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北民间音乐之庄浪小曲
2017-01-04李熙乾
李熙乾
摘要:庄浪小曲又叫“曲儿”或“小唱”,就是流传在庄浪县境内地摊戏中的一种民间音乐曲调。本文主要阐述了庄浪小曲的起源与发展、种类、表演形式、音乐特点及现状。
关键字:庄浪县;庄浪小曲
庄浪县地处关山(即陇山,六盘支脉)西麓,为陕甘宁交界点,属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小曲又叫“曲儿”或“小唱”,就是流传在庄浪县境内地摊戏中的一种民间音乐曲调。音调苍凉悲壮,格律整体规则,内容尤其深刻广泛,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陕、甘、宁、青等地的民歌内容,不断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庄浪小曲的起源与发展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庄浪小曲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明代中期的迎神驱邪等活动,这种活动逐渐发展成为民间的吉庆活动。庄浪民间敬神习俗十分隆重,每年都有庙会、社火等大型文艺活动,其中在祭祀活动中阴阳先生和法师所诵的经文歌就属于庄浪小曲的一类,这些经文歌在一些专门祭祀神庙活动中就成了固定的曲调。庄浪小曲与庄浪山歌关系十分密切,取材于庄浪山歌的小曲占庄浪小曲的一大部分,而且还是小曲中的佼佼者。小曲中大多数内容以男女爱情、家庭关系、尤其是婆媳关系等生活实情为题材。这与山歌极为相似,特别是小曲中多用与山歌相同的借物抒情手法,另外庄浪小曲的结构形式也与庄浪山歌有相通之处。庄浪小曲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到了外来移民的极大影响,庄浪属于人口迁入地区,早在成吉思汗南征时,就把俘获的积石山和河曲地区的庄浪族整族迁入本境,据史料记载当时迁入的庄浪族人数已经超过本地居民。此后宋代和明清时期也有大量山西、四川、河北、河南、陕西等籍的移民迁入,尤以明代为甚。这些移民把自己家乡的民歌带入庄浪地区,并互相吸收融合,为庄浪小曲的产生和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
二、庄浪小曲的种类
庄浪小曲按照唱词内容可分为政治历史类、劝善行孝类、男女爱情类、日常生活类等。
政治历史类:有《四季行兵》、《罗成算卦》、《十二月将》、《十船歌》、《十三个月儿》、《十二月花》、《十把扇》等。《四季行兵》里唱到“正月子里来是新年,宋王爷打坐龙墩上,十二美女拿扇扇,春季里行兵二月天,烟山土雾打旋旋,宋王爷不知臣受难,把人马困在风台山。”表面上是北宋杨家将的故事,事实上反应当时出征新疆士兵征途艰险,出生入死,当局统治者却“不知臣受难”,过着“十二美女拿扇扇”的犬马声色生活。
劝善行孝类:有《五劝人心》、《王祥卧冰》等。《王祥卧冰》里唱到“三尺冰冻封了江,无有个鲜鱼孝敬娘。摘下帽儿脱衣裳,热身趴在冷冰上……王祥卧冰为子刚,二十四孝数王祥。”反映出“‘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要有人就一定要有孝。
男女爱情类:《割韭菜》、《兰桥担水》、《孤雁稍书》、《马五子哥哥》、《绣荷包》等。《割韭菜》中有一句“墙上进来个少年娃,又是抓来又是挖(摸的意思)。 说不吃你葱来不吃你韭,单摸你的面条手。”《割韭菜》中也唱到“正行走间用目看,见一个小姐把水担。走上前来拿礼见,问你的凉水多少钱?”
日常生活类:《进庙曲》、《织手巾》、《割麦子》、《新媳妇转娘家》、《五月里麦出穗》等。《五月里麦出穗》唱到“五月里麦出穗,六月里热难当。姐儿在高楼上绣鸳鸯。”
三、庄浪小曲的表演形式
庄浪小曲是庄浪地摊戏的主要组成部分,起初表演是在夜晚,以“地摊”演唱为基本形式,其表演不用舞台而是用合适的一片空地,挂红灯燃篝火,观众及伴奏乐队围成一圈,演员在圈内表演,整台节目以小曲为主,中间穿插“笑谈”“舞狮”“跑旱船”等。从节目开始和每一个节目之间都以敲锣打鼓的形式过度,气氛十分热烈。庄浪小曲的主要表演形式是以四男四女相互搭配,男角手拿蝇刷(佛尘)或霸王鞭,身后跟随一旦角,在热烈的锣鼓声中出场,锣鼓声也有特定的鼓点,演员伴随着鼓点绕圈旋转几周后,在鼓乐结束的同时,男角集中围在一起齐唱,旦角在周围载舞,当唱完一段后锣鼓又开始伴奏,演员继续绕圈旋转,如此重复直到曲终。
四、庄浪小曲的音乐特点
庄浪小曲的音乐特点与西北其他戏曲一样大都属于“徵”调式(即主音为“5”),从各曲牌的调式来看,庄浪小曲有90%以上的曲牌都属于“徵调式”。例如:
《干妹子下四川》《采花调》调式音阶为:
五、庄浪小曲的现状
随着电影、电视、网络、手机等现代化产物的发展和普及,再加之人民生活观念的改变,导致好多民间音乐走向了衰落低谷。很多地方忽视了民间音乐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经济价值不大的民间曲艺音乐面临无人继承,甚至濒临消亡的境地,虽然在各地设立了非物质文化保护机构,但是仅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重视起来发挥其作用。参与民间音乐、曲艺采集和整理的人员也不够专业。再加上现代化媒体和新型娱乐活动的影响,地方政府也对这些陈旧的文化早就遗忘。
如果要改变这种现状,政府首先应向社会招聘一些对民间音乐感兴趣且具有一定专业素质和经验的人来承担民间音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并设立专门的地方曲艺演艺机构来组织和鼓励各地进行汇演和交流,并从中选拔优秀的演员作为专门的培养对象。加大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力度,充分认识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要地位,探索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产业合作开发之路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扬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维仓,柳文清.历史文化[M].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2000.
[2] 孙志勇,魏俊舱.歌谣故事[M].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