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鸡始乳 大寒来

2017-01-04刘汉杰

百科知识 2016年24期
关键词:祭灶灶神封印

刘汉杰

小寒之后继之大寒,大寒是冬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之中最冷的一个节气,因此古人说“谓之大寒者,寒至此无复加也”。大寒节气适逢年终岁尾,节气里的习俗也多与辞旧迎新的内容有关。

节候表征

从时序上看,冬至后30日为大寒,大寒是农历十二月的中气,也是一年之中最冷的一个节气。东汉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说:冬至阳气开始萌动,为什么天气反倒特别寒冷?这是因为阴气被阳气推动上升的结果。

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载,大寒有“三候”:“大寒之日,鸡始乳;又五日,鸷始厉;又五日,水泽腹坚。”乳即卵,鸷为鹰隼之属,腹指中央地带。这段话的大意是:大寒这天,母鸡开始产蛋;5天之后,鹰隼变得凶猛;再过5天,水塘中央结出了坚冰。如果上述“候应”不能如期而至,相应地就会有一些异象发生:如鸡不产蛋,淫妇会迷乱男人;鹰隼不凶猛,国家不能除奸;水塘中央不冻出坚冰,国君政令则无人服从。

唐人元稹有《咏廿四气诗·大寒十二月中》:“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兽炭”,即加有香料的兽形炭;“星周”,星辰视运动历一周天为一星周,也即一年;“新律”,即测定节候的新律管。这首诗的大意是:大寒节气里,人们闭门拥炉,饮酒取暖;冬去春来,一年即将结束;律管要更新了,梅、柳也期待着阳春的到来。

大寒是腊月的中气,古人称腊月为“大禁月”。谚语说“大寒须守火,无事不出门”。天寒地冻之时,忽有一日天气稍暖,古人认为这是大寒之候,有“一日赤膊,三日龌龊”之说。同时,大寒节气里的天气变化也成为人们占验的依据。清人陈淏子在《花镜》中说:大寒日有风雨,主损鸟兽;除夜东北风,主来年大熟,等等。

祭灶习俗

大寒节气里有传统的祭灶习俗。

祭灶习俗早见于先秦时期。《礼记·月令》中就有周人夏季和冬季祭灶的记载。其中冬季要“腊先祖五祀”,也即用捕获的猎物祭祀祖先和“五祀”。五祀,按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解释,包括门、户、中溜(土神)、灶、行5位家居之神。

秦汉之后,蜡祭、腊祭合二为一,称为腊祭,祭灶也被固定在腊月里。《后汉书》上记有一个小故事:东汉人阴子方,腊日晨炊,忽见灶神显形,家中有只黄羊,用来祭祀灶神,阴子方从此暴富,后代因此常在腊日祭灶。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转引了这个故事,并称世人竞相模仿,始有腊日(腊月初八)以豚酒祭灶的习俗。晋人周处《风土记》中则说:“今吴以腊月廿四日夜记。其谓神翌日朝天曰一岁事,故前期祷之。”

民间祭灶

唐宋以后,腊月初八成了人们熬粥、食粥的日子,祭灶南方在腊月二十四,北方则在腊月二十三。除此而外,民间又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即官府腊月二十三、百姓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腊月二十五祭灶。

关于灶神的身份,古今也有多种版本:《风俗通义》说祝融为灶神;隋人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说灶神姓张名单,又名隗,字子郭,貌如美女,其妻字卿忌;道教称灶神为玉皇大帝派到人间考察民情的司命灶君,这一说法逐渐为民众所接受。

祭灶的仪式过程在宋代就已基本定型。诗人范成大《祭灶词》描绘了宋人祭灶的情景:“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留连”指灶君临上天之前要停留一会儿;“杓长杓短”为地方俗语,即“是非”之意。这首诗前面几句写祭灶的习俗,后面几句是祭灶的祝词。

祭灶图

延至后世,我国南北祭灶仪式也有一些差异。在北方的天津:“二十三日,祭灶,供以糖饼、糖瓜、黏糕、胡桃等品,又备草料、凉水,谓用以秣灶君之马。祭时,必使炉火炽盛,以糖饼置炉口,亦有缘而涂之者。相传灶君朝天,白人间善恶于玉帝,以行赏罚,置糖炉口,则口粘,不复能语。故焚神纸时,必祝曰‘好话多说,不好话少说。祭毕,以糖果与家人食之。”在南方的苏州:“比户以胶牙饧祀之,俗称糖元宝。又以米粉裹豆沙馅为饵,名曰谢灶团。祭时妇女不得预。先期,僧尼分贻檀越(施主)灶经,至是填写姓氏,焚化禳灾,篝灯载灶马,穿竹筋作槓,为灶神之轿,舁神上天,焚送门外,火光如昼。拨灰中篝盘未尽者,纳还灶中,谓之接元宝。稻草寸断,和青豆为神马秣具,撒屋顶,俗呼马料豆。以其余食之,眼亮。”

俗信灶神上天之后,玉皇大帝于腊月二十五日要亲自下界查看人间善恶,以定来年祸福,故家家也要祭祀以祈福,名曰“接玉皇”。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廿五日俗传为上帝下界之辰。因廿三日送灶上天,奏人间一年之善恶,故上帝于廿五日下界,稽查臧否,降之祸福。故世人于是日谨起居、慎言语,戒饬小儿毋詈骂恶言,恐招不详。”到了除夕五更时分,人们还要焚香楮,送玉皇上界,迎新灶君下界。

其他习俗

大寒节气靠近农历年终岁尾,俗语说“小寒大寒,就要过年,杀猪宰羊,皆大欢喜”。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外,还有其他的一些习俗活动。

闽南地区民众除尘

做尾牙。在福建、台湾等地,每月初二、十六要祭祀厝神(家居之神)和土地神,称“做牙”。其中,腊月十六是一年中最后一次“做牙”,故称“做尾牙”,也称“做尾诣”。这天各家要祭神,商家还要设宴款待伙计。白斩鸡为宴席上必上的一道菜,据说鸡头对准谁,表示来年那个人将被辞工不用,因此对伙计们来说,做尾牙也称“吃担心酒”。在四川西昌等地,此俗称为“倒牙”:“(腊月)十六日,名‘倒牙。民俗俭约,常食无肉,每月二日、十六日酒肉丰腆,祭神后牙沾其润,通名‘牙祭。正月二日,则曰‘起牙。倒牙后,街市乃售铺张新年各物。”

除尘。进入腊月后,为了迎接新年,家家户户要打扫房舍屋宇,除旧布新。据顾禄《清嘉录》记述:“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尘。”房子除尘,人也要沐浴。北京谚语说“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清人赵怀玉有《洗啾唧词》,在其小序中说:“常俗腊月二十七夜浴,谓洗啾唧,祓除之意也。”“啾唧”实乃“久疾”之谐音。

封年。旧俗,每至除夕前几天,各行业停工歇业,称为“封年”。其中,衙署停止办公称为“封印”;商号关门歇业称为“封门”;粮行将斗口用红纸封上,称“封斗”;裁缝用红绳将剪刀缠在一起,称“封剪”;井栏上贴上红纸条,三五日内不汲水,称“封井”;梨园戏馆停止演出称“封台”,等等。《燕京岁时记》记载了朝廷封印的情形:“每至十二月,于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内,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照例封印,颁示天下,一体遵行。封印之日,各院部掌印司员必应邀请同僚欢聚畅饮,以酬一岁之劳。故每当封印已毕,万骑齐发,前门一带,拥挤非常,园馆居楼,均无隙地矣。印封之后,乞丐无赖攫货于市肆之间,毫无顾忌,盖谓官不办事也。亦恶俗也。”

接玉皇

照田蚕。也称烧田蚕、照天财、烧田财,是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传统祈年习俗。宋代诗人范成大有《照田蚕行》诗:“乡村腊月二十五,长竿燃炬照南亩;近似云开森列星,远如风起飘流萤。今春雨雹茧丝少,秋日雷鸣稻堆小;侬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夜阑风焰西复东,此占最吉余难同。不惟桑贱谷芃芃,仍更苧麻无节菜无虫!”据清《永州府志》记载:“村落燃火炬照田亩,烂然遍野,以祀丝谷,谓之‘照田蚕。”苏州则叫“照田财”:村农以长竿燃灯插田间,云祈有秋,焰高者稔,谓之“照田财”。

乱岁日。古人认为腊月二十三灶神上天之后,到除夕的这一时段是无神监管的日子,民间称其为“乱岁日”。“乱岁日”里百无禁忌,有“诸神上天,嫁娶无忌”之说。《帝京岁时纪胜》中说:“廿五日至除夕传为乱岁日。因灶神已上天,除夕方旋驾,诸凶煞俱不用事。多于此五日内婚嫁,谓之百无禁忌。”民国山西《武乡县志》说:“武俗娶亲,正、七、二、八,至六、腊,皆论利月。惟自十二月二十四日及除日,阴阳家以为百神登天,时无禁忌,名曰‘赶乱岁。故一切嫁娶,凡早有妨碍者,至此皆不论利月,亦不另择吉日云。”

照田蚕

大寒节气之末是传统的除夕。除夕又称“除日”“岁除”“大年夜”“除夕夜”,俗呼大年三十,本指年末最后一夜,也指年末最后一天。自汉武帝颁行太初历以来,到东汉时除夕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节日了。此时除夕的主要习俗是防鬼进家:“岁终事毕,驱逐疫鬼,因以送陈、迎新、纳吉也。”唐宋以后,除夕节俗渐趋丰满,形成了换桃符、春联,祭天地、祖先,吃团圆饭,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全家围炉守岁等一些仪式化内容。在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里,人们尽享天伦之乐的温馨,释放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期待新一年的到来。

【责任编辑】王 凯

猜你喜欢

祭灶灶神封印
祭灶节
———二十三,糖瓜粘
祭灶节——二十三,糖瓜粘
门神想吃立夏饭
拆弹部队 爆炸封印者
揭掉山乡的贫困封印
百态研究所 我被床封印了
接吻是爱的封印
关东糖
西夏灶神像探疑
闽人祭灶大不同