中国上海、广州、杭州、温州等大中型城市,水上巴士作为公共交通体系的规划建设具有较为良好的自然基础条件和城市河道水系资源,应成为政府规划决策的方案之一,从而让城市河道成为绿色、低碳、智能的水上公共交通网络。
考虑到公众受传统出行方式的影响,乘客群体在短时间内很难进行转移,应加强政策性的引导和宣传,并加强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提升水上巴士的乘坐便捷性和班次的出发频率,应最终让公众真正体会到水上巴士具有的独特优势。
参考文献:
[1] Shi Jing. Urban Road Traffic Planning Design and Operations. Beijing: 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 2006.49.
[2] Yu Jianming. 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M].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1.
[3] Xu Shubo. 层次分析法原理[M].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