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课堂,创设儿童言语生长的“场”

2017-01-04彭苏华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12期
关键词:儿童课堂

彭苏华

[摘 要]语文是一门以言语生长为核心的综合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要立足文本、立足儿童,通过读中探究、读中练写和读中赏析等途径,提升儿童的语言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言语生长,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言语生长 儿童 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67

儿童生长的课堂,是基于儿童思维发展、能力提升、情感升华的课堂;儿童生长的课堂,是言语和生命共同生长的“场”。作为语文教师,应立足文本、立足儿童,珍视儿童的言语特点,努力营造积极的言语氛围, 创造智慧言语生长的“场”,让儿童在课堂上实现言语生命的同生共长。

一、读中探究,提升言语感悟能力

语言的感悟能力是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它在诸多语言能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感悟能力,学生就能把学过的优美语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言,能准确、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而朗读是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在教学《匆匆》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三读文本:

1.读近文本悟其意:初读时,我引导学生: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想想课文中又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了时间流逝的匆匆。

2.读进文本悟其境:再读文本时,通过引导学生浏览圈画、默读思考、朗读感悟、联系生活谈感想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自己对话,从而悟出:时间流逝的匆匆,一去不复返,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惋惜及对自己人生的感叹。

3.读出文本悟其法:在悟得文章之意的基础上,我再次引导学生读文本,读出文本,关注文本中的言语形式、言语素材,发现作者的表达方法。

如此一来,领着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个来回,让他们感悟语言文字、感悟文本内涵,从而提升他们的言语感悟能力。

二、读中练笔,提升言语表达能力

语文是一门以言语为核心的综合性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终极结果乃是学生的言语表达。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结合中学生的言语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运用排比句式,抓住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写出时间在不经意之间匆匆流逝的感受;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还把时间这个抽象的事物以人的形象来写,用上如“跨”“飞”“溜”“闪”等一系列动词的表达效果,品悟作者散文的精妙之处。在此基础之上,我让学生说一说这一类动词,并联系生活实际,仿照排比句式,尝试运用类似的动词来进行写话练习。因为有了品读感悟与想象练笔做基础,再加上教师适时的评价引导,学生写话内容精彩纷呈。

三、读中赏析,提升言语积累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可见,积累对学好语文的重要性。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注重语言积累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将《匆匆》这篇经典散文整体地读、反复地读,熟读成诵,感悟文本结构、触摸文本情感、领悟并积累文本语言。

教学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一咏三叹的问答句时,师生逐句对读,读完后互换角色再读。这样,让学生自然与作者对话,走进作者内心,了解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言:“语言形式是更高层面的语言内容。”对于这样别具一格的言语形式,我以诵读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去”“走出来”。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尽情享受由这种别样的言语形式带来的起伏跌宕的节奏美,领略语言中蕴藏的真正内涵;在一遍遍的诵读中,抽象的言语形式变成了形象的言语图式,根植在学生的心中。

阅读过程就是学生感悟语言、想象体验、领悟情感、积累语言的过程。这几方面穿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只有让学生在“有情有形”的课堂言语生长“场”中,延展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并实践和发展言语运用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立足课堂阵地,立足儿童本位,创设儿童言语生长的“场”,我们就能听到了儿童生命拔节的声音。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儿童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美在课堂花开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嘻游课堂
嘻游课堂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