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善为美”在E·B·怀特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2017-01-04宋楠林丹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14期

宋楠+林丹

[摘要]王全根在2006年发表的《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一文中指出:“以善为关”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关学特征,通过儿童文学作品把劝人向善、与人为善、避恶趋善、惩恶扬善、择善而从这样的信念传递给儿童。本文正是从这点出发,着重分析“以善为关”在E·B·怀特所著的三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以善为关;爱;关学特征

E·B·怀特(1899-1985)是世界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除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美国随笔作家”这样的头衔,他还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三部作品:《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和《吹小号的天鹅》为他在儿童文学领域也赢得了一席之地。故事塑造了几个主要的形象:斯图尔特、威尔伯、夏洛和路易斯,这几个人物鲜活的个性和故事彰显的主题让这三部作品备受世界儿童的喜爱,同时这几部作品也吸引了很多国内学者分别从语言学、叙事学和翻译的角度进行探讨,但是由于儿童文学长久以来被忽视的地位,即便有学者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也只有《夏洛的网》被稍多提及,而对其它两部作品的研究甚少。王全根曾在他的论文《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中指出,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美学特征是“以善为美”,儿童文学应该劝人向善、与人为善、避恶趋善、惩恶扬善、择善而从。本文正是基于王全根所提出的“儿童文学以善为美”的基本观点,从儿童文学创作的目的、三部作品的表现形式、体现的内容和具备的功能等方面对这三部作品进行探讨。

1939年,怀特搬到了缅因州北布鲁克林的一个农场里,也正是在这里怀特为孩子们创造了很多鲜活的儿童文学形象,而他创作这些作品的初衷就是为了满足他的几个侄子侄女对故事的渴望。无疑,怀特创作这几部作品是为了孩子,但实际上,这几部作品不仅受到孩子的欢迎,也受到了世界各地成人的喜爱。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明的是,儿童文学除了面对儿童读者还可能面对成人读者,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成人文学更侧重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现实生活,作品中的真实尽管不同于生活的真实,但依然是很多艺术家竭尽全力地在作品中体现并一直为之奋斗的,所以,成人文学作品“以真实为美”。而儿童文学在这个层面上恰恰规避了成人世界中黑暗、消沉、暴力和性的方面。儿童是人类未来的希望,这种希望更大程度地寄托于儿童精神世界的善良,正是这种善良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生存具有无可比拟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儿童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通过艺术创作的形象来陶冶儿童的精神世界,并建立起人生最初步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审美观。因此,“以善为美”才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美学特征。怀特在他的三部儿童文学作品中正是传递了这样的“善”,才让孩子们在阅读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会成长、友谊和爱。

提到儿童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人们总会自然地联想起奇妙的世界、梦幻般的情景或在真实世界无法实现的想象。怀特的童话世界也插上了幻想的翅膀,他的世界里动物们才是主角,在这个世界里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能够彼此进行自由的交流,但同时也跟人类世界有交集:斯图尔特就出生在人类家庭中,他只是一只长得像老鼠的孩子,他既可以和人类交流同时也可以和动物交流;威尔伯受到了小女孩弗恩无微不至的照料,夏洛织网的目的也是从人类的手中救下威尔伯的生命;哑天鹅无助时求助于男孩山姆,甚至在人类的世界中工作赚钱。在怀特所营造的世界中总是有善良的人类形象出现,相信孩子们在读到这样的作品时,心里是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够走进这些动物的世界,能够像弗恩和山姆一样去小心翼翼地爱护这些动物,听得懂他们的语言,并用尽全力去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在幻想的世界中,孩子们获得的是身心的愉悦,是对自然世界的向往,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对待现实世界的态度。

怀特的想象是天马行空的,他有时甚至无视现实与幻想的界限就为孩子们呈现出一个令人惊喜的世界。在《精灵鼠小弟》的开篇,怀特这样描述:“美国纽约有一位弗雷德里克利特尔先生,他的第二个儿子一生下来,人人马上看到,这位小少爷比一只老鼠大不了多少。事实上,这个小宝宝不管从哪一个方面看都活像一只老鼠。他只有两英寸高,长着老鼠的尖鼻子、老鼠的长尾巴、老鼠的八字须,而且有老鼠那种灵活、害羞的样子。没过多少天,他就不仅是样子像老鼠,连一举一动也像老鼠了——他头戴一顶灰帽子,手握一根小文明棍。”在交代了斯图尔特的出现之后,怀特并没有接着交代他的出生背景,一个老鼠一样的孩子就这样出现在了一个正常的人类家庭。除了身材矮小斯图尔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有任何的异议,周围人也并没有因为他长得像老鼠就将他视为异类。据说这样的开篇吓坏了《纽约客》的主编哈罗德·罗斯,他对怀特说:“你至少得交代一下,老鼠宝宝是那家人收养的吧。”不过,怀特依然没有做任何交代,在书籍出版之后他收到很多读者来信询问,并且还非常生气别人把斯图尔特当成老鼠。怀特自己曾经说过:“它们都是我想象的故事,人物与事迹是幻想的,在真实的生活中,没有人家会有一个像老鼠一样的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中,蜘蛛织网不会造字;在真实的生活中,天鹅不会吹喇叭。”幻想不需要理由,孩子们能够在幻想的世界里自由地释放自己,体会幻想带给他们的愉悦和满足,这就够了。

然而,怀特的幻想也不是信马由缰的存在,事实上,怀特在这三部儿童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动物形象也都没有脱离现实的基础:长得像小老鼠的斯图尔特因为身材矮小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当然,也将身材变作优势帮助了家人和朋友;抗争命运的威尔伯跟其他的猪一样也要面临圣诞节被宰杀的危机,夏洛为了救威尔伯结网织字也没有脱离蜘蛛的自然属性。怀特在他的幻想和真实之间构筑了一架桥梁,很好地将二者联系在一起。

在主题的表现上,很显然,怀特也没有脱离儿童文学的基本框架,既表达了主人公的成长,也充分表达了最美的情感——友谊和爱的存在。成长是儿童文学永恒的主题,细读怀特的三部作品,我们能隐约看到一条成长之路。斯图尔特正如人初涉旅途之时,怀揣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踏上寻找美的路途。正如怀特自己说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许多人都在过着追求一种美好事物的生活——这种事物我们常常说不清楚,对斯图尔特来说,他追求小鸟玛加洛,那是他对美好事物的理想。”成人往往会对将要踏上的旅途再三思量,揣度可能到来的艰难险阻,并预估旅途最终通往的地点,细细地评估之后的结果很有可能在还没踏上旅途之时便戛然而止,然而斯图尔特却“出去把门砰的一声关上,只要向前走快活的一步”。旅程开始,斯图尔特就不再回头,这是一种坚实的自我肯定,是探索未知之路初始必须具备的勇气,只有勇敢地踏出第一步才能领略沿途最美的风景。威尔伯刚出生就已踏上生命的旅途,只是旅途艰险,小小的威尔伯面对的是生死难题,不过好在有了蜘蛛夏洛的舍身相救,夏洛用生命换来了威尔伯的第一个冬天,也让他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活的旅途中,我们失去,我们收获,并逐渐成长,让善良成为我们生命的主宰,懂得友谊和爱的珍贵,并将其不断传递下去,这才是旅途中遇到的最美的风景。同样,对于路易斯而言,主导他生命的是责任和爱,他是生命旅途中最为坚定的执行者,心中始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该怎么做。他从一开始就已经接受了自己无法发出声音的缺陷,并为解决这个问题积极努力,他从不自怨自艾,一直在旅途上坚定地走着,让自己在现实的锻炼中不断地成熟起来。从踏上旅途——旅途之初——一直在路上,这是一条人人必经的途径,是一条成长之路,无人可以回避,必须风雨兼程,而收获的定是绚丽的彩虹。

儿童文学之所以是“以善为美”的,除了成长,更重要的是直接对友谊和爱的表达。怀特的儿童文学作品正是这两方面的集中体现。儿童文学里的友谊是建立在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善良和帮助的基础上的,是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夏洛的网》是对友谊最完美的诠释,威尔伯和弗恩的友谊,和夏洛的友谊是人世间最好的情感。弗恩可以像姐姐一样照顾小小的威尔伯,夏洛则像妈妈一样关注着威尔伯的心理和成长。夏洛给予威尔伯寂寞中的关怀,帮他排解生活的苦闷,在威尔伯要被杀掉时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威尔伯的生存,因为她知道,即便死亡也是可以选择的,也是可以有意义的。亲情和爱情则在《吹小号的天鹅》中得以体现。路易斯前进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亲情,另一方面是对爱情的期待。父亲对路易斯的爱是毫无保留的,帮助路易斯获得声音是父爱最深沉的体现,他不惜牺牲自己的声誉为路易斯偷来了一把小号,父亲的爱让路易斯获得前行的勇气,并让他的未来有了更大的希望。路易斯的奋斗除了要挽回父亲的声誉、回报父亲的爱,还有对于爱情的渴望。他将爱情埋藏在心底,直到他的爱可以像正常的吹号天鹅一样表达,直到他有能力保护自己爱的人。当然,儿童文学中的爱情不同于成人文学中的爱情,这是一种最纯洁的感情,不掺杂任何利益,没有一丝功利。

最后,怀特的作品像其他儿童文学一样,具备着一定的审美功能。首先,它们契合了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在儿童的世界中,所有的事物,包括无生命的事物都是有感情的,鸟儿在歌唱,太阳在微笑,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真实。所以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会把自己融入到这个想象的世界,会跟着主人公的悲而哭,跟着主人公的喜而乐,他们用心灵感知世界,用纯真触碰世界。其次,儿童文学作品在培养孩子的审美观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所谓“润物细无声”,儿童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的形成。孩子的心灵尚未被世俗浸染,这片纯洁的心灵空间需要呵护,而儿童文学便承担就这样的一种责任。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孩子们的精神食粮,会让他们感到心灵满足和愉悦,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看到美、感受美,并且模仿美,最终完善和健全孩子的性格。怀特的儿童文学作品便如浩瀚大海中的一颗明珠,不管世界如何变化,都在你拾到它时散发着奕奕光彩,而它所传递的“善”便沉淀在人性中,变成孩子们终生受用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