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年段“联动式练笔”的有效性研究

2017-01-04陆争峰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12期
关键词:有效性阅读教学

陆争峰

[摘 要]语文作文教学从中年段开始就应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在中年段阅读教学中运用“联动式练笔”的教学模式,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能够激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中年段语文 阅读教学 联动式练笔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84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精华。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文练笔,是体现这一原则的有效手段。然而,对如今中年段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作一番认真地审视,不难发现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思考: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现状

(一)不择时机,为练而练

从感悟文本出发,是随文练笔的落脚点。而有时教师安排练笔不择时机,只为练而练,以至于练笔训练目标不明,练笔点选择不当,往往呈现出模式化。

(二)喧宾夺主,舍本逐末

有些课堂的随文练笔呈现出时机与训练目标的不合,一味地追求练笔,不顾学生的认知基础,更不管课文的教学目标及练笔训练所要达到的目标。

(三)理所当然,随心所欲

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设计练笔时根本没有考虑学生学习语文的现实意义,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接受能力,导致练笔无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二、探索:中年段阅读教学“联动式练笔”的有效性

将阅读教学与练笔相结合,这是一种有效的联动,也有助于全面激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借双慧眼,撷取“联动式练笔”的联结点

1.在文本“空白处”撷取练笔点。

文本是一个引发读者思索的凭借,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空白结构”。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空白”,让学生自读自悟,放飞思绪,把简练处写具体,达到“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境界。

2.在情感生发处撷取练笔点。

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往往会积蓄自己的感悟与情感。捕捉这些情感的爆发点,及时练笔,能使学生把这些情感积淀下来,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3.在文本拓展处撷取练笔点。

在教材的言而未尽之处拓展练笔,以整体的观照,回马一枪,往往能开拓广阔的空间,既充实了文本,也圆满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二)溯源归类,探索“联动式练笔”的训练方法

1.理解式练笔。

(1)依靠理解抒情式。抒情型的练笔即教师运用生动感人的语言,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易于激发情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使他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唤起强烈的情感。

(2)依据文意拓展式。练笔中的拓展提升,是让学生在解读文本主旨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赋予了文本新的含义,提升了文本的价值,体现出教学的现实意义。如三年级下册《花瓣飘香》的结尾:“第二天早晨,我从集市上买了两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我母亲的阳台上。”教师让学生大胆想象:①“我”把买来的一盆花送给小女孩时,“我”会对她说什么呢?小女孩听了又会说什么呢?②“我”把另一盆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母亲会问什么?“我”又会怎样回答?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情景,写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2.积累式练笔。

巩固语言的训练,就是对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语言规律的理解和运用的训练。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例子,文本里面有丰富的可供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如学完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教师可指导学生模仿课文2-4段的构段方式,恰当地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用手中的笔描绘自己的家乡。

3.表达式练笔。

(1)依托文本补白式。文本的空白,在课文中随处可见。利用想象练笔,既可以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实践,也可以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中,入情入境地体验与感受。如三年级下册《雪儿》一文第2段最后写道:“从此,我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笔者设置了“清晨,天刚蒙蒙亮,我和雪儿( );夜晚,群星闪烁,我和雪儿( );飘着蒙蒙细雨的初春,我和雪儿( )……”的情景,让学生想象“我们”还会做点什么?

(2)借助插图旁白式。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图文并茂的。运用练笔,给图配文,能够细致入微地再现情境,给静止的画面增添动感,让学生能从有限的画面中想象到无限的画外,感受到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的有效手段。

总而言之,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一直以来都是小学作文教学所要探索的一条新路径,而“联动式练笔”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有效性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阅读教学有效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