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色金寨
2017-01-04胡遵远张仁衮汪家广李雨迪
胡遵远+张仁衮+汪家广+李雨迪
金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全国第二将军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金寨是立夏节起义(又称商南起义)的爆发地、六霍起义的主要区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地和中心区域,是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主要发源地。抗战时期,金寨是安徽省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中心。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
战争年代,金寨10万儿女为国捐躯。建国初期,为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金寨境内又修建了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淹没10万亩良田。10万老区人民告别世代生存的家园移居他地。
这3个“十万”,不仅谱写了金寨人民牺牲与奉献的壮丽凯歌,更是金寨人民的光荣与骄傲。
燎原星火,两大起义
早在1920年,金寨燕子河的燕溪小学就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蒋光慈、詹谷堂等一批进步人士相继加入党组织。
蒋光慈是金寨白塔畈人,1920年经陈独秀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与刘少奇、任弼时一起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是著名的革命文学家,著有《少年飘泊者》《短裤党》等30多部优秀作品。在胡耀邦、习仲勋、陶铸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传记和回忆录中都曾提到:他们走上革命道路,受到过蒋光慈作品的积极影响。
1924年8月,詹谷堂在金寨汤家汇的笔架山农校建立起六安市内第一个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金寨革命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1929年5月2日,中共商罗麻特别区委在金寨吴家店穿石庙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原计划在中秋节举行的起义提前到立夏节。
5月6日,农历立夏节夜晚,打入丁家埠民团任教练的周维炯利用过节时机,巧作安排,里应外合灌醉了民团队长,夺取了敌人枪支,起义首告成功。接着,吴家店、斑竹园、南溪等十几个暴动点也取得胜利。
5月9日,各路起义队伍会师在金寨斑竹园,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这是金寨境内成立的第一支主力红军队伍。第二天,中共商罗麻特别区委和红三十二师在斑竹园文昌宫召开会议,确定了积极和鄂东取得联系,共同开创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积极向东发展,和皖西党组织取得联系,支援皖西地区武装起义等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在党的领导下,红三十二师接连取得胜利。1929年12月,红三十二师攻下了河南商城县县城,这是红军在河南省攻下的第一座县城,在全国影响很大。中共中央1930年3月18日专门来信,给予很高的评价,并表示无限的欣慰和敬意。
在立夏节起义的鼓舞下,1929年5月至年底,在中共六安中心县委领导下,金寨东部原属六安、霍山、霍邱三县的南庄畈、燕子河、白塔畈等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六霍起义。
1930年1月20日,六霍起义队伍在金寨流波疃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三师,这是金寨境内成立的第二支主力红军队伍。在鄂豫皖边区最初组建的三支红军队伍中,红三十二、三十三师两个师均在金寨境内组建。
红三十三师在成立的第10天攻占了霍山县城,这是红军在安徽省攻下的第一座县城。
此后,红三十三师与红三十二师并肩作战,开辟了以金家寨为中心,约5000平方公里的皖西革命根据地,并与豫东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
统一苏区,组建红军主力
1930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将鄂豫皖边区的17个县划为鄂豫皖边特区,成立中共鄂豫皖边特委,郭述申任特委书记;将红三十一师(湖北黄麻起义后组建的一支红军队伍)、三十二师、三十三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直属中央军委指挥,许继慎任军长、曹大骏任政治委员,徐向前任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全军2100余人。中共鄂豫皖边特委和红一军的成立,标志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1930年冬至1931年春,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两次“围剿”,红军取得了反“围剿”斗争胜利。
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红四军组建后,接连取得了攻打新集和双桥镇战斗的胜利。
1931年10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军部及第七十三师在金寨麻埠成立。
1931年11月7日,在湖北黄安七里坪,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组建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总兵力近3万人。
1931年11月至1932年6月,红四方面军先后发起了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4大战役,歼敌6万余人,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红军主力发展到4.5万人,根据地面积扩大到4万平方公里、人口350万,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
在苏区建设中,金寨苏区的党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始终比较规范,修建有红军飞机场,设立了赤色邮政局、列宁小学、银行等各种机构,各项事业欣欣向荣,成为苏区建设的典范。
1932年6月,蒋介石调集30万军队,对鄂豫皖苏区发动起第四次“围剿”。红四方面军反“围剿”失利。9月20日,国民党第十四军军长卫立煌率部占领了鄂豫皖苏区重镇——金家寨。蒋介石随兑现承诺、划湖北麻城,河南商城、固始,安徽六安、霍山、霍邱6县各一部分设立新的县制,命名为立煌县(金寨县的前身)。
9月下旬,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在金寨燕子河举行紧急会议,决定西进。随后,红四方面军2万余人,越过平汉线,西进1500多公里,开创川陕革命根据地。在红军转移时,后来成为罗荣桓夫人的林月琴等一批女战士被遣散回家,但她们坚定地跟红军走,誓死跟着红军干革命。她们历尽千难万险,一直跟随上千里,部队领导被她们的顽强意志所感动,最终又将她们重新编入红军队伍。
后来,红四方面军在四川、陕西边界地区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3月,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强渡嘉陵江战役,开始长征,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1932年11月,红四方面军西去川陕后,中共鄂豫皖省委重建了红二十五军。1934年11月,新组建的红二十五军开始长征,1935年9月率先到达陕北,与陕甘红军胜利会师,组建成红十五军团,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红二十五军是从金寨走出去的一支传奇式的红军队伍,它率先完成长征、被誉为“长征先锋”,它是长征中唯一一支长征结束时人数多于出发时人数的红军队伍;并在长征途中建立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在党的领导下,全国4支红军长征队伍中,有2支从金寨发源,并且先后创建了鄂豫皖、川陕、鄂豫陕3块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浴血奋战,捍卫红旗不倒
红二十五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地对鄂豫皖根据地进行“清剿”,实行“三光”政策,金寨许多地方成为白天不见人、晚上不见灯的无人区。为坚持斗争,1934年12月底,中共皖西北道委在金寨沙河店将分散在皖西的红军队伍集中整编,组成红二一八团。这是鄂豫皖边区当时唯一一支成建制的主力红军队伍。后来,以此为基础(在岳西)再建了红二十八军,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当时,坚守在金刚台上的妇女排,在极其恶劣的情况下,救治伤员、牵制敌人。红军战士张敏带着一个吃奶的孩子。一天,敌人搜山“清剿”,而孩子因缺少奶水,饿得哇哇直哭。敌人一步一步逼近,为了不暴露目标,张敏毅然将奶头塞进孩子的嘴里,紧紧地捂住,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敌人走远了,战友安全了,可孩子却窒息而亡。红军战士勇于牺牲、舍己奉献的英雄故事,在金寨这片土地上很多很多。
国共合作,抗日救亡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8年6月,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和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从六安迁至金家寨(当时为立煌县城)。中共安徽省工委也于6月迁至金寨。10月,国民党第二十一集团军总部也迁至金家寨。金寨遂成为国共两党在大别山地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
迁入金寨后,安徽省工委不失时机地选派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到省、县动委会和各抗日工作团工作。省工委迁至金寨后,还在桃树岭四支队兵站内举办了干部培训班。6月下旬,董必武等中央领导曾来金寨地区视察抗日救亡运动,并作出重要指示。
为加强对金寨地区抗日工作的领导,安徽省工委及时组建了中共立煌县委,并先后建立了麻埠、双河、汤家汇、斑竹园等4个区委和20多个党支部。立煌县委积极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和调动一切爱国力量,广泛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促进了金寨地区抗日斗争的发展。
193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撤销了中共安徽省工委,成立了中共鄂豫皖边区委员会,郑位三任书记,机关设在白水河汪家老屋四支队兵站。为便于开展工作,区党委在民运部内成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妇女工作委员会,在宣传部内成立了文化工作委员会,3个委员会都通过省、县动委会开展工作。
7月24日,鄂豫皖区党委撤离白水河,转移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驻地庐江东汤池。之后,先后成立的中共立煌市委、立煌中心县委和立煌县委相继领导金寨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直到抗战胜利。
与此同时,金寨县还是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的加油站和后勤部。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政府接受了中共中央的正确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红二十八军和中共鄂皖特委与国民党“督办”当局于7月下旬举行谈判并达成协议,至10月下旬,红二十八军各部及地方武装、便衣队分别在黄安县七里坪和礼山县宣化店集结完毕。1938年2月中旬,根据中央指示,红二十八军和各游击队、便衣队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3月8日,四支队经商城、汤家汇、双河等地,于3月下旬到达金寨流波疃进行短期休整。此间,金寨地区共有200多名青年踊跃参军。
驱散黑暗,迎来解放曙光
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撕毁停战协议,集结30万兵力向我中原军区6万部队发起进攻。中原军区一纵一旅在旅长皮定均(金寨人)、政委徐子荣的带领下,奉命掩护主力突围。皮定均采取“声东击西”的疑兵战术,与主力相背而行,不仅完成了任务,而且铁流千里,将全旅5000多人成建制地带到苏皖解放区。在突围途中,皮旅在金寨境内的吴家店进行了3天休整。皮定均在回忆录中记述当年群众拥军的情景:大娘们将糍粑和元宵送到驻地;妇女们一针一线地彻夜赶制军鞋、缝补衣服;小姑娘们围着战士边轻轻地唱起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老区人民心向党,军民鱼水情谊深,至今传为佳话。
1947年8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9月2日,刘邓大军的三纵八旅攻克了金家寨,组建了中共金寨县委和民主政府。自此,“立煌县”改名为金寨县。
1947年12月,刘邓大军在金寨下楼房设立了前线指挥部。12月31日,邓小平政委、李先念副司令员和李达参谋长等领导同志来金寨视察,在下楼房召开了边区区委、县委负责同志工作汇报会。会前,邓小平、李先念等首长和与会者一起收听了新华社广播——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会议上所作的报告《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随后,听取了地方的情况汇报,邓小平指出:“县委是全县的领导核心,应有魄力统一组织各方面力量,搞好工作,绝不允许有各自为政现象。”
第二天是1948年元旦,邓小平、李先念等领导同志在这里度过了1948年新年。
邓小平、李先念等首长们对金寨老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十分关心。金寨人民也积极参军参战、捐款献粮,做军鞋、缝军衣,掩护和护理伤病员,为部队送情报、当向导,支援刘邓大军。
1949年9月7日,金寨全境解放,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金寨是中国革命的产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金寨县。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中谱写了壮丽的篇章,做出了巨大贡献。(题图为金寨县革命博物馆)
(责任编辑:胡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